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四五”及中长期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021-03-06杨涌邓月华通讯作者何蒙伍何君莲黄东
杨涌 邓月华(通讯作者) 何蒙伍 何君莲 黄东
1.宜宾学院;2.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3.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研究背景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1]。
全球范围内,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提振经济的重要方向,数字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广泛运用也成为重要趋势。由于与信息技术的紧密关系,各国都将数字经济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布局。尤其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字经济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注入了重要动力,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的新动能[2]。
在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5年至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从4.2%提升至36.2%,2019年占比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四川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数字经济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从总量来看,广东、江苏继续引领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2019年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均超过1.5万亿元,北京、浙江、上海、四川、福建、湖北、河南、重庆、安徽、陕西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从占GDP比重来看,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广东、江苏、北京的地区经济中占比均超过15%,其余省市占比相对较低,尤其中西部省市占比不足5%。
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的“5”是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即四川一贯的优势产业,是地方重点发展的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后面加的“1”,正是数字经济。按照官方说法,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就是要发挥这个“1”的撬动作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3]。
二、四川省数字经济基础
(1)2018年,四川省的数字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总量超过30%,总量为1.3万亿元,“数字中国”省级排名位列第6 位,居中西部第一。BAT互联网三大巨头均在四川设立总部,华为研究院落户四川成都,全国电子商务前一百强企业有80%落户四川成都。
(2)四川积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四川成为建成全光网省的先行省;2016年,全省光纤入户、3G/4G基站数等宽带基础设施规模领先全国。2018年,四川省网民规模已达到6千万,互联网普及率为79.7%,移动电话用户突破9千万户大关。
(3)四川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产业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四川人工智能核心产业2017年总产量为五十亿元,排名第六位,位居中西部第一位,200亿元相关产业被带动起来;四川云栖指数排名全国第8位,发展迅速。
(4)四川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建设数字四川提供强力支撑。四川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靠前,衡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集成及以上阶段的比率排名全国第六位,达29.8%,发展水平得分为54.5,全国排名第十名,与北京、上海、广东等数字经济先行省份一起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5)成都已基本实现网上办理政府服务事项,领先于全国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的政策目标。成都医院已实现手机挂号预约、检查费用、购药费用等微信支付功能,节省了病人的排队时间。早在2017年,成都4万套保障房通过运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对居民住宅进行远程监控、智能门禁和环境远程监测,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居住安全。
三、发展建议
(一)利用数字经济优势领域,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发挥数字经济优势领域
利用成都数字经济基础优势,瞄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城市治理、数字游戏产业、数字软件产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这些领域走在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前列,进一步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高地。集中全省资源优势,促进成都互联网领军企业不断加速发展,深化与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合作,形成合力,带动周边互联网企业,引领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4]。
(二)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人才,由于中国非常缺乏高端数字型人才,因此,要不断加大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带项目及技术的创新人才来川从事科研及教学,大力引进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高端人才来川发展,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储备和团队建设,形成四川人工智能人才高地。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在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鼓励企业人工智能专家作为校外讲师到学校授课,让高校学生能接收到人工智能最前沿信息和最新技术,增加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推动人工智能人才的建设,为四川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创新外脑引进机制,与高水平团队合作引入外部智力
加强与数字型优秀企业合作。继续加强与互联网领军企业合作,联合国内外优秀企业发展数字技术产业。不断拓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秀企业和专业团队的合作领域,争取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智能智慧,为四川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推动专业化团队本地化建设。通过利用外脑资源,大力推动本地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建立本地团队与外部智力团队的沟通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加强本地团队与外部优秀团队的沟通交流,使得本地团队学习到国内外最领先的技术和接触到最先进的思维,推动本地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以促进四川数字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四)完善提升人口数字素养机制,着力消除社会性数字鸿沟
推进农村宽带提速降费。四川是全国首个实现全光网的省,但农村宽带建设一直是四川宽带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低效运营,费用也始终居高不下。推进农村宽带提速降费,可进一步增加农村宽带用户数量,让更多农村用户能平等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发展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消除数字鸿沟。加强校园数字技术基础教育,加强全省中小学的数字技术基础教育,在校园内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基础信息的培训,让学生从小就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加强偏远山区的学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和师资配置,以保证山区学生可得到足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
(五)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增强四川数字经济区域竞争力
积极争取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由于在数字经济的探索和创新发展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超出地方事权的决策,因此,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可使四川获得国家授权,可使四川加速破解发展数字经济中的瓶颈,占领数字经济最高地,加强四川各项资源竞争力,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探索四川经验。积极争取建设中国(成都)-中东欧数字经济合作试验区,鼓励四川数字型企业加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断推进四川数字经济领域对外的合作。争取给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跨境支付、物流、税收等环节政策上的支持,为中国和东欧的跨境电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四川数字经济的区域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建设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四川省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实力和基础设施能力,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实现支撑四川省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的目标。围绕四川省数字经济产业总体攻关技术需求,以及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对四川省数字经济产业技术的欠缺行业和薄弱方向进行归纳提炼,形成适合四川省发展特色的规划和发展路径。
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初步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在政府引导下,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数字经济生态建设高地、数字经济研发创新高地、数据示范应用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以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驱动,以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融合为重点,以集聚高端人才和培育市场主体为引领,加快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实体经济,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公共服务、产业生态和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形成更多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试验成果,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5]。
五、研究结论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树立产业发展新理念。四川始终以“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作为引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四川省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着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效[6]。
二是聚焦特色领域,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重点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中5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先进材料业和能源化工业)和数字经济,通过加快建设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依靠创新驱动,塑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围绕增强供给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通过四川省内和省外技术和人力资源,借助本省创新资源,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