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2021-03-07杜振峰蔡琛王国英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向性生物反馈偏瘫

杜振峰, 蔡琛, 王国英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450053)

脑卒中是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1], 55% ~7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上肢功能障碍, 但仅40%的患者会在6 个月后恢复上肢运动灵巧性。 为帮助脑卒中患者早期回归社会、 家庭, 需改善其上肢功能。 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提出了高强度、 高运动量的训练要求, 但脑卒中患者肢体力量及耐力无法满足要求, 限制其应用。 生物反馈技术将自身生物信号通过可视化方式反馈给患者, 唤醒肢体功能,从而恢复其自主运动功能。 本研究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7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44 例) 与对照组 (43例)。 观察组男31 例, 女13 例; 平均年龄 (61.20 ± 13.53)岁; 平均病程 (38.21 ± 22.44) d。 对照组男29 例, 女14 例;平均年龄 (61.56 ± 14.09) 岁; 平均病程 (37.29 ± 21.49) d。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符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2]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②经影像学证实为初次发病; ③存在上肢功能障碍; ④病程<3 个月。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 肝、 肾等主要脏器疾病; ②合并严重周围神经病变; ③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④上肢严重痉挛。

1.3 方法两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对症治疗, 并行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 双上肢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 肌肉力量及平衡性训练, 压力治疗, 健肢体位摆放等。 对照组采用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 每天1 次, 持续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技术。 仪器选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 (科瑞康医疗有限公司, 型号: AM1000A)。 嘱患者取坐位, 面对桌子,手臂安放于桌上。 清洁患者上肢, 将正极安置于手腕皱襞2 英寸处的前壁腹侧, 将负极安置于手臂上1/3 腕屈肌腹处, 将地极安置于手臂任一位置。 若有痉挛发生, 则在治疗前先进行5 min 循环模式, 以放松肌肉。 设置治疗时间为20 ~30 min/次,起初治疗频率为3 次/周, 逐渐提高至2 次/d、 5 d/周。 刺激输出设置为得到预期的手指、 手腕屈曲效果。 持续4 周。

1.4 观察指标①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 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包括手功能、 腕肌功能、 肘部功能和肩部功能, 共66 分, 评分越高则上肢运动功能越好。 ②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 (FTHUE-HK) 评价患者上肢功能,含12 项测试活动, 分为1 ~7 个级别, 评级越高则上肢功能越好。 ③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表 (SS-QOL) 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分245 分, 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功能运动功能治疗后, 两组的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 分)

注: 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时间 组别 n 手功能 腕肌功能治疗前 观察组 44 4.15±1.54 5.22±1.96对照组 43 4.28±1.62 5.35±1.91 t 0.384 0.313 P 0.702 0.755治疗后 观察组 44 8.63±1.62* 10.52±3.18*对照组 43 6.33±1.24* 7.67±1.58*t 7.424 5.275肩部功能4.10±1.28 4.08±1.33 0.072 0.943 8.62±1.95*5.69±1.52*7.804 P 0.000 0.000 0.000 0.000肘部功能3.52±1.41 3.47±1.33 0.170 0.865 8.43±1.84*5.62±1.68*7.434

2.3 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治疗后, 两组的FTHUE-HK 评级、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FTHUE-HK 评级、 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FTHUE-HK 评级、 SS-QOL 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的FTHUE-HK 评级、 SS-QOL 评分比较 (±s)

注: 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FTHUE-HK 评级 (级) SS-QOL 评分 (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3.65±1.14 6.21±1.57* 146.25±58.25 201.11±61.28*对照组 43 3.58±1.24 4.66±1.34* 149.55±60.14 161.25±62.52*t 0.274 4.948 0.260 3.002 P 0.785 0.000 0.796 0.004

3 讨论

脑卒中发生后, 大脑特定部位细胞受到损伤, 神经细胞所发出的意识信号对肌肉控制的能力下降, 使相应肌肉无法产生收缩或仅产生微弱收缩, 造成局部肢体动作失调或全身、 半身瘫痪等严重后果。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 脑血管意外是致死或致残的第三大原因, 约75%存活患者会出现手足麻痹、 功能障碍等[3]。 研究[4]表明, 偏瘫发生后, 患者主观意识上不愿意活动偏瘫部位, 久而久之则造成特定部位肌肉、 神经退化, 错失康复机会。 目前大多数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物理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有限, 故采取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提高康复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的FMA 评分、 FTHUEHK 评级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FMA 评分、 FTHUE-HK 评级高于对照组 (P<0.05), 分析原因为: 生物反馈技术通过在瘫痪肌肉两端连接两处电极, 检测患者自身意识不到的肌电信号, 并将其转换为可视信号, 使患者重新感知到自身肌电信号与现存肌肉功能, 通过治疗师现场引导、 认知学习等方法调动患者主动运动意识, 唤醒其肌肉功能[5]。 生物反馈技术将所检测到的肌电信号与刺激阈值进行对比, 判定患者是否出现动作意识[6]。 若肌电信号超过刺激阈值, 系统向患者提示运动意识, 从而形成完整的闭合刺激环路。 生物反馈技术通过实时监测肌电信号, 及时调整刺激阈值, 对患者出现运动意识的刺激要求逐渐提高, 重复进行上述循环, 指导患者自主控制肌肉活动[7]。 生物反馈技术不断提高刺激阈值, 增加患者的肌肉收缩意识, 引起肌肉活动[8]。 本质在于将外界的电刺激转为患者肌肉主动运动过程中的奖励, 形成刺激-运动-奖励机制, 鼓励患者重新学习运动方式, 提升随意控制运动的能力, 唤醒残存肌肉功能, 从而提高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研究[9]表明, 生物反馈技术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其临床效果较单用物理治疗更加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的SSQOL 评分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的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生物反馈联合上肢导向性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生物反馈联合上肢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 能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及运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导向性生物反馈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漫画
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平台优势与导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