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T乳腺动态增强MRI联合钼靶X线对直径≤2 cm乳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2021-03-06解福友邱晓晖刘艺超王利施朕善刘斌
解福友,邱晓晖,刘艺超,王利,施朕善,刘斌
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合肥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影像中心,亳州236800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早期多无典型症状,一般由于患者偶然扪及肿块或于健康体检中发现[1]。临床上直径≤2 cm的小乳腺癌一般被界定为早期,此时早发现、早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但由于直径较小患者往往难以触及,影像学筛查是关键[2-3]。目前用于乳腺癌检查的影像技术较多,但常用检查技术如钼靶X 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直径≤2 cm的小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不突出[4]。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作为乳腺癌重要的补充检查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多参数、多层面成像能提高软组织分辨率,且随着MRI检查设备及技术发展,该检查手段被认为在小乳腺癌诊断上具有良好应用前景[5-6]。本研究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3.0 T 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影像学特征,并与常规钼靶X 线检查对比,旨在探究DCE-MRI对直径≤2 cm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5 例经手术病理或组织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乳腺小结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单侧发病;术前接受钼靶X 线、DCE-MRI 检查;病灶经影像检查可清晰测量且直径≤2 cm;既往无胸部放疗史、手术史;精神认知正常。排除标准:已明确乳腺炎或良性病变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系统性疾病史;临床资料不全。1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67 (44.35±6.92)岁,其中56 例可触及肿块,25 例伴局部隐痛,17 例有乳头溢液症状,12 例伴乳头凹陷,其余无明显症状,仅于健康体检发现可疑乳腺结节。135例患者乳腺结节病灶中,肿块直径0.6~2.0 (1.41±0.46) cm,其中52 例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病灶(良性组),83例被证实恶性病灶(乳腺癌组)。本研究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DCE-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MR Magnetom Skyra 3.0 T 超导型MR 成像仪,专用4 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于检查床,双上臂前伸,将双乳充分暴露并自然悬垂于线圈内,乳头对准线圈中心;先行冠状面、横断面、矢状面定位扫描,再结合定位图像,行FSE 序列横断面T1WI 序列,参数设置:TR/TE=3570 ms/72 ms,层厚5.0 mm、层间距0,FOV 340×340,矢状面T2WI压脂序列,TR/TE=3300 ms/70 ms,层厚4.0 mm、层间距0,FOV 180×180,左右两侧乳房分开两个序列采集。再行DCE-MRI 扫描,在预扫描图像满意后,同时启动专用高压注射器、DCE-MRI 按钮,经手背静脉注射0.1 mmol/kg钆贝葡胺(商品名莫迪司,国药准字H20054701) (团注法,流速3 mL/s),注射完后予以10 mL 生理盐水冲管(流速3 mL/s);根据需要,对病灶进行横断面、矢状面DCE-MRI 检查,选择DynaViews spair 序列,TR/TE=6.07 ms/2.46 ms,层厚1.6 mm,层间距0,FOV 360×360,翻转角10°,8次采集,每次48.5 s。将DCE-MRI扫描图像输入自带Mean Curve 工作站,进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三维立体重建、减影等技术处理。描述病灶形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形状、边缘、内部强化;获得病灶TIC,并进行分型,包括Ⅰ型(流入型,缓慢上升无高峰)、Ⅱ型(平台型,相对快速上升,强化峰值在120~240 s,后呈平台状)、Ⅲ型(快进快出型,峰值在120 s内出现,然后迅速下降且幅度>10%)。计算出TIC 最大信号强度值(SImax)、强化峰值(peak height,PH)、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Slope比值(SlopeR)等参数值。乳腺癌诊断结合病灶形态学特征、强化方式、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结论由2 名具有丰富乳腺肿瘤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双盲法阅片得出,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或专家会诊达成一致。
1.2.2 钼靶X线检查
采用富士公司FDR MS-3500数字化乳腺X射线诊断系统,行双侧乳腺轴位及侧斜位摄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局部加压处理,放大摄影效果。观察病灶位置、边缘、形状、大小、密度、钙化等直接征象及皮肤、乳头等间接征象。乳腺癌诊断参考文献标准[7],直接征象:病灶边缘模糊、可见细小毛刺,边界呈不规则高密度结节影;见簇状钙化灶、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组织结构紊乱,见灶状致密影。间接征象:局部皮肤增厚、凹陷,乳头有内陷或漏斗征;具备以上任意2 种直接征象,或1种直接征象、2种间接征象诊断为乳腺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软件,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 [n(%)]列出,行χ2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法对DCE-MRI各定量参数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诊断试验四格表评价DCE-MRI 及钼靶X 线诊断小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通过Kappa 值描述诊断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直径≤2 cm乳腺癌与良性病变DCE-MRI影像特征比较
乳腺癌组DCE-MRI 边缘、内部强化形态学特征及TIC 分型、早期增强率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乳腺癌组73.49%呈边缘毛刺征,59.04%呈不均匀强化,TIC 分型75.90%为Ⅲ型,早期增强率≥60%占83.13%,而良性组对应比例为3.85%、34.62%、7.69%、28.85% (表1),图1~6为典型病例的DCE-MRI影像图片。
表1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影像特征比较[n(%)]
2.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I定量参数比较
乳腺癌组Slope 及SlopeR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但两组SImax值、PH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定量参数比较(±s)
表2 直径≤2 cm乳腺癌组与良性组DCE-MRⅠ定量参数比较(±s)
注:DCE-MRI为动态对比增强MRI;SImax为最大信号强度值,PH为强化峰值,Slope为最大线性斜率,SlopeR为Slope比值。
SlopeR 11.72±4.36 2.95±0.94 14.280<0.001病理诊断乳腺癌组良性组n 83 52 tP SImax 338.42±79.81 362.54±92.07 1.610 0.110 PH 119.24±45.46 133.84±51.28 1.728 0.086 Slope 64.08±19.57 31.26±10.08 11.189<0.001
2.3 DCE-MRI、钼靶X线二者联合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价值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CE-MRI 诊断直径≤2 cm 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64、0.904、0.941,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874;钼靶X线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32、0.885、0.852,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696;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88、0.860、0.940,与病理诊断Kappa值为0.869 (表3)。
表3 DCE-MRⅠ、钼靶X线二者联合诊断直径≤2 cm乳腺癌结果
3 讨论
当前钼靶X 线与超声是乳腺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但钼靶X 线无法提供病灶血流特征,对致密型乳腺肿块或位置较深的微小病灶显示不足,有一定漏诊率;超声图像则整体性较差,超声征象往往有重叠性,对微小病灶检查不具备明显优势;而通过X 线、超声下行导丝定位活检虽能定性诊断乳腺微小病变,但其操作有一定创伤性[8-10]。如何通过无创检查手段提高小乳腺癌检出率是临床关注重点。
近些年来随着乳腺专用线圈深入开发以及MRI 检查技术手段大力推广,乳腺磁共振检查已从单一形态学诊断过渡到形态与功能结合的诊断,其影像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被认为在乳腺癌诊断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11]。MRI 用于乳腺癌检查主要有以下特点[12-13]:(1)MRI 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通过应用不同检查序列,能将乳腺皮肤、皮下脂肪、病灶组织在影像中清晰显示,对致密性乳腺检查尤其具有优势;(2)MRI检查能准确显影肿瘤大小、数目及边缘,还能清晰显示乳腺深部、尾叶病变,同时能了解胸壁癌组织浸润以及内乳区、纵隔区等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乳腺癌分期评价;(3)MRI检查时无需压迫乳腺,避免因压迫导致的不适感;(4) MRI 检查无辐射损伤。不过对于乳腺肿块病灶较小时,其良恶性病变形态、边界变化不突出,而且受乳房组织高信号脂肪影响及良恶性病变信号强度重叠,单纯应用MRI 平扫有时也难以鉴别小乳腺肿块良恶性病变。DCE-MRI通过注射对比剂后,采取快速扫描序列,于一定时间内反复扫描乳腺组织,并通过减影处理获取病灶强化形态、模式及峰值时间等信息,能为乳腺肿块病灶显示更丰富血流动力学信息,反映病灶微循环变化,进而提供良恶性病变诊断依据[14-15]。
乳腺癌可表现出多种形态特征,其中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或毛刺征、组织强化不均匀及环形强化形态是其主要表现,这主要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或不均衡生长有关[16]。本文结果也显示,乳腺癌组DCE-MRI 边缘、内部强化形态学特征与良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TIC 可综合反映乳腺病灶组织强化高峰时间、最大强化率、对比剂清除情况,同时结合MRI扫描形态及信号特征,能反映病灶组织血流动力学特征[17]。本文显示,乳腺癌组TIC 分型以Ⅲ型为主,而良性组以Ⅰ型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乳腺恶性病灶通常有大量缺乏完整性及舒缩功能的微血管往,对比剂流入时受到阻碍小,往往能快速流入组织并快速流出,而对于良性病灶,因正常血管网较多且完整性较好,对比剂流入组织时速度减缓,待血管网达饱和状态时,再缓慢自病灶组织流出[18-19]。早期增强率也是反映乳腺癌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参数,具体指肿瘤病灶MRI检查中1 min时表现出的信号强度,一般来说,早期增强率在60%以下时,提示良性病变;在60%~80%时,良恶性难以确定;而在80%以上时提示恶性病变,这一特征主要与恶性病灶血管数目多、血管不成熟、通透性高有关[20-21]。在TIC相关参数中,Slope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容量、渗透性及血管生成活性,通常其在恶性病灶组织中值要明显高于良性病灶,不过考虑到良恶性组织有一定重叠现象,其鉴别诊断价值往往不高。而通过以患者正常乳腺组织或脂肪组织为参照,在Slope 应用基础上,进行乳腺病变组织对比、校正(即SlopeR)可消除不同个体脂肪含量、对比剂分布、代谢速度等差异,更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22]。对比DCE-MRI与钼靶X线对直径≤2 cm乳腺癌诊断价值发现,前者诊断敏感度及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均优于后者,提示DCE-MRI诊断直径≤2 cm 乳腺癌价值更高。不过二者联合诊断时,诊断效能可进一步提高,这可能与DCE-MRI 对于微钙化灶显示不足有关,而这一变化也是早期乳腺癌重要影响特征。此外,行DCE-MRI 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有一定噪声、成像时间较长,而且对比剂有不良反应风险,不适合重度肾功能不全、哮喘、癫痫等特殊患者应用,故DCE-MRI 临床应用也有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DCE-MRI 对直径≤2 cm 小乳腺癌有较高诊断价值,且诊断效能优于钼靶X 线,而联合二者检查能进一步诊断效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