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1-03-07张明慧
张明慧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450000)
脑梗死为大脑局部供血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 缺氧性病变坏死而引发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持续缺血可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 增加致残风险, 使患者出现偏瘫、 半身不遂等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1]。 因此, 临床上及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 给予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促进其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临床意义重大。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以患者为服务中心, 即在满足患者基础上以路径表方式分时段实施全方位、 个性化护理干预, 加快患者恢复, 提高其生存质量[2]。 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 例, 进一步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经CT、 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②首次发病; 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④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12 分。 排除标准: 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②精神异常; ③沟通障碍; ④有严重并发症;⑤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 ⑥发病时间超过72 h; ⑦临床资料不全。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7 例。 实验组中, 男24例, 女23 例; 年龄44 ~70 岁, 平均年龄 (57.25 ± 4.13) 岁;基础疾病: 高血压19 例, 糖尿病16 例, 冠心病12 例。 对照组中, 男26 例, 女21 例; 年龄45 ~68 岁, 平均年龄 (57.37± 4.24) 岁; 基础疾病: 高血压21 例, 糖尿病16 例, 冠心病10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确保病房干净、 光照适宜; 饮食应保持清淡、 易消化, 补充水分, 并叮嘱胃肠紊乱患者少食多餐, 必要时可行鼻饲, 并做好口腔护理; 对尿潴留患者实施导管护理, 及时监测尿液情况, 并指导其有效咳痰, 以确保呼吸道畅通。 实验组行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 内容如下: ①建立康复护理小组, 由医生、 护士长及护理人员组成, 组员一起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路径表。 ②第1 d, 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资料, 结合路径表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知识、 治疗知识、 注意事项及路径表等, 并监测其生命体征, 予以饮食指导。 ③第2 d, 指导患者床上患肢摆放、 基础被动活动、 自主翻身等, 并协助患者肌肉拉伸、 桥式运动等,每次10 ~25 min, 每日2 ~3 次; 同时, 床头抬高30°, 再慢慢每次抬高15° ~20°, 每次抬高后停留15 min, 再抬高至患者可坐起为止。 ④第3 d, 结合患者肌力进行坐位下自主关节活动与平衡锻炼, 并协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自理活动。 ⑤第4 d 至出院前1 d, 评估患者肢体活动情况、 肌肉张力及自理能力, 并按照评估结果调整路径表, 予以循序渐进的针对性肌力、 平衡、 患肢下肢屈曲、 踝关节活动、 抗阻锻炼及上肢患肢伸展、 负重、 肩关节活动锻炼与下床行走、 步态、 日常活动锻炼等指导, 可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增减训练时间及强度。 ⑥出院当日, 按照患者康复情况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路径表, 叮嘱患者及家属按照路径表进行持续康复锻炼; 将患者拉入康复小组建立的微信群, 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训练情况等, 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患者恢复。
1.3 观察指标于护理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 评分0 ~42 分,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重。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评定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 包含生理机能、 躯体疼痛、 活力、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 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8 个维度, 各维度满分100 分,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护理前, 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后, 两组的NIHS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实验组 47 36.24±5.18 19.32±2.23 20.568 0.000对照组 47 36.45±5.29 26.61±3.47 10.663 0.000 t 0.195 12.117 P 0.846 0.000
2.2 生存质量护理后, 实验组SF-36 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 评分比较 (±s, 分)
维度 实验组 (n=47) 对照组 (n=47) t P生理机能 58.77±15.89 45.77±14.08 4.198 0.000躯体疼痛 50.49±11.25 42.34±10.22 3.676 0.000活力 56.89±14.74 41.79±9.44 5.914 0.000生理职能 64.90±14.65 41.15±12.08 8.575 0.000社会功能 76.17±14.27 48.25±15.15 9.197 0.000精神健康 76.69±12.45 56.48±8.79 9.091 0.000健康状况 40.16±11.87 29.71±10.63 4.496 0.000情感职能 57.47±14.31 38.77±13.52 6.512 0.000
3 讨论
脑梗死为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水平异常致使脑部血管堵塞所引发的严重疾病, 可使患者出现偏瘫、 半身不遂、 语言障碍、 生活无法自理等情况, 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3]。 因此, 一旦确诊应予以及时、 有效的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脑梗死患者经临床治疗后虽可有效缓解病情, 但在纠正神经等功能上需较长康复时间, 因此还需辅以适当的护理干预。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制度的改革, 临床开始重视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 并广泛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以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4]。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结合临床路径与康复护理的优势, 更重视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协调性及时效性, 并可结合患者病情及康复需求制定阶段性早期康复护理计划, 使康复护理具体到患者治疗的每一日, 且护理人员、 患者及家属均参与其中, 协助患者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SF-36 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分析原因在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先对患者临床症状与病情进行评估, 在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后再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 从患者肢体功能、 语言功能等方面入手, 联合早期肢体摆放、 关节活动、 按摩等肢体功能训练给予肢体良性刺激, 刺激传至大脑, 再次建立神经中枢, 从而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此外, 还可在有效肢体功能训练下锻炼神经控制中枢, 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 并刺激新生细胞生成, 从而替代坏死细胞, 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同时, 语言功能训练能够强化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 再次刺激其神经中枢, 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帮助患者翻身、 体位调整、 活动关节、 按摩肌肉, 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僵直状况, 恢复患肢肌力, 更利于患者在卧床期打好恢复正常生活的基础; 功能位摆放、 被动训练等还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与肢体功能恢复, 再联合肢体及语言功能训练,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 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