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贡献力的对策研究

2021-03-06李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教研院校区域

李宁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教研融合特色,将职业教育科研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服务决策、探索规律、指导实践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围绕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区域产业、行业匹配度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一、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现状

(一)产教研融合不足,赋能区域产业发展较弱

虽然一些高职院校针对产教研融合做出大量工作进行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产、教、研融合多方目的性不统一。学校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办学效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提升竞争力。不同主体有着差异化的追求价值观,这就导致产教研三方自发进行深入融合是行不通的,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机构、奖惩制度等行政干预下,实现多方合作,激发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贡献力的提升。

在现实情况中,部分地方中小企业,为迎合促进企业可以创新发展的需要,通高校展开合作。虽然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地方企业科技赋能,企业也得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短暂的利益,无法保证产教研主体长期深入、持续地合作。同时,以政府、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化参与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并不普遍,融合式教育还不够成熟,高职学生在校所学能否实现同岗位技能的掌握无缝对接尚存一定距离。这就要通过政府发展规划同行业、企业对人才及科研需求情况,以及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等高度耦合,各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积极实践。

(二)科研定位不准确,教师科研服务社会意识不够

高职教师对待科研工作,往往以学校评聘制度、政策为导向,“利益化”地选择易申报、易结题、评聘赋分高的课题进行研究。忽略科研内容的可行性、实效性,对于能否切实做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重视。围绕这种目的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学校科研服务贡献力的提升,更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缺乏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科研创新平台是教师完成科研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大多来自实验平台。[1]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设立科研创新平台、实验室,作用倾向于教育教学,与教师对平台、实验室的科研所需方向并不一致,无法保证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顺利开展科研工作。也有部分院校鼓励教师到专业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同样,以企业为科研协作单位,使用其先进实验室、平台进行研究,一般需要先取得企业许可,核心数据或技术不给予提供,这往往会影响教师深入企业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地方高职院校提升科研服务贡献力的途径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

地方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学校办学定位,着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中坚力量,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通过系统培训、课题带动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据《2019年中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报告》中显示,近三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参与、指导了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35万余人次。针对专业新知识、新行业、新技术,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参加国家级系统培训,获取对新的前沿专业领域的认知。在培训过程中,与高水平教师一同学习、交流拓宽眼界,增长见识,使得高职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借助课题带动,吸引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验收与过程管理,指导项目研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当下高职院校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所(院)的模式来实施科研课题的开展,既满足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有助于高职教师了解行业现状,掌握最新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二)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项目质量

高职院校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过程中,在考虑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开展的同时,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以,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社会服务、企业收益等角度来看,制定、优化院校科研管理制度,需多元化参与、共同探究,而不是仅学校单方面制定。在对纵横向项目的任务要求不简单以横向项目的到账金额、论文及专利数量来评价,应该着重于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否服务企业,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对这些项目进行大力奖励,或职称破格晋升等方式来激励教师能真正融入企业内部,形成实质性的合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校和企业才能共同发展。[2]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职教产业人才研究院,在学校现有的产、教、研平台基础上,突出研究机构的优势,放大人才和技术的集聚效应。同时,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各个专业通过职教产业人才研究院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作用于高职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同社会就业需求相匹配,实现岗位技能与教学内容的高度耦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对接科技发展前沿。

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职教产业人才研究院应着力发挥促进校企互融、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作用。探索企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合理地转化学校教学的企业部分,将其转变为学校教学工程;以企业项目为主进行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紧跟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的脚步,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3]

(四)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是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通过设立职教产业人才研究院等独立机构,将创新、实践、生产及教学进行结合,集技术创新平台、产教研融合平台、技术技能平台于一体。高职院校携手国内外著名企业、政府、科技园区、行业机构,紧扣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服务区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产业(行业)技术领域重点与难点进行攻关革新,提高成果高质量转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置,能够集聚多方优势,发挥集体智慧,针对区域高端企业、龙头企业,紧扣科技发展前沿,选择实用性强、可持续的研究项目,完成项目成果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转化的贡献率。

在产教研深度合作的背景下,职教产业人才研究院的建设,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的资源,有效发力,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相互依存,加强合作,并将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融入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将实践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科研创新能力。[4]

猜你喜欢

教研院校区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