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1-03-06吕鲁杰
吕鲁杰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山东 菏泽 274000)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套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因为其活动内容灵活、动作技法相对舒缓等特点,成为广大中老年群众健身的重要选择,也是我国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改革和建设重要的关注对象。当前,对于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研究,既将有效丰富我国武术理论体系的内涵,又将有效提升我国武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品质。因此,本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新时期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至今,在国家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提倡下,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内容选择与方法更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变化。太极拳教学逐渐从 “师从”、“单传”等民间授艺形式进入正轨的大学课堂,注重动作的简化与融入式发展,有效化解了不同拳种与派系的争论,并且广泛采用背景音乐伴奏提升练习过程中的文化意境与韵味,净化练习者的心灵,有效促进了我国太极拳课程建设与发展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良好格局的形成。
然而,在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改革和建设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分依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在新时期青年学生当中,学生学习兴趣与状态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有的学生学习和练习太极拳达到如痴如狂如醉的程度,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武术或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消极被动地接受太极拳教育信息的输入。这种两极分化的学习态度,从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长远角度而言,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我国太极拳运动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而在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与领导下,我国校园太极拳运动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诸多中医院校上万名师生集体演绎太极拳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在实践中,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改革与发展与全国各省市太极拳协会组织太极拳活动、竞赛与改革的理念存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存在相互抨击的不良场面,“学院派”与“社会派”的称呼应运而生,但对整个太极拳的良性发展而言是不良的文化暗示,需要有效化解其中的“误会”与分歧,有效实现人才对接与融通发展。
2、新时期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优化的路径分析
鉴于太极拳在我国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建设与改革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以太极拳课程建设最紧密的要素为突破口进行更新与变革,其中包括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对这些方面与环节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太极拳课程的综合效应与功能。
2.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过程,又是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报障。对于太极拳和武术教学,从古至今就有“一桶水的储备”方能教人“一碗水的内容”的教道与常识。太极拳教学和训练以及综合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常年坚持运动实践,也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及实践前后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业务钻研,还需要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整体说来,太极拳教师专业发展史一个长期复杂而且艰巨的过程,究其原因,太极拳运动文化“博大精深”,其手眼身法的变化与文化意蕴的展现需要循序渐进,通过延绵不断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与飞跃。也只有教师的专业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从课程顶层设计方面做出调节与反馈,有效促进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鼓励与支持,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合作氛围,积极搭建对外交流与学习平台,创造教师外出交流和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机会与途径,并积极组织教学研讨和公开课程实践,不失时机地更新太极拳校本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学以致用,将最新的知识与方法带给同行教师,才能最佳化地实现太极拳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
2.2、教学理念更新
太极拳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其中包括民族性、传统性、乡土情谊、天人合一价值理念承载等内容。按照传统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的要求,过分注重外在运动形式与动作技法以及套路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内涵,将不利于太极拳课程体系建设的良性发展。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留学生和外籍武术运动爱好者学习太极拳的报道,其中最多的一点就是“形”似而“神”不似。这里的“神”就是指精神,就是蕴含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与内涵。既然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与运动形式,作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内容与载体,体育学校太极拳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必须加以更新,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念推至首位,课程的设计与传授必须牢固抓住这个中心,课程体系的发展必须服从于这一中心。
教学理念的更新,文化推崇型太极拳教学理念的执行,需要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缔造团结协作的氛围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其整体推进。并且,将文化意蕴推崇至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并非是将课程置身于“假大空”的祸害,而是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备课、学习和训练、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掌握、运动技术的转移、变迁与内化等方面提出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进行课程建设和体系构建,太极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指日可待。
2.3、教学方法与策略调整
上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理念的更新,真正落到实处落地生根,却是要通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加以实现。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过分依赖“师傅带徒弟”式样的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徒弟”对于教师“师傅”的尊重与敬意,具有教化养成功能。然而,也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经验主义”模式的广泛盛行,导致照搬照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并非积极变化的,却是消极的一层不变的。
教师专业得到充分发展后,教学理念得到全面跟新后,就是要大胆启用探究法、问题法、问答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榜样法、完整与分解法等教学方法,采取巡回锻炼、循环训练、功能训练等新型的学习和训练方法与策略,将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教化有机结合与统一。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充分运用,既是充分完成新时期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又是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增长专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提升自己教育教学专门能力的重要内容,实现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是新时期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建设和优化的生命线。
2.4、人才培养方式变革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着眼点与推动力便是人才培养。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发展布局也必须放在人才培养上。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健康主体意识与需求的不断变化,加之太极拳活动对于人民群众健康体魄的广泛有效性与适应性,在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的培养过程中,在太极拳相关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在太极拳专门人才选用过程中,均出现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的质量与规格不能完全吻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等尴尬境地,这与当前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体育院校太极拳磕碜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该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培养既掌握了高精尖太极拳运动技术,又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不断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事业的快速有效发展,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向前迈进。此外,太极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还要求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改革与建设与社区体育俱乐部和营利性运动建设俱乐部太极拳运动发展现实紧密结合,不断拓宽太极拳运动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提升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传承与发展的效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广泛的价值认同,但也存在过分依赖国家教育政策支持、学生学习兴趣两极分化严重、学校太极拳与社会太极拳发展存在分歧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是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顶层设计和建设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理念更新,将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逐步开展,使实现学生技术迁移和文化内化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与策略调整是新时期我国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建设和优化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等方面促进体育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的优化。
3.2、建议
建议体育和中医院校等将校园太极拳文化建设与发展朝纵宽和纵深方向推进,快速有序地促进我国太极拳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校园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