APP下载

我国校园体育利益相关者策略选择及解析

2021-03-07刘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校园

刘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1、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体育一直在变革中发展变化。但2005年学生体质身体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20年连续下滑,青少年因运动不足导致近视率、肥胖率持续上升,心肺功能持续下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由此校园体育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政府、学校、家长、体育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进来,以期实现各自的目标。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主要用于研究分析企业内部股东或者与企业有密切相关的一类群体(比如管理人员、一线劳动者、技术人员、供应商、顾客等)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以及相关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他认为利益相关者为“能够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者说是能够被企业经营与发展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将其扩展至校园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影响校园体育发展的个人、群体(不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是体育校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不论是校园体育发展的主体学校以及学生,还是国家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以及家长和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校园体育发展的有力补充),都应该列举为校园体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3、校园体育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

3.1、政府及学校相关教育部门

(1)国务院等宏观层面:看重公共利益。

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严峻性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关切,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做出了重要批示:增进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从顶层设计上给予导向强化。这些政策包括2006年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年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2年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5年的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2016年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7年《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

虽然基于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量,和长期国力的发展,国务院等持续不停出台各种策略来存进校园体育的健康发展,可是由于政策颁布过于频繁,政策间存在过多领域交叉,使得政策的指导价值受损,实践困难,让政策流于形式。

(2)中观层面:部门隔阂。

由于教育与体育长期存在壁垒,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政策相互交叉、互为影响,过多的政策内耗使得各部门的学校体育政策缺乏时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行政壁垒、权责不明或利益隔阂,致使合作协同往往不能实现。比如我国长期缺乏体育老师,但是学校、地方财政和人事等机构存在意见不一的现象,从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地方教育局为了迎合当地居民的要求,以高考作为指挥棒来指导学校。从某种层次上说,也是由于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缺少良好的执行长效机制导致的。

(3)执行层面:学校以高考作为指挥棒。

学校层面,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甚至比政策本身制定都重要,校长对体育认识的高度和重视程度决定学校体育发展的宽度和广度,校长重视体育工作,开展就顺畅,反之,学校体育开展就举步维艰。对于学校来说,最直接的利益就是高考考出好成绩,而体育发展或素质教育是更加长远的利益诉求,各级领导和家长也都更多的考虑眼前的升学利益和短期利益。所以校长为了迎合各级领导和家长的诉求,往往会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课,体育课在教学安排中经常被其他科目挤占,体育老师的引进名额也会被置换成其他文化课的老师,而且也有文化课老师兼任体育老师的现象,从而导致体育课课程设置单调不专业,即使喜欢运动的学生也不爱体育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当前政策缺乏强制性和权威性的现状更是为校方的选择性执行提供了可乘之机,以至于无法有计划地彻底解决场地、器材和师资等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从而阻碍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升。对运动有要求的家长和孩子就不得不转向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寻求提高。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体育中考开始纳入升学指标,通过考试来倒逼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可是这样目前也存在只要体育成绩出来后,学校就会把体育课停掉的现象,而不能真正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持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3.1、孩子和家长:孩子追求快乐有趣的生活,家长目标多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孩子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家长往往也满足孩子喜欢吃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的愿望,加上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很多孩子不主动参与运动,而宅家玩电动。此外由于学校体育老师匮乏,体育课程设置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孩子的运动积极性,孩子在体育课上经常觉得无聊,不能形成运动的生活习惯,这就导致孩子身体素质的恶化。

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出于对孩子未来长期发展的考量,家长对孩子的运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帮于2019年8月公布的《中国家庭孩子身体素质洞察大数据报告》显示,超73.6%的家长认为缺少体育运动是孩子身体素质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家长让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目标,也看到了体育活动在提升孩子智力水平、增强生存对抗能力方面的作用。但学校里的体育课普遍存在运动氛围营造不足、教学方法不够科学,运动器材缺失等原因,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因此60%以上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体育培训机构。超过70%的家长都计划或已经给孩子报了体培班,而具体花费半年支出平均金额在6500元左右,占所有类型课外培训的1/3。这也从侧面增加了家庭教育的成本。

而且由于中高考的指挥棒一直盘旋在每个家长的头上,家长在所有学段孩子的课外时间分配均以学习为主,其次才是体育运动,并且随着年级增高,学习时间的优先级越来越高,运动时间的优先级别则相应下降。比如幼儿园家长更注重运动中的社交互动,小学阶段,更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并更多选择课外培训机构;初高中更多与升学、留学等诉求相关。

3.2、社会体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追求快速规范发展

开展体育教育,需要兴趣培养和技能提升并重。优质的体育培训机构在提升孩子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了解不同体育运动的机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目前体育培训机构都面临缺乏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师资供不应求、场地资源有限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因素,其中尤以场地资源有限为甚。因为任何一项依赖场馆的运动,场地资源短缺都会限制其发展。目前来看,与学校合作是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应对该问题的最优选择。不少学校都有运动场地,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办课后兴趣班和体育项目(比如足球、网球、棒球等)双优班不仅可以解决场地问题,还有助于招生。因此很多培训机构都会主动联系校方,积极寻求与校方的合作,但是这又受限于学校领导的教学理念和对体育的认知水平。所以问题又回归到学校层面。

4、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校园体育发展的启示

从以上对政府、学校、家长和孩子以及体育培训机构等相关利益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层级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博弈,应试教育环境阻碍校园体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学校成为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校方掌握着主动权和话语权,影响体育培训机构和家长以及孩子的战略选择。所以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方利益参与者要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校园体育的教育体系。

4.1、改革学校的考核制度,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如果说一个社会能够向上流动的渠道只有高考一条道,那高考分数就是家长和学校最在乎的。在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应试教育体制的情况下,要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以考核为指挥棒,“以试促改”,引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这过程中会催生一些其他问题,但是改革一定会经历阵痛,最终坚持下去,从长期利益来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育发展都是有益的。

4.2、建立学校、培训机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机制

解决利益相关者协同问题的一个经典模型是囚徒困境,这是由于利益相关者没有信任对方而合作失败导致了集体利益的损失,如果这个游戏重复几次,利益相关者就能够认识到合作能够促进自我利益的提升。在校园体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到文化课跟体育运动平衡发展,从而达到多方共赢。

4.3、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招生数量,打通升学通道

在高考指挥棒下,所有的家长都希望以后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我国应该在大学阶段招收更多的全素质人才,推动更多体育特长生上升通道的打开,打造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完整的体育运动员培养输送体系。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校园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