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1-03-06
重、磁方法以位场理论为基础,以地质体的密度和磁性差异为依据,因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力及快速、经济、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区域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勘探、工程勘察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仪器装备、正反演理论、处理及解释技术等的不断提高,重、磁方法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为促进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的交流,由西安石油大学、长安大学、《物探与化探》编辑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石油大学承办的2021年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于2021年7月23~25日在西安石油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的宗旨是围绕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交流研究成果,讨论研究方向,促进合作与发展。来自全国31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86名业内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4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16位业内学者作了口头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了重、磁数据整理方法、处理和转换、正反演及解决相关地质问题的典型成果。
通过会议交流,促进了各个单位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了重、磁方法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展示和交流会议的研讨成果,会务组评选出部分优秀稿件,通过专家评审和作者反复修改后形成《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专栏在《物探与化探》上发表。本专栏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四个方面。
1)在重、磁数据采集、整理方面,耿涛等在分析DEM数据误差并通过实际资料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重力测点实测高程值对重力中区地形改正所用的DEM数据精度进行评价的方法,探讨了如何评价DEM数据误差引起的重力中区地形改正误差;高维强等针对山区重力测量时地形改正密度选取不准确引起的山形异常问题,以九嵕山重力异常为例,基于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了最佳的地形改正密度;许海红等以理论模型的重力数据为例,采用径向基函数法对插值核函数、搜索邻域等插值参数进行优选,求取了1∶5万规则分布重力数据的最优插值参数。
2)在重、磁数据处理和转换方面,文百红等通过对4种基本形体重、磁位场波谱特征对比研究及对35组不同形体重力场下延成像参数优选,获得地质体的综合形态参数与波谱形状校正系数的回归方程,并构建了形态滤波因子,利用带形态滤波因子的逐层优化正则化下延成像可提高不同形状长方体中心深度的归位精度;艾寒冰等将离散余弦变换(DCT)应用到凸集投影(POCS)算法中来进行位场数据补空,并给出了广义指数阈值衰减方式;王正科等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测重力异常进行回归分析,进行区域场与局部场的分离;陈青等采用不依赖于构造指数的改进Tilt-Euler进行计算,并利用水平总梯度倾斜角峰值(TAHG)约束法约束反演数据,优化了欧拉反褶积的计算结果。
3)在重、磁正、反演方法理论方面,黄远生等在归一化磁源强度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高度上的垂向差分计算,推导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磁源强度垂向差分的磁源参数快速反演方法;王博等给出球坐标系三维Tesseroid网格模型重力异常正演方法及并行算法,其中正演算法采用改进的高斯-勒让德积分法实现大尺度、地表观测面的重力异常高精度计算,并行算法采用基于OpenMP的MATLAB任务并行算法实现高效率计算。
4)在以重、磁为主解决相关地质问题典型成果方面,邢锦程等利用GETECH公司提供的船测和卫星重力资料推断了盆地的断裂构造体系,计算了盆地基底深度,并对盆地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勘探远景区预测;史朝洋等在韦贵妃墓开展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绘、地面高精度重、磁测量、高密度电法测量、地质雷达探测和土壤氡气测量等工作,探测了韦贵妃墓室结构,为唐昭陵地宫探测积累技术资料和经验。
衷心感谢积极支持此次会议的相关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所有投稿作者、审稿专家及为专辑出版辛勤付出的编辑部成员。在建党百年之际,重、磁方法的各位专家学者也将牢记初心跟党走,肩负地球物理新使命,在新的时期不断前进,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