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研究

2021-03-06单侠芹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升级校企

单侠芹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我国依靠人口红利成为制造业大国,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关键材料仍然缺乏。随着国际制造业格局的改变,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自身经济体变化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挑战[1],驱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且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能否培养出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1.1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对制造业造成了冲击,催生了智能制造,使得制造业变得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制造业运用的高端装备、新兴技术越来越考验着从业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同时,环境和资源带来的约束,驱使绿色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目标之一,那些以 “资本和人力的高输出、环境的高污染、效益的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已无以为继[2]。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的竞争由以往的低成本竞争转变为质量效益竞争,低端制造业逐渐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尽管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据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重要份额,但是关键技术、高端装备等仍受制于人,要打破当前格局,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1.2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供给,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人才结构合理化。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装备的高端化、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对人才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低端技能人才应向高端技能人才发展,侧重重点领域人才培养,重点领域的人才巨大缺口已然严重制约了我国某些重点领域的发展,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海洋船舶领域等[3]。高职院校应将此作为人才培养规划发展的考虑对象,提升人才培养高度。

其次,人才能力复合化。以往依靠单一技能和人数取胜的流水线制造特色已然不能满足新型制造业的需求,从业者除了应具备职业发展所必需的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其能力还应呈现复合型、多元化、高端化等特点,能够体现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学历的互补[4]。

最后,人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技术的创新。不论从制造业还是个人职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从业者均应具备一定的自主科研创新能力。

2 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从对区域企业用人结构的调研可以看出,企业对从业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要求有所下降,对技术等级或职称等积累性资本的要求有所上升,可见制造业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度需求。在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技能人才供给不断上涨的要求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输出却得不到保障。

2.1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校企合作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首先,政治制度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但是奖励性、扶持性机制的缺乏导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制造业企业不愿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大中型企业在经济压力和政策驱使下,从企业成本和利益角度出发,校企合作的深度依然不足,导致了 “学校一头热”的校企合作局面[5]。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结构失衡,高端技能人才比例不协调、教师科研能力不足、合作机制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

2.2 人才培育机制与企业脱节

首先,课程体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2020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 个新职业信息[6],新职业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职院校将围绕产业链需求的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课程体系开发。而当前课程体系的框架大多围绕特定职业技能而开发,课程较注重单一技能的养成,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相对缺乏,同时忽略了人才发展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接的多为低层次、单一技能的工作岗位,而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制造业发展性需求的能力,更加侧重自身研究与创新能力、综合化职业技能等方面,因此,课程体系应与培育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匹配。

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脱节。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是否符合实际应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办较早,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的脚步,涉及到高端设备、智能设备的内容较少,如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发展。

再次,实训设备落后,与产业不匹配。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实训设备落后已然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速度,如笔者所在高校的自动线设备、数控维修实训设备均已有10 年之久。

最后,人才培养方式与人才需求标准不匹配。当前制造业人才需求特征告诉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应侧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科研进取的精神、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复合化技术技能等的培养,不再拘泥于单一技能的养成。高端人才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周期,不断地磨炼,但现实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分流较大,一部分不愿意吃苦耐劳的毕业生选择非专业群的职业岗位,较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2~3 年后进步较小,或另投他业,这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

2.3 师资力量与当前制造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虽然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当前教师接触制造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技能较少,对于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而言,教师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还需要较强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时俱进地与制造业发展步伐相适应。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势在必行。

3 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在产业大变革的今天,职业院校应积极应对挑战,统筹规划,克尽 “制造业人才输出”这一己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强国战略实施。

3.1 注重需求以校企合作途径培育高素质人才

产业的转型升级源于技术的创新驱动,技术的创新则依赖于人才的推动,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根据政策导向,从制度和物质两方面完善校企合作方式,吸引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学校方面应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素质,如技术技能水平、吃苦耐劳、合作研究和创新的精神等,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从业者,提升企业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认同感。学校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学历进修、技能等级进修、素质培训等育培服务,疏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使从业者不断成长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2 联系实际以便教学紧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将能够体现新应用的课程融入到系统中,加大素质型、职业能力养成型、创新能力课程在体系中的占比。二是万物互联助推新内容、新技术、新技能等走进课堂。采用设备互联、场所互联、网络在线等方法,实现企业工作现场与教学现场的同步、网络知识与线下教学知识的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同步,有效使用互联网,让企业的现场走进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技术工人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融入。三是合理分配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实现立体化教学,线上教学中进行前言知识的疏导与应用,线下教学中充分发挥实训场地的作用,营造创新型学习氛围。四是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有效互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包括多学科的课程模块或套餐,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升级实训设备,利用 “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机会,构建 “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等级的获取与提升,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 “1+X”证书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见图1。

图1 “1+X”证书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3.3 对接市场以优化师资质量

教师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其个人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育质量,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定期到企业实践,走进工作现场,参与企业升级改造计划。到企业锻炼作为教师进修课程之一,存在弄虚作假现象,部分实践教师未真正走进企业,存在纸上实践和盖章、写写实践手册等现象,教师应合理规划假期实践,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定期走进企业,真正锻炼自己。其次,学校应出台考核和激励机制,尽量由学校联系实践企业,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提高实践企业数量。再次,把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激励教师主动提升个人能力。学校对于教师参与的各项培训和获得的技能等级证书给予适当的奖励,除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测评和考核以外,还应定期对教师的技术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学习,加快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后,引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的特聘指导,为学校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技能传承的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标准等。

3.4 健全育人机制并抓好顶层设计

建立紧跟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是职业院校可持续为企业输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设立独立部门,专职负责,保障政校企三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是跟进企业需求的有效手段,合理解读和实践政策文件,是职业院校实现政校合作的有效保障。其次,建立高端人才考核和奖励办法,除了技能竞赛的奖励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激励措施,也为创新服务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奖励,一定的激励可以激发师生潜在的创新动力,有利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增长。

4 结束语

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人才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职业院校应合理分析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在此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人才需求特性,剖析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制定改革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升级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