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皮蝇蛆病的诊治

2021-03-05翟雪松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牛体牛皮虫体

翟雪松

(廊坊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 廊坊 065000)

牛皮蝇蛆病也称“牛跳虫”或“牛翁眼”,是由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病广泛流行于我国的西北、东北和内蒙古,其他各省的牛也时有发生。该病可使病牛消瘦、产奶量明显下降、皮革质量降低、肉的品质不良,给研发职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皮蝇的成虫不致病,全身被有绒毛,外形似蜜蜂,口器退化不能采食,也不叮咬牛。

1.1 牛皮蝇成蝇体长约15mm,卵呈淡黄色,长圆形,表面带有光泽,后端有长柄附着于牛毛上,大小约为0.75~0.29mm,一根牛毛上只粘附一个蝇卵。卵孵出幼虫后,在牛体内经2次蜕变而成为对牛体有明显致病作用的第3期幼虫。此时的虫体粗壮,长26~28mm,前后端钝圆,棕褐色,背面较平,腹面稍隆起,有许多疣状带刺结节,虫体后端有2个后气孔,气门板呈漏斗状。

1.2 纹皮绳成虫长约13mm,卵与牛皮蝇的相似,一根牛毛上可粘附数个至20个成排的蝇卵。其第3期幼虫体长可达26mm,最后1节的腹面无刺,气门板浅平。

2 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主要传播途径是皮肤,各年龄奶牛均可感染。本病主要发生于夏季成蝇飞翔的季节。在同一地区,纹皮蝇出现比牛皮蝇要早些,即每年的4~6月;牛皮蝇则在每年的6~8月。另外,本病偶有人感染。人的感染可能是由雌蝇产卵于人的毛发或衣服上孵出幼虫;或牛体上的幼虫粘附于人皮肤上,然后钻入皮内造成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发育,可引起疼痛和抽搐等症状,寄生的部位多为肩部、腋部、阴囊、甚至眼球内。

3 临床症状

皮蝇的成虫虽然不叮咬奶牛,但当雌蝇产卵时,可引起奶牛不安、恐惧、奔跑、喷鼻、蹴踢。由于恐惧,病牛吃草和水不得安宁,日久病牛消瘦,产奶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当牛皮蝇产卵时,因其常突然冲击牛体,奶牛可因惊恐而狂奔,从而导致跌伤、流产或死亡。

当幼虫钻进皮肤和皮下组织并移行时,引起奶牛疼痛、瘙痒和不安。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局部发生小硬结。随着病程延长,幼虫的发育、生长,结节也不断增大,局部并有脱毛现象。病情严重时,病牛的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出现蜂窝织炎。当幼虫发育至第2~3期时,在肿大的结节上可发现排虫的孔道,用手术切开的方法或用镊子即可从孔道中取出正在发育中的幼虫。当虫体发育成熟后,常从孔道中爬出,此时,排虫后的孔道可有皮肤穿孔、血液流出,如有化脓菌感染则流出脓汁,甚至可形成瘘管,经常有脓液和浆液流出。当成熟的幼虫脱落后,瘘管可逐渐愈合而形成瘢痕。病牛长期受侵扰而消瘦、贫血、泌乳量下降,犊牛生长缓慢。另外,有时皮蝇幼虫钻入大脑,则可引起神经症状,如病牛肌肉震颤,麻痹,运动障碍,突然倒地或晕厥等。

4 病理特征

皮蝇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皮肤损伤和局部炎症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当幼虫移行至食道的浆膜与肌层之间时,可引起食道壁炎症而表现有浆液渗出、出血和有嗜中性与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有时在内脏表面和脊髓管内找到虫体。第3期幼虫寄生皮下时,于皮肤表面形成结节状隆起,局部脱毛,触摸坚硬。切开皮肤,见皮肤水肿增厚,皮下出血、浆液性炎和幼虫结节,切开结节,其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后期虫体局部形成脓肿,虫体周围形成结缔组织包囊。脓肿破溃可形成瘘管,向体表排出浆液或脓汁。至幼虫钻出皮肤落地成蛹后,局部皮肤可缓慢再生或经结缔组织增生而愈合。

5 诊断要点

幼虫出现于病牛的背部皮下时很易诊断。最初在牛背部两侧皮下可以摸到许多长圆形硬结(皮蝇疖);再经1个月左右可出现瘤样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小孔的周围堆积着脓痂,从小孔中可挤出幼虫。据此即可确诊。

6 治疗方法

治疗本病的药物较多,兹将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简介如下。

6.1 倍硫磷本药为一种高效、低毒、广谱、速效、具有接触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挥发性小,残效期长,是杀牛皮蝇的特效药。剂量时5mg/kg·bw,臀部肌肉注射。用药时机以11~12月份为好,对一二期幼虫杀虫率为95%以上,注射2次,可达100%。涂擦时,用倍硫磷原液在颈侧皮肤直接涂擦,可用油漆刷子在患部反复涂擦,使药液和皮肤充分接触。涂擦面积,成年牛为15cm×35cm,犊牛为10cm×20cm。剂量为0.5mL 100kg·bw。

6.2 蝇毒磷本药对牛皮蝇具有显著的内吸效果,是作用于皮下效果较好的杀虫剂。用药后牛体保留药效期限与药物浓度约为6d。剂量2mg/kg·bw;混入适量饲料内服,1次/d,连服6d。用此药也可对牛背进行泼淋。病牛按每17~20mg/kg·bw剂量称取16%蝇毒磷乳油或25%蝇毒磷可湿性粉剂,投入300mL水中,混均匀后,泼淋于牛背。

6.3 敌百虫本药对牛皮蝇也有较好的疗效,而且用药方便,主要外用灭虫。使用本药可有局部涂擦和全背涂擦2种方法。局部涂擦主要用于成熟的结节。方法是;涂擦前,应剪毛露出穿孔处;用温水(20℃)将6g敌百虫配成2%溶液,在牛背穿孔处涂擦。一般从3月中旬至5月底,每隔30d处理1次,共处理2~3次。全背涂擦主要用于结节较多且小的病牛。方法是;用2%敌百虫溶液300mL,在牛背部涂擦2~3min,经24h后,大部分幼虫即被杀死,5~6d后皮肤上的结节明显变小。一般涂擦1次,杀虫可达90%~95%,1个月后,再进行1次涂擦。

6.4 乐 果本药对二三期幼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用药时间应在2~3月份为好。方法是;用酒精配成50%的溶液,剂量是成年牛4~5mL,育成年牛2~3mL,犊牛1~2mL,肌肉注射。

7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一是要驱蝇防扰,更重要的是消灭寄生于牛体的幼虫。

7.1 驱蝇防扰在本病流行的季节,每年4~8月份,在纹皮蝇和牛皮蝇飞翔的季节,每隔半个月向牛体喷洒1次1%敌百虫溶液,防止皮蝇在牛的被毛上产卵和杀死卵孵出的幼虫,同时,也可有效地防止成虫在牛体产卵时对牛的危害。

7.2 消灭幼虫经常检查牛背,发现皮下有幼虫的结节时,即可用手工法灭虫,也可用药物杀虫。手工法灭虫主要用于牛数量不多的情况。在幼虫成熟末期,牛皮肤上的皮孔增大,可以看到幼虫的后端。这时可用手指压迫皮孔周围,把幼虫从结节中挤出,并将挤出的幼虫杀死。伤口涂以碘酊。由于幼虫成熟的时间不同,所以每隔10d左右需重复操作,直到皮下没有结节。

7.3 药物防治常采用倍硫酸泼浴法。剂量;用倍硫酸10~20mg/kg.bw;方法;将药配制成2%溶液,自牛的肩后至尾根部沿脊背向后泼浴于皮肤上。此法适用于各种年龄的奶牛,对孕牛亦无不良影响。但选用此法,最好在牛皮蝇蛆的幼虫正在体内移行而尚未损害皮肤的阶段。注意;奶牛应在挤奶后立即进行,以免影响下次挤奶时间;用药后距下次的挤奶时间应间隔6h以上。

猜你喜欢

牛体牛皮虫体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肉牛消化道线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犬丝虫性眼炎的防治
立秋后养牛三注意
牛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对策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