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
2021-03-05张钰钰
张钰钰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庄浪 744600)
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和路径,首先分析运用中兽医对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的可能性,其次介绍中兽医治疗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原理,最后将针灸和中药以及疫苗联合应用于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旨在提高畜禽病毒性疾的防治效率,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可行性
1.1 畜禽病毒性疾病简介
畜禽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感染畜禽引起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主要特征是传染性强,无特效药。突发畜禽病毒性疾病时,可选取西药对症治疗,由于是非特异性治疗,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副作用较大。如损伤畜禽身体机能,或无效造成疫病蔓延。如果畜禽病毒性疾病不是十分严重,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中医治疗,虽治疗过程缓慢,但治疗效果确实可靠。中医治疗比较温和,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1.2 中兽医学理论概述
对畜禽病毒性疾病,立足于中兽医学理论的视角,把正气当作治疗核心点,促使畜禽脏腑与经络的运作足够畅通,形成机体防御体系,高效抵抗病毒,实现阴阳平衡的调节。通常而言,邪气主要是毅力之气,成为畜禽气血阴阳失衡的关键因素,造成多种疾病的产生。此观点和现代化的免疫理论存在着不约而同的关系,理论层面上体现畜禽免疫系统的防御作用、自稳作用和机体监视作用。防御作用控制病菌的侵入,和正气抵御外协的理论相接近。自稳作用可对机体中存有的抗原进行消除,加快机体微循环运行,保证机体免疫平衡,和正气调节阴阳失衡理论相接近。上述的理论内容给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带来依据参考。
2 中兽医治疗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意义
通常情况,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对繁琐,西药领域内的免疫促进剂以及抑制剂存在着运用范围的局限性,也是西药免疫抑制剂不能处理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的根本问题,甚至部分免疫抑制剂会损害畜禽机体,对应的药物副作用相对明显。通过中兽医方法,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借助中草药与针灸的作用起到双向免疫成效。涉及的黄芪中草药与甘草中草药等,能够增强畜禽自身的免疫力。黄连中草药与枸杞中草药等能够对畜禽的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针灸还存在着双向调节的功能,有助于提高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的效率。
3 关于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思考
3.1 针灸和中药以及疫苗的联合运用
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实际防治工作中,相关人员可通过针灸与中药和疫苗三者联合的方式进行。不同的穴位给予病毒性疾病会生成对应的特异性,围绕中兽医学理论应清晰地分辨畜禽脏腑和气血之间的穴位关系,找到特异性穴位,给畜禽进行疫苗注射,彰显药物成效,延长药效平均时间,这样畜禽体内会生成病毒抗体,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中药抗病毒成效显著,能够结合运用,对中药疫苗佐剂进行开发,赋予疫苗更多的免疫活性,减少药物副作用。在进行中药制剂与中药疫苗的注射时,适当延长抗体运用时间,得到高效的病毒性疾病防治结果。
3.2 中药以及疫苗的融合
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操作中,中药与疫苗结合是一种有效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动物的身体恢复。两者相互结合不只是凸显中药辅助性作用,还可彰显治疗成效。首先是一同运用具备较强免疫能力以及具备较强抗病毒能力的疫苗和中药,还可在注射畜禽疫苗期间进行中药服用;其次是在中药组成中实现免疫佐剂的提取,促使疫苗免疫活性能够增强。
3.3 疫苗以及针灸结合
中兽医理论的前提下,针灸具备一定地位。针灸的操作方案可使得细胞吞噬能力得以加强,有助于提高淋巴细胞转换效率,致力于畜禽免疫力增强。并且在针灸操作过程中适当增加溶菌酶以及干扰素的含量,注射黄氏煎剂可加快猪淋巴细胞转变,最终目的是降低血清含量。另外畜禽的脏脾与穴位和疾病之间密切关联,针灸实施之前要围绕畜禽的状态加以部位分辨,判断病毒性疾病的实际种类,针对性完成畜禽穴位选择,接下来完成注射。此种方式不仅可加强动物自身免疫能力,还可缩短等待时间,取得高效率结果。
4 结语
医学领域内,要想对畜禽病毒性疾病进行防治,因为以往的防治方案存在缺陷显著,无法得到理想的防治成效。研究中兽医学理论过程中,此种理论和现代化免疫学理论存在相似之处,便于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工作的进行。以此为前提需关注有效的防治方案运用,降低畜禽病毒性疾病的产生率,提升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