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并发猪瘟、猪肺疫的诊疗
2021-03-05昝长铖
昝长铖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海东 810700)
猪附红细胞体病也称红皮病,致病原为寄生于猪体内的红细胞、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临床以贫血、发热、食欲下降、皮肤发红等病症为特征。在发病后,主要破坏体内红细胞的生理结构,从而造成机体贫血,同时伴有继发性感染和其他伴发病症,如猪瘟、猪肺疫等,具有较高的染病率和死亡率,对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该病特效药,一般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进行治疗或预防。对此,养殖人员要在初期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了解疫病的流行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诊疗措施。
1 病 原
该疫病的致病源便是猪附红细胞体发生病变引起的感染,同立克次氏体有着类似病理。猪的附红细胞体多为环形,直径大约为2.5nm,有少部分为球形。附红细胞体会寄生在健康猪的红细胞或血浆中,通过改变其物理结构,破坏其表面导致红细胞发生变形,致使红细胞失去自身的免疫力,进而感染猪瘟、猪肺疫。一般而言,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化学药物较为敏感,因此使用一定剂量的干燥剂或特定化学药物可杀死病原,而在低温环境下可存活很久。
2 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能够寄生在健康猪体内,当免疫力降低或外界环境急剧变化、卫生条件不佳等情况出现时,动物便会表现一些症状。但在初期感染时并不明显,在遇到强烈刺激时会显著表现症状。该疫病的传播方式为接触性、血液、垂直传播等,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较为湿冷的时期,其中仔猪和母猪比较容易感染。
3 临床症状
附红细胞体病并发猪瘟、猪肺疫的临床症状一般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大类。急性症状不常见,因为健康猪在感染病原后会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并伴有口鼻出血、皮肤呈紫红色,病程大约1d。亚急性病症主要指混合性感染,如猪瘟、猪肺疫的并发感染。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情绪不高、体温上升、食欲降低等。伴随病情的加重,病猪基本丧失食欲,由于没有进食、身体虚弱导致无法正常站立、持续便秘和腹泻;严重时病猪的口鼻内会流出泡沫分泌物;尿液也呈现红色,无法正常呼吸,病程1~3d,后期死亡或转为慢性。慢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食欲下降、贫血,并且在红细胞结构被破坏后,病猪身体会变得苍白干燥。
4 诊断
初步诊断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等工作,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一般方法为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剖检病死猪可见:粘膜苍白、血液稀薄、脾脏有出血点、胸腔积水、肠道充血、肝脏肿大。回盲口有溃疡,可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现大理石形状。实验室检查:取病料制作抹片,其中猪肝触片以及心血涂片没有发现细菌;而取病猪猪血进行检查,使用生理盐水稀释猪血,加盖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红细胞表面附着大量的杆状、颗粒状的附红细胞体,破坏细胞结构使其呈现星芒状。将鲜血涂片使用吉姆萨染液染色后,显微镜下可明显观察到细胞被染成紫红色。使用瑞氏染色液后,可发现细胞周围被染成蓝紫色。
5 治疗
治疗附红细胞体并发猪瘟、猪肺疫可采取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两种方式。西药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贝尼尔、土霉素、青霉素等。在药物治疗期间应当防止混合感染;对该情况可配合抗生素辅助治疗。与此同时,可饮用电解多维1周,帮助病猪恢复健康。具体治疗措施:使用配方高热至尊+头孢,每套100kg,1次/2d,连用2次。用猪同源精制血液蛋白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d。针对尚未发病的母猪,可紧急接种猪瘟疫苗。与此同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情况配置一定剂量的奇强米先(强力霉素、三氮脒),连用1周,便能阻碍附红细胞体的侵害。
6 预 防
针对全部猪群,可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苗,每头猪10头份药物注射1次。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多为混合感染,因此要及时诊断,对症用药,从而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对进场前已经接种过三联苗的猪群,虽然体内已经产生一定量的抗体,但这些抗体还无法抵抗猪瘟,因此属于非典型性。在临床中必须重视猪瘟与其他疫病的差异,紧急接种大剂量的猪瘟单苗,以便在短时间内提高猪的猪瘟抗体。
由于该病的潜伏性较长,特别是在转为慢性疾病后,因此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掌握对疫病的病理特征和流行特点,及时鉴别病症。加强日常的养殖管理,定期清洗养殖场,保持通风,为健康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