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双连接技术应用分析
2021-03-06任红云
◆任红云
5G双连接技术应用分析
◆任红云
(兰州铁路技师学院 甘肃 730050)
在5G网络部署过程中,5G单元可以用作独立的宏覆盖网络,也可以用作覆盖和增加现有LTE网络带宽的小站。无论采用何种网络模式,均可利用双连接技术实现LTE与5G系统之间的连接应用,进而提升网络系统无线电利用率,从而减少系统传输延迟,最后提高用户和系统性能。
5G;双连接技术;应用分析
5G和LTE之间的双连接具有额外的优势。这是通过实施有效的区域协调以及在不同标准、不同频率范围、不同站和不同业务需求之间灵活高效地分配资源。本文探讨了5G LTE链路重复应用的必要性,忽视了5G双连接体系结构的特点,并阐述了5G双连接体系结构的选择,为5G双连接技术的未来应用提供了参考。
1 LTE/5G双连接技术简介
1.1 LTE/5G双连接部署场景
3gppremise-14定义了同质网络和异构网络的两个典型LTE和5GNR部署方案。LTE和5G NR基站均为kol定位站点,提供相同的重叠覆盖范围。在这种情况下,LTE和5G NR是所有的宏观台站或所有的小台站。在这种情况下,宏观台站和小型台站同时分布。LTE可以提供宏覆盖范围,5G NR充当提高覆盖范围和热点容量的小站。LTE“宏站”和小型5G站可以共同定位,也可以不共同定位。对于联合定位的小型站,通常是用长光纤制造的,目的是在性能较差的情况下去除RH。
1.2 LTE/5G双连接协议架构
5G网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始阶段,基于现有LTE网络和5G无线电系统的5G热点可以连接到现有LTE核心网络,从而快速部署和验证5G系统方案。完成5G核心网络后,5G系统可以构建独立的网络。在这种情况下,LTE系统虽然可以提供高速数据服务和更高的服务质量,但在覆盖面不足的一些地方,LTE系统仍然可以提供更好的覆盖面。
考虑到这些不同的5G部署方案,3gppremise-14定义了不同的LTE/5G双连接型号:3/3a/3x、4/4a和7/7a/7x。在LTE/5G 3/3a/3x双连接模式下,LTE和5G基站连接到LTE核心网络,用户在不同的双连接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用户协议体系结构。
MeNB或SeNB使用,也可以同时来自MeNB和SeNB。MCG载体(MCG是MeNB控制的一组服务细胞)、scG载体(SCG是SeNB控制的一组服务),以及单独的梁和单独的分离式承载。
2 5G双连接技术应用影响分析
5G网罩是4G网罩的子集。在此基础上,网络中可能存在长时间的双连接。由于传统的2G/3G/4G网络中没有采用双连接技术,因此在5G网络中应用双连接技术对网络规划、优化、运行和维护产生了全面影响。
2.1 双连接对网络规划部署的影响
与传统或5GSA网络体系结构相比,采用双连接提高了访问级别。例如,Option3/3a/3x在用户局域网和控制局域网中都存在LTE连接和5G连接。因此,我们可以从EPC和UTRAN两个方面解决双联应用对规划和部署的影响。
EPC包括对EPC评估、更新、规划和扩展。由于EPC版本更新的影响,现有的4个GEP需要更新,以确保数据敏感性和报告功能,升级后支持NR的主要网络是EPC。
关于EPC处理能力的评估和扩展,鉴于EPS处理能力属于高带宽5G,考虑当前EPC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引入NI后的需求,以及当前EPS是否不足,有必要规划和扩展EPS。最后,关于KN接口的评估和扩展,例如在S1-U接口引入NR后,如果5G终端的渗透率很高,则S1-U上的流量增加,以判断S1-You的当前带宽是否可以满足,如果S1-U的当前带宽不足,应规划S1-U的新带宽,以及S1-U传输相关的S1-U带宽的扩展。
对于S1-Mrs接口,引入NR后,如果5G终端的渗透率较高,S1-ms的流量将会增加,因此需要评估S1-ms的当前带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如果S1-ms当前带宽不足,则需要规划新的S1-U带宽并扩展S1-ms带宽,这将导致S1-ms传输设备的扩展。
UTRA包括对UTRA的评估、现代化、规划和扩展的影响。一是eNodeB的更新,必须更新,才能与NR相关的用户级和控制级数据和信号处理兼容。二是,需要评估和扩展eNodeB的处理能力。由于5G的实际速度很高,因此有必要验证eNodeB的当前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NR引入后的要求。如果eNodeB的当前处理能力不足,则需要扩展eNodeB硬件。最后是RAN接口的评估和扩展。对于X2-C计划,在双连接方案中,信号控制级别由NR通过接口X2-C从gNB传输到eNodeB,然后通过S1-Mrs发送到EPC。因此,NR的引入需要对X2-C进行新的规划,以确保带宽和其他QoS能够满足NR信号的传输要求。对于X2-U规划,用户数据必须借用eNodeB的Option3方案需要添加x2-U规划,以确保带宽和其他QoS能够满足NR数据传输要求。
2.2 双连接对网络承载的影响
从传统网络媒体类型来看,采用5G双连接技术使得媒体非常复杂。与传统的2G/3G/4G和5GSA网络相比,UE需要同时连接LTE和NR,相应的5G介质类型大幅增加。传统的2G/3G/4G网络的介质类型可以被视为毫微微节点,介质类型的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规划建模、网络优化以及操作和维护。
与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相比,双连接带来的介质类型的增加会使容量建模变得更加复杂,而随着5G服务类型的增加,复杂性也会增加。在传统的2G/3G/4G网络问题中,由于只有一种媒体,问题的主体是清楚的。
2.3 双连接对容量的影响
双连接技术适用于4G基站、覆盖范围不同的5G 3.5 GHz基站和28 GHz基站,也可应用于4G和5G基站之间的情景。随着双连接的引入,从传统LTE网络的角度介绍了NR的容量增加的MR-DC。在这里,LTE-Advanced(LTE-A)和5G网络经过测试和审查,以评估4G和5G之间的双连接带来的容量增长。首先,在LTE-A-Carrier (ca)聚合单元上进行双连接测试,终端同时从两个不同的eNodeB接收多个信号,速度约为当前标准LTE的三倍。
其次,在outfield 5G中测试了双连接技术,终端同时连接到基站3.5 GHz和基站28 GHz。根据3GPP的定义,NR容量是lte的20倍。根据双连接验证测试结果,可以预计NR的引入将导致容量大幅增加。从传统LTE网络的角度来看,引进双连接后,为了适应双连接,无线电资源的管理增加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案,如双连接与非双连接之间的eu上下文切换、不同站之间的MN切换、不同站之间的SN切换。由于大部分增加的过程都是由于双连接造成的,因此传统的2G/3G/4G网络中没有类似的过程,给网络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2.4 5G建网初期双连接架构建议
根据4G网络的现实情况,如果运营商选择5G NA网络快速分销和销售5G,EPC将在初始阶段连接5G NR,可供选择的选项为3/3a/3x。在这三种体系结构中,Option3/3a/3x、Option3由于现有网络BBU有限、投资高和反向投资,因此很难为一般操作人员接受。因此,相对来说,Option3x体系结构是传统运营商在网络建设初期从LTE逐步发展到NR的最佳选择。
3 应用分析
3.1 LTE-5GNR应用场景
LTE-5GNR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同构网络结构以及异构网络数据进行连接。同构网络主要是将固定区域基站内重复数据进行连接。后者主要是指在 LTE-5G NR 双连接不同速率的状态下,实行基站内连接处理结构的覆盖范围调整。即:关于 LTE-5G NR 双连接空间中的部署场景调节,均是按照双趋向连接法进行互动性连接,它是网络无线资源利用调节的主要形式,起到了降低 LTE-5G NR 双连接延时时长,提高LTE-5GNR的性能的作用
3.2 LTE-5GNR双连接对覆盖的影响分析
引入LTE-5GNR双连接后,在规划阶段分析LTE-5GNR网络覆盖面非常重要。网络建设初期,频段以高频波段为主,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较低,低频电磁波路径损失较大。
覆盖“区计算”确定一个LTE站的覆盖面积约为3.8 平方公里,一个NR站的覆盖面积约为1.3 平方公里,同一位置的NR站的吞吐量远小于LTE站。如果LTE-5GNR在网格建设初期假设1: 1的比率,那么5G站将只获得4G站的吞吐量。为了达到同样的吞吐量,4G站、5G“宏站”和小型“覆盖站”必须大规模添加。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5G网络中,无论网络模式如何,5G和LTE系统之间的双连接技术都可用于各种应用方案,以减少延迟并提高吞吐量和可靠性。本文通过研究5G和LTE之间的双连接技术特点,分析了5G和LTE之间的双连接技术对未来5G网络的影响,并为今后5G网络中采用双连接技术提供了参考。
[1]邓安达,王韬,周双波,等.4G+及5G网络中双连接技术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8(s1).
[2]杜忠达.双连接关键技术和发展前景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4(11).
[3]何伟俊,戴国华,詹文浩,等.运营商5G终端引入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2017,41(24).
[4]焦慧颖.异构网络中的双连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电信科技,2013(8).
[5]李先栋,于翠波,勾学荣.LTE-Advanced移动通信系统双连接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2014(9):17-23.
[6]李小文,王晓娟,田凤仙,等.基于异构网双连接技术切换流程的分析与实现[J].光通信研究,2017(2).
[7]廖智军,李振廷,石胜林,等.LTE/5G双连接关键技术[J].移动通信,2018(3)
[8]许森.基于双连接的TD-LTE和LTEFDD融合[J].电信技术,2015(2).
[9]李先栋,于翠波,勾学荣.LTE-Advanced移动通信系统双连接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2014(9):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