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餐烹饪技术和饮食方式对中餐烹饪的影响

2021-03-05刘翠涛

现代食品 2021年18期
关键词:西餐中餐饮食

◎ 刘翠涛

(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北 唐山 063000)

西餐是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各国菜系的统称,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烹饪方式交流、碰撞,中餐烹饪也深受西餐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思想观念、饮食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 中西方烹饪技术的不同

菜肴的色、香、味均是通过烹饪技术来表现,在中西方饮食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烹饪技术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一直有着“烹饪王国”的美誉,人们将烹饪作为一种艺术,烹饪方法繁多,有煎、炒、烧、焖、煮、涮、煨和溜等,再加上醋、酱油、葱、姜、蒜等的搭配,为美食赋予了不同的风味。在中餐烹饪中,对于烹调方法也非常讲究,中餐讲究火候,需根据材料的软、硬、厚、薄来决定,此外,刀工的使用也十分重要,中餐有切、削、刮、旋、劈等刀法,对于讲究的食材,还会采用食雕法,合理应用刀法,让食物呈现出的造型更为美观。中餐烹饪技术是原材料、火候、刀工、调料的完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中国,烹饪与诗歌、舞蹈、绘画等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一门艺术。

尽管西餐的烹饪方式与中餐不同,但也有多种类型,包括焖、烩、扒、焗、串烧、炸和炒等,以几种常用的烹饪方式为例:①煎。这种烹饪方法在西方沿用多年,各类食材都可以采用煎的烹饪方式,煎出的食物深受西方国家人民的欢迎。②炸。食物原料不同,炸的时间和火候也不同,炸出的食物,其特点是焦、脆、香、酥。③焗。焗是一种高级的烹饪方式,焗出的食物口味独特、颜色鲜亮,这种烹饪方式最早是发源于法国,将调味品覆盖在食材上,再置入焗炉加热,成品味道非常鲜美。④烩。烩这一烹饪方式融合了煎、煮、焖的烹饪方式,烹饪步骤较多,需要先将食物煎熟,再与调味品一起置入锅中煮,小火慢炖、大火收汁。⑤炖。炖即直接用水加热食物,在炖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火候与用水量。⑥烧烤、铁扒。这种烹饪方式较为简单,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下,这一烹饪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不管是哪一种烹饪方式,西餐厨师会将营养置于首要位置考虑,要求尽可能保留食物的纯天然营养,为了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很少会使用味精。如今,各国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相互交融,西餐烹饪技术对于中餐的烹饪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2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

2.1 共餐制与分餐制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讲求和谐、团结的氛围,人们大多是团团围坐,一起享受美食,在西方,不管是家人聚餐,还是宴请客人,都是采用分餐制。在中国的共餐文化中,人们会互相夹菜、敬酒,西方则是各自点菜。以鱼的食用为例,西方人在用餐时,会将鱼的主骨去掉,切成一块块分至每个人的餐盘中,中国人则是围着桌子共同食用,容易因为唾液引起交叉感染,从卫生角度来看,西方的分餐制更加卫生。另外,西餐中的餐具更加精美,如,用金银制造而成的刀叉、锃亮的高脚杯、黄油刀、咖啡匙、香槟酒杯等,相比而言,中餐的餐具则相对简单[1]。

2.2 筷子与叉子

中西方的餐具使用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西方人则会使用刀叉,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在中国,人们用碗盛饭,吃饭也会使用汤匙、筷子,西方人习惯使用盘子来盛食物,喝汤有专门的用具,用刀叉边切、边吃,中西方的餐具也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文化,这与中西方的饮食内容相关。一直以来,中国人的主食是以米、面为主,用筷子轻轻一夹,可方便的将食物送入口中,西方国家饮食上以肉类为主,人们需要使用利器将肉食切割开来,这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也反映在中西方餐具的选择上。

2.3 节日用餐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日、礼节,如今,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流越来越多,中西方的用餐特点也在持续交融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在不同的节日,人们的饮食也不同,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饺子的外形、馅料各有不同。在元宵节,人们会食用元宵,元宵口味不同,有甜、辣、香、咸等味道。在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则青睐火腿、鲜肉、蛋黄等咸味馅料。在中秋节,人们用月饼来寄托秋思,月饼口味丰富,在时代的发展下,月饼种类也更丰富[2]。

西方传统节日与中国不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吃圣诞大餐,在不同的西方国家,圣诞大餐的主食也不同,在英语国家中,主菜以烤鹅、烤火鸡这类较大的家禽为主,在北欧国家中,主菜是以鱼为主。在复活节,人们会举办盛大活动,食用火腿、十字面包。在感恩节,人们会食用火鸡大餐。

3 西餐烹饪技术和饮食方式对中餐烹饪的影响

3.1 烹饪原料的变化

由于地理气候、文化背景的影响,西餐食用的烹饪原料与中餐有很大差异,在西餐中,动物性原料的使用更多,且烹饪方式成熟,西餐的烹饪原料对于中餐烹饪产生了深刻影响[3]。如,在中餐中,蜗牛、鹅肝出现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们将西餐的常用原料与中餐常用原料结合,打造出了新颖的菜肴类型,如将西餐中的培根与中餐的豆腐结合制作出油炸培根豆腐卷,将西餐中常用的西梅与中餐的烤鸭融合形成了西梅烤鸭。有的西餐原料,其色泽、口感较好,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为使西餐原料制成的菜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人们将中国味型与西餐原料结合,形成了新的菜肴,如将中国的子弹头辣椒与西餐中的蜗牛结合制作成红袍蜗牛。

3.2 调味技术的创新

中西餐的调味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餐中的调料类型丰富,也很有特色,如酸豆、辣酱油、芥末酱、青芥辣、墨西哥辣椒、百里香、咖喱、罗勒和牛至等,这类调料在中餐中非常罕见。同时,西餐烹饪中常会用到酒类,将西餐中的调味技术用于中餐烹饪中,也是很好的思路[4]。另外,在西餐中,调味汁的类型非常多,根据温度差异,西餐中的调味汁有“冷少司”“热少司”两类,将西餐中的调味汁用于中餐烹饪,也得到了食客们的认可,其中,以法国汁、沙拉酱的使用为代表。沙拉酱即马奶司少司,也被称之为蛋黄酱,是采用色拉油、鸡蛋黄调制而成,口味偏酸,在沙拉酱中,可添加多种调味料,如洋葱碎、酸豆碎、番茄少司等,能够为中餐赋予多元化的口感。同时,醋油汁在中餐烹饪中也非常常用,醋油汁酸甜爽滑,非常适合用于凉拌菜。

3.3 烹调方法的借鉴

相较于中餐,西餐的烹调用具更多,特别是加热设备,不同类型的食物,人们会使用不同的加热设备,如烤箱、焗炉、扒炉等,都是西餐烹饪中常用的设备。在中餐烹饪中,借鉴西餐烹饪方法,为菜肴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在葱烤鸡翅中,使用了中餐中常见的调味料,烹饪方式则借鉴了西餐的烤制方法。原料包括鸡翅、大葱、香油、酱油、盐、胡椒粉,制作方法为:将鸡翅清洗干净后,在表面划几刀开口,置于耐热容器上,在表层撒上胡椒粉、盐,将葱花与鸡翅拌匀,在表层淋上香油,腌制后,放置在200 ℃的烤箱中烤熟,取出后,在表面撒上一些葱花[5]。

另外,在中餐的烹饪上,大多使用煎、炒、烹、炸的手法,特别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地区,人们习惯重油、重辣、重盐,尽管丰富了菜肴的口味,但长期使用却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西餐的烹饪强调健康、原汁原味,人们会尽量选择绿色、有机食材,受到这一烹饪理念的影响,如今的中餐烹饪也开始朝着少油、少盐的方向发展,人们会选择健康、绿色的食材,在烹饪时会尽可能保留食物本味,

3.4 加工器具设备的变化

中餐烹饪是“以人为本”,对于烹饪器具、设备的使用很少,操作也主要是依靠人为经验,烹饪难度较高,人员强度较大。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餐烹饪也开始吸收西餐烹饪的加工器具设备,引入了各类现代化的烹饪器具设备,提高了烹饪的专业化水平。在各类中餐厅、饭店中,也广泛应用了电加工设备,提升了烹饪的加工卫生标准和工作效率。在加热设备上,开始使用电加热汤锅、万用蒸烤箱、油炸炉等,显著提升了菜肴的制作工艺水平。另外,中餐烹饪的烹调也开始做到定时、定量,传统的烹饪工艺发生了变化,人们探讨出了科学的操作程序、烹饪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制作环节,各类标准化菜谱出现,提高了中餐的科学化生产水平。

3.5 烹饪理念的吸收借鉴

在传统中餐的饮食结构中,人们讲究科学的膳食结构,重视水果、荤素、五谷杂粮的搭配,是一种平衡、全面的膳食追求,而这种追求是整体化的思维理念,缺乏西餐的定量分析,在部分经济不发达水平,往往达不到科学的膳食要求。在发达地区,人们又让饮食朝着奢靡、精深的方向发展,食物丰富多样,远超基本要求,营养过度。于是,人们开始借鉴西方的科学营养观,改变了传统中餐烹饪中“以饱为主”“以口味为追求”的烹饪理念,在菜肴的制作上,人们更加倾向以营养观、科学化作为指导理念,改变了单一追求口腹之欲的理念。

4 结语

在中餐的发展道路上,要理性地把握其发展理念,吸收西餐烹饪的精髓,融入营养、健康理念,这种理念并非机械化的引入,而是要从质、量层面上来科学把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续弘扬中餐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内容、形式上进行严格把控,合理消费、科学对待分餐与合餐制,将西餐烹饪中的注重卫生、营养理念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实现艺术、科学之间的有机整合。

猜你喜欢

西餐中餐饮食
海外惠侨工程
——中餐繁荣基地简介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OF三谷西餐酒吧
吃西餐
何为清淡饮食
河中餐厅
健康饮食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