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探析

2021-03-07傅倩楠李艳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

傅倩楠 李艳

【摘要】“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建设学生社区的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要加强组织建设、宣传建设、文化建设,以期为高校建设学生社区提供思路。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学生社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都中都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来的。全员育人,是从环境角度分析,强调学校中的各个部门、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角度分析,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角度分析,强调育人要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社区的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社区管理主要是对人和物的管理,当前零零后作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其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都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也被进一步激发[1]。因此,探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区的概念及内涵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社会学家英译而来。关于社区的定义很多,根据《辞海》记载,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要素包括: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规范的管理机构;满足成员各项所需的服务设施。高校学生社区则是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含食堂、活动场所、休闲场所等在内的学生课外生活、学习、活动的区域,它是由学生构成的,有密切联系、规范组织、共同价值观的特定群体[2]。

学生社区的内涵主要包括主体性、独立性、文化认同性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社区具有主体性,学生社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体,主要表现在学生是社区的主要参与群体,且社区的文化、制度、设施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其次,学生社区具有独立性,学生社区通常与教学区域分开,是学生日常生活、集体活动的独立场所;第三,学生社区具有文化认同性,学生社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还满足了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在社区内学生们形成了结构稳定的对情感、道德、价值等方面的认同。

二、高校建设学生社区的充要性

(一)建设学生社区是提升高校综合治理能力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高达4183万人,相较于2011年的3167万人,十年间增长了一千多万。在校人口的激增,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高校的规模扩增,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学生群体,现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设学生社区,首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有利于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凝聚力;其次,可以更好地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学业发展、心理健康、日常行为、资助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将教育带出课堂,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捷之外,也增强了学生意识形态的波动性,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建设学生社区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各类信息,对学生管理工作做出及时的管控与调整,在提升学生服务管理质量的同时也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二)建设学生社区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需要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要求高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社区的工作重点,从以往的对学生宿舍的设施、卫生的管理转變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即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3]。

学生社区的“以人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社区以学生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类服务,除了水电维修、巡查走访等基本服务外,社区还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设施、学习交流场所、购物商超等,另外,社区管理人员也会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引导、说服;其次,学生社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创新,共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最后,学生社区会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诉求,社区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平台,管理人员涵盖了宿管老师、辅导员队伍、优秀学生干部、后勤人员、各类学生组织等,学生可以在社区实现内学习、交流与实践。

(三)建设学生社区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方面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方向之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个维度: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其中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4]。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乏有教师强调学生要提高参与意识,学校作为大学生集体活动的场所,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素养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建设学生社区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管理意识,主动参与到社区的日常管理中来,这就是学生责任担当的体现,是增强学生社会参与度的重要途径,是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探析

(一)加强组织建设,贯彻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中的各个部门、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各个部门的人员都要参与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必须要建设功能齐全、结构严谨的学生社区管理组织。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组织主要有层级管理模式和平行管理模式,不论是哪种模式,都需要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各类组织,各类组织都拥有特定的管理职能,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各类组织之间都需要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畅通的沟通渠道。

学生社区组织主要包括学校设置的管理机构、各类社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等[5]。学校设置的管理机构主要发挥统筹规划、信息传递、组织管理的功能,如辅导员队伍、宿管老师队伍、后勤人员队伍等,要发挥这些管理机构的作用,首先必须完善社区制度建设,制定统一规范的社区规章制度,其次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心理知识、管理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觉悟;各类社团组织主要是基于学生兴趣成立的,是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兴趣的重要平台,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必须建设与学生需求息息相关的、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社团组织;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按照学生组织的成员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自我管理组织,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会等,另一类是由优秀学生干部队伍组成的组织,如党员模范队伍、学生代表队伍、班委会等,要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治的积极性,首先必须明确各类组织的职责,将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决策细分到每个部门,其次必须加强对各类组织的工作指导,提高自治能力,最后必须优化各类组织的自治环境,加强组织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加强宣传建设,贯彻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學生社区育人需要注重学生成长记录的整理与归档,重视社区日记、社区相册等材料的收集与展览工作,通过对社区活动的定期展览与宣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更有社区参与感,更有利于社区文化的凝结。

加强学生社区宣传建设,需要对学生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丰富社区信息平台。第一,要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辟方便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模块;第二,要合理划分网格区域,从学校实情出发,结合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和学生特点,建立校、院、楼三级社区网格,实现教育、服务、管理功能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第三,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利用宣传手册、黑板报等方式长期宣传社区信息,利用社区网站、微信公众号、社区APP等新媒体平台实时更新社区信息;第四,要组织策划各类社区评比推优活动,如“学习之星”“最美寝室”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评优争先的动力,提高社区宣传水平;第五,组建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及时对社区活动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对学生队伍进行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确保学生社区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加强环境建设,贯彻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要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育人环境的建设是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区环境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规范,因此必须重视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加强硬件环境建设,要求完善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学生社区内的设施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如购物商超、食堂餐厅、金融服务机构等;二是举办文娱活动的设施,如健身房、图书馆等;三是软环境设施,如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实训室、心理咨询室等。学生社区的硬件设施可以保证学生基本生活和娱乐活动的需要,优质的硬件环境可以为学生营造服务范围广、服务环境舒适、服务质量高的社区氛围。

加强软件环境建设,要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文化。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指学生社区内的人文素质、社区风气、文化氛围等社会环境[6]。首先,要重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交融,比如可以利用人行道、宿舍楼栋内的宣传板、标志性建筑等阵地对学生进行隐性文化熏陶;其次,要将社区文化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快地让学生理解并且接受社区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社区文化的趣味性和专业性;最后,要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高质量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区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雷.社区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区自治管理窥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2):48-51.

[2]宋韶彬,赵丽丽,程云波,赵静,郑德泉.学分制改革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农学院社区制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8):221-224.

[3]高立昕.浅谈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管理[J].价值工程,2017,36(08):184-185.

[4]刘健.推进生态学校建设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4):76-80.

[5]陈少雄,周艳华,鲍金勇.比较视野下成熟大学生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23-126.

[6]张英,岳志勇.高校和谐学生社区建设之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5):38-4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