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合一”模式中半军事化管理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为例

2021-03-06赵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合一体育锻炼意识

赵莉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900)

2019年0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探索实行学生运动技能标准达标评定制度,推动每名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这是继“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明文规定每个学生熟练掌握至少1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这说明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体育产业与民生计划紧密结合,详细明确要求学校体育应该做到哪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将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以此推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党委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遵循规律、总结经验,运用新思维推出新举措,创建并实施了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党建育人工程——“以党建为引领,传统文化教育与半军事化管理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以下简称“三合一”模式)。其中半军事化管理的架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预备役连,从报名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进入。预备役连负责检查督促工作,直接向学院“三合一”模式委员会负责。主要内容是:一是生活制度;学生宿舍内务管理制度;军容风纪;举止与礼节;日常制度;请示报告、会议、请销假、检查与评比、执勤等;军训、会操、校阅式、升旗仪式;奖惩制度。半军事化管理是按照教育的规律,长时间形成的不爱学习、不愿学习、厌烦学习的习惯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说改就改了个彻底的,而是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再表现出来。这要通过精细化、人性化、制度化的半军事化管理来解决。及时发现,及时跟上深入细微的思想工作和帮扶和及时执行制度化的半军事管理的规定。会操、身体素质训练是半军事化管理中每天必须在操场进行训练的内容。所以半军事化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会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1、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

1.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2、体育健康的心理行为表现

体育健康的心理行为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锻炼的价值和功能认识比较客观,良好的情绪特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参加锻炼的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外生活;但是他们对体育锻炼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不够,有自觉自律的锻炼精神,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技术需求强烈;大学生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和较高的社会理想等。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具有不良的心理行为。主要表现为:学习任务繁重、激烈的竞争压力、考证难等使大学生深受抑郁、焦虑、厌学、分神等情绪的困扰,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羞于开口、冷漠、嫉妒、不合群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学生存在暴躁、偏执、固执、孤僻、自卑、抑郁等存在自残、自杀的行为倾向,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倍重视的问题。

2、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动机对行为具有指向与稳定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习惯的养成。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有:

2.1、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不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行成了良好的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其中的兴趣爱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学生喜欢创造,喜欢体验,勇于尝试,思维活跃而不稳定,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理解,使其产生兴趣,很容易形成正正确的体育观。反之,如果方法不当则会产生恐惧感。英姿飒爽的武术表演、刚劲有力的跆拳道、风驰电掣的轮滑、百米赛跑的冲刺、超高技巧的灌篮等会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竞技体育的美,从而跃跃欲试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他会克服懒惰情绪早早起床第一个到篮球场享受独自一个人霸占整个篮球场的感觉,即使是枯燥的运球,机械的投篮,在别人看来很无趣的事情,他却乐在其中并且享受着大汗淋漓的感觉,享受着这项运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充实感。

2.2、强身健体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可以加快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提高身体机能,包括:促进营养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锻炼肌肉爆发力以及耐力、增加肌肉的体积、拉伸筋络、磨合各骨关节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有利于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反应灵敏度;增加位移速度,也可以调节内分泌。还有助于改善体型,因为运动可以调节松弛的肌肤,并减低脂肪含量。大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进行锻炼,通过科学的指导与自我监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来应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

2.3、娱乐交际

体育从刚产生的时候就带有游戏、娱乐的成分。古代音乐与舞蹈等身体活动紧密联系,而体育和竞技的萌芽本身就蕴含娱乐的因素。原始人在狩猎之余,为宣泄情感而进行嬉戏活动,在后来的各种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和表演中,都对人们起到娱乐作用。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与休闲运动来消除疲劳、娱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足,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渴望交往与交流,这就需要一个环境来进行,而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是最适合的,可以在一个空间和氛围中一起交流配合默契分享进球的快乐,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自我封闭,使人获得自信,从而改变参与者对生活的看法及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体育运动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在体育运动中,通过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释放压力,一次次的刷新记录,才会使得你更加有能量,同时也乐在其中。

2.4、调节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甚至波及到情绪稳定。因此需要一种方式与途径来排解忧愁与不安,消除压抑情绪。体育运动是最好的方式,通过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比如,针对情绪选择运动,可以令运动更具有针对性。(1)愤怒:练习跆拳道。跆拳道属于高强度有氧运动,出拳猛击、高踢腿等动作能令紧张、愤怒等情绪一扫而空。踢腿动作伴随着击打脚靶的声音还有发力时的发声这些都是对不良情绪最好的宣泄。而且还可克服自身的懒惰、消极、怯懦、畏惧等不良因素,培养坚韧果断,自信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造就健康的身心;(2)压力大:练瑜伽。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它能让身体从精神和生理层面得到抚慰,舒缓压力、控制呼吸、促进压力释放、塑造体形、提高睡眠质量;(3)高兴:跑步。跑步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的发育有很大帮助,心情愉悦时跑步会促使内啡肽和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让快乐的感觉加倍;(4)悲伤:游泳。游泳对关节冲击力很轻,而且能提高心率,提高免疫力,增加肺活量,平稳血压。游泳时的负荷量远比陆上活动对人体的刺激小,平卧在水中还可以减少血液循环系统的阻力和支撑器官的负荷,游泳时各种姿势都要求脊柱充分伸展,对防止驼背和脊柱侧弯的效果是很好的。

3、影响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因素

3.1、体育认识不足,健康意识教育缺失

学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中心,缺少体育技术与人的全面健康相结合的教育。体育健康理论内容仅仅在开学第一次课的课堂常规中简单的介绍一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人文教育薄弱,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系统的讲解与指导。学生虽然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行为上却不知道怎么锻炼才能使身体健康,往往空喊口号画大饼,导致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锻炼能力较差。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即使来上体育课,很多人会选择见习。因为对学校体育理解的偏差,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混淆,教师对健康意识教育的忽视,反而使体育课没有增进学生的健康。很多学生习惯性认为体育课就是自习课,上不上无所谓,期末都会过。这样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体育健康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自觉性差。缺乏自主锻炼的学生体会不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就不愿意去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差导致期末考试不合格。期末考试挂科,让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更大的逆反偏见心理就更不愿意去参与运动。

3.2、场地器材缺乏、懒惰没时间

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缺乏,使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受到限制,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能忍痛割爱。有部分学生熬夜上网打游戏,早上起不来,虽然很想去锻炼但是看到别人都在睡懒觉就继续也跟着一起睡懒觉。还有部分学生知道自己身体素质差,需要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一方面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另一方面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又不知道该如何科学合理的锻炼。这些都是因为学生个人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加上懒惰没时间导致对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参与性差。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体育健康意识的缺乏引起的,最终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3、受社会和家庭因素影响

对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单单依靠学校的教育和体育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节奏加快,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激烈竞争原因的存在,造成大学生精神紧张、负担过重,从而产生很多心理疾病。大学生对生活方式产生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会有很多不健康的行为产生,比如,吸烟、喝酒、熬夜、玩手游。在体育锻炼中缺乏毅力,自制能力差,不能吃苦。这就需要家庭和社会去督促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积极融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中,选择一、两种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系统学习,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4、身体素质训练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训练是半军事化管理中每天必须进行的训练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体育是保持人体机能,可以使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而身体素质训练又是开展体育训练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能支持,想开展任何训练项目都是无稽之谈,一切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身体为载体。身体素质训练可以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和抵抗力,并且能延缓衰老。要想长期保持身体健康就需要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也需要养成科学合理健康的锻炼习惯。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业繁重,对体力与脑力来说都是比较大的挑战,只有通过身体素质训练拥有健康体魄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和体育健康意识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就应该引导学生首先要树立健康观念,重视终身体育思想,注重个人的身体情况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以更加充沛的体魄和精力投入到各项生活和学习的活动中去。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伴随其一辈子,对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注重利用学生参与锻炼的时机,增强学生参与锻炼身体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练习方式。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及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大力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彰显出其重要作用,终身体育不仅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还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修养,为社会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半军事化管理对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意义

5.1、增强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学校需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探究合理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纠正不合理的考试模式。体育健康知识的考察也要占期末考试的一部分,不能单纯的以运动项目技能水平来作为评判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好坏。而且考试不能只看结果要注重过程,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本学期的上课态度、成绩提高幅度、努力程度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可以占很大的期末考试分数比重,因为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真正能起到锻炼效果的,还是在于课外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锻炼情况。

5.2、创建良好的校园锻炼环境

培育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应该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人文学科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包括体育文化艺术节、酷跑校园、校园多彩跑、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文化广场、食堂和大型投屏等公共场合作为媒介,对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意识进行广泛的宣传,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体育健康意识在校园的传播。由于学生参与社团类活动主动意识强、积极性高。学生社团在各个高校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社团内可以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个群体对体育健康意识的传播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针对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以社团形式组织起来,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大学生在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和成就感,减轻压力促进良好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5.3、传播健康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了增进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重视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运动技能,把健康知识穿插进去,让学生在学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锻炼方法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比如,篮球课中的行进间的运球上篮动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一大、二小、三起跳”的动作规律时,应该把练习弹跳的方法交给学生。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行进间的运球上篮动作容易受伤的地方在于最后起跳的时候容易扭伤,一旦发生扭伤应该在第一时间如何处理损伤;其次,重视校园内健康知识的传播。通过户外展板、校园广播、小视频、朋友圈、抖音等现代试听方式传播,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传播速度快,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健康知识传播者用简洁的朗朗上口的语言去传播。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把上课时间体育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利用空闲时间完成,将体育锻炼科学化、系统化,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去参与锻炼,课内课外相结合,确保体育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5.4、以赛代练,加强竞技比赛的投入

竞技比赛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定期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以赛代练。还可以积极参加各个高校的友谊赛,给学生提供参与比赛的机会。在比赛获得成绩取得荣誉,加大对获奖者的奖励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和加快体育场馆建设,让学生无偿使用场地。让喜欢锻炼的学生不会因为场地原因而放弃锻炼,不喜欢锻炼的学生因为有了高大上的体育场馆而喜欢锻炼,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6、半军事化管理对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成效

6.1、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

由于半军事化管理每天都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常规的五公里跑步是每天必须要完成的。每个班级有几个人参加预备役,这个班级的其他同学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这些预备役学生的影响,结伴一起去运动。结伴运动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的增加也是一种促进。

6.2、带动了家长参与运动的热情

半军事化管理中预备役学生每天的训练除了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还有军事训练,包括擒拿格斗、军体拳和常规军事项目训练。学生在给家长汇报其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时候会把当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包括所学内容告诉家长,把每天训练的照片和视频发送给父母,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参与训练和运动的热情,也看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家长参与运动的热情。

6.3、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学校领导和教师,家庭成员和学生,从上到下都积极参与运动,每个人都热爱运动,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战胜自我和挫折,克服困难。受这种大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很多学生也会自觉的参与到运动中去。让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加强自我认知,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这样既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又能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开展以班级或者宿舍为单位,每天晒自己朋友圈运动步数的比赛,每天看自己运动的步数在班级或宿舍的排名。以周或者月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的步数总和最高为冠军,奖励真正通过运动达到第一名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7、结语

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和体育健康意识,加强教师在课堂和课外对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增强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与热情。教师从教学内容、方法、目的及评价上下功夫,摒弃一切不良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并掌握该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正常身体反应,以及易受伤的地方,让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并能科学处理运动损伤。实施选修课制,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在课堂内没学完没练习到的,延伸到课外。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学习提高,增强对体育健康的认识,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猜你喜欢

三合一体育锻炼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柏林要建世界首座“三合一”教堂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