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与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进展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
2021-03-07陆小成
□陆小成
一、引言
世界级城市群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战略高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创新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级城市群成为集聚全国乃至全球优质资源要素的创新引擎和经济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多次视察京津冀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等重大决策部署。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于解决北京特大城市病、提升发展中大国首都地位、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学术界围绕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京津冀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为推进京津冀雾霾治理与低碳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二、世界级城市群研究进展
世界级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多个大城市为单元、发达交通体系为桥梁、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所形成的空间紧凑、经济紧密、高度同城化的现代城市集群。当前,全球已获得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1976 年,戈特曼依据人口规模和密度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国外不少学者基于多个维度对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Tabuchi T 基于交通成本和福利的视角研究城市群的分散问题[1]。Butsch C,Kumar S,Wagner P 等学者研究城市群演化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等的影响[2]。Asogwa FO,Amuka JI 等研究了非洲人口、城市群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3]。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世界级城市群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学术关注度分析
以“世界级城市群”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检索时间:2020 年6 月6 日,下同),学术关注度态势如图1 所示,自1995 年至今逐渐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从2013 年以来学者对世界级城市群关注度不断提升,2019 年达到新高点。从中文文献环比增长率看,2006 年以来对世界级城市群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08 年中文文献环比增长率最高,后来一直保持较高态势。
图1 中国知网“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学术关注度分析
(二)媒体关注度与学科分析
如图2 所示,世界级城市群媒体相关文献从2004 年以来保持持续上升态势,2019 年达到159 篇的新高点,环比增长率为20%。特别是2015 年以来达到年均50 篇以上的发文量。如图3 所示,从学科分布来看,世界级城市群研究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242 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01 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5 篇)等领域。
图2 中国知网“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媒体关注度分析
图3 中国知网“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学科分布
(三)经典文献分析
如表1 所示,从经典文献看,蔡赤萌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4];马晓河从国家战略层面研究京津冀一体化问题[5];赵弘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6];毛艳华、荣健欣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7];李兰冰等研究了雄安新区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8]。这些研究文献的下载量和转载量排在全国前列。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世界级城市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孙久文对京津冀世界城市群的现状进行研判并提出,从空间上比较,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加以完善[9]。俞斯佳等提出聚焦长三角发展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相关建议[10]。
表1 中国知网“世界级城市群”研究经典文献分析
(四)基于空间维度的相关研究
有的学者从不同的地理区位优势研究了世界级城市群的演化。王枫云、任亚萍从世界级城市群视角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定位问题[11]。沈坤荣、赵倩研究了世界级城市群国际比较与高质量发展路径[12]。汪彬、杨露基于长三角城市群视角研究协调发展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关系问题[13]。吴俊、何荟军研究了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问题[14]。可以看到,随着交通技术特别是高铁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现世界级城市群的时空压缩,城市间交通更加便捷,联系更加紧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将不断涌现。以上学者从理论上对世界城市群进行了研究阐释,但结合环境污染、雾霾治理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三、雾霾治理的研究现状
世界级城市群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涉及到跨区域治理问题,面临着雾霾频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诸多难题,值得深入研究。雾霾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西方许多城市均发生过程度不一的环境污染或雾霾问题。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日本东京等特大城市或城市群都曾经历过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雾霾频现等难题。实际上,国外不少学者对于雾霾治理技术与方法问题进行了研究。如Han SJ、Kim BH、Park JH 等研究了雾霾污染成因及控制方法[15]。Kishkovich O 等研究了雾霾治理的技术路线图[16]。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雾霾治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雾霾的跨区域流动性,必然要求雾霾治理一定是跨区域的联合行动与协同共治。
(一)学术关注度分析
以“雾霾治理”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如图4 所示,从2012 年开始学者对雾霾治理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呈现上升态势,其中2014-2017 年保持在400 多篇,说明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热情不减,这与雾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治有关。雾霾治理中文文献环比增长率一直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外文相关文献量和外文文献环比增长率也保持稳定态势。
(二)媒体关注度与学科分析
如图5 所示,雾霾治理的媒体相关文献从2012 年以来快速增长,2014 年达到450 多篇的最高点,环比增长率为105%,随后呈现下降态势。如图6 所示,从学科分布来看,雾霾治理研究主要涉及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113 篇)、工业经济(191 篇)、行政法及地方法制(147 篇)等领域。
(三)经典文献分析
从经典文献分析看,如表2 所示,邵帅、李欣、曹建华、杨莉莉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研究了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17]。该文下载量达到14016 次,转载311 次,下载量和转载量最高。此外,魏巍贤、马喜立研究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政策选择[18];周涛、汝小龙研究北京雾霾成因及治理[19];陈诗一、陈登科(2018)研究了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高质量发展[20];白洋、刘晓源研究了“雾霾”成因及防治对策[21]。这些文献在国内期刊论文下载量和转载量排名靠前。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雾霾机制、跨区域污染治理、碳排放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吴建南等研究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问题[22]。李牧耘、张伟等研究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3]。胡志高等研究环境规制视角下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治理[24]。姜博、马胜利研究了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与碳排放影响因素等[25]。
图4 中国知网“雾霾治理”研究学术关注度分析
图5 中国知网“雾霾治理”研究媒体关注度分析
图6 中国知网“雾霾治理”研究学科分布
(四)基于空间维度的相关研究
许多城市及城市群空间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难题,雾霾频现成为近些年来的学术高频词。如谭志斌等研究了北京雾霾风险探究与治理策略[26]。邓慧慧等研究雾霾治理与地方绿色转型[27]。李建明等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雾霾污染时空演变及协同治理[28]。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雾霾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雾霾治理研究方面,对雾霾源的解析存在许多的版本,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难以科学指导雾霾治理决策。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雾霾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彻底根治,对雾霾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缺乏统一的权威性共识,现有的研究成果稍有欠缺。学术界从跨区域、特大城市群特别是世界级城市群的视角研究雾霾治理问题比较少,对城市群与雾霾治理的关联性问题研究不够多,对世界级城市群的雾霾治理、低碳发展问题还有待于深化和拓展。
四、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态势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暖和生态问题凸显,许多城市群的雾霾频现等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2020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完善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从政策上看,在全球减碳的情景下,需要全球经济体特别是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低碳创新、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王文军研究并提出建立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式”低碳技术范式[29]。刘燕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创新[30]。黄幸婷、胡汉辉研究构建政府宏观调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演化博弈模型[31]。庄贵阳提出以城市为载体,发挥企业低碳转型的主体作用[32]。许多学者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的雾霾频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了低碳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学术关注度分析
以“京津冀低碳发展”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因该主题研究受研究区域、专业性等影响,总体发文数量不多,这也说明学术界对该主题研究重视还不够。如图7 所示,从2010 年开始,有学者开始对京津冀低碳发展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呈现上升态势,其中2015 年达到13 篇,环比增长率为63%。京津冀低碳发展的中文文献发文量一直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图7 中国知网“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学术关注度分析
图8 中国知网“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媒体关注度分析
(二)媒体关注度与学科分析
如图8 所示,雾霾治理的媒体相关文献从2010 年以来快速增长,2015 年达到10 篇的最高点,环比增长率为150%,随后呈现下降态势。如图9 所示,从学科分布来看,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25 篇)、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5 篇)等领域。
(三)经典文献分析
从经典文献看,张焕波、齐晔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33]。杨洋、张倩倩研究了碳减排绝对量约束目标下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34]等。这些研究文献在下载量和被引量排名靠前。此外,李从欣、李国柱、张华、余晓泓、张梦斯、贾品荣等学者分别从低碳评价、低碳物流、协同发展等视角,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问题。
图9 中国知网“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学科分布
(四)基于空间维度的相关研究
不少学者从京津冀空间问题研究低碳发展问题。如闫慧敏、杨开忠、肖金成、祝尔娟、刘英奎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低碳发展的关系问题。但从空间发展与地方实践的维度,对低碳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内在困境缺乏深度思考,在理论向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在现有关于京津冀雾霾治理研究中,没有深入挖掘该区域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所提的对策难以真正做到”药到病除“。如何从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高度,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经验,并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资借鉴的低碳发展路径,还需要深化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雾霾治理、京津冀低碳发展等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破解世界级城市群环境污染与雾霾频现等普遍性难题,避免重走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深化研究。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前瞻性研判世界级城市群未来走向,全面总结中国特色城市群道路的辉煌成就
国外世界级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将趋于成熟和相对稳定,但有的发达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可能因为产业衰退或转型滞后导致空心化或人才流失。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中心城市通过创新、学习和制度改进,依托现代交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快速崛起,有可能发展为新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应关注和研判全球城市群的未来走向,加强创新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吸引优秀人才、高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进入,加快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新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创新引领、城市转型、区域协调、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与此同时,因快速城市化所存在的“半城市化”“房地产泡沫”、城市群质量不高、生态承载力不足以及因征收拆迁引发社会冲突等风险也值得警惕和研究解决。
(二)系统解析城市群雾霾成因,科学处理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同样面临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在发展初期存在的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难题。国外城市群是如何进行污染防治的?现有研究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可行条件缺乏深度挖掘,京津冀地区还存在哪些差距?有针对性的比较研究欠缺。传统的单一就环境谈环境,就雾霾治理谈雾霾治理,导致雾霾治理始终让位于经济建设,单一的、临时性的、行政命令式的雾霾治理都难以取得持续性、根治性的效果。雾霾治理涉及到经济因素,难以打破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如何破解这方面的难题,现有研究仍有待于突破。如京津冀地区一定面积的污染扩散、区域传输,我们必须妥善处理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雾霾成因分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变传统的对立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低碳经济体系。树立绿色低碳政绩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低碳经济新发展格局。
(三)紧抓新基建新业态发展契机,推进低碳发展破解城市群治理难题
紧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浪潮,加快城市群的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强化低碳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以高铁、城际轨道等工具的联通,以风能、光伏发电等低碳能源的革命,以新材料、新业态的创新,切实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切实加强污染防治与协同治理,切实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聚焦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世界城市群演化为战略视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等为新引擎,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