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治疗犊牛腹泻的要点
2021-03-05徐美彦
徐美彦
(青岛市平度市古岘镇综合治理中心,山东 青岛266742)
犊牛腹泻是犊牛的常见病,可在全国各个地区发生,尤其高发于早春及冬季。该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主要发生于2周龄内犊牛,随着日龄的增长犊牛发病率逐渐降低。犊牛腹泻一旦发生,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因而需对该病防治工作深入研究。
1 发病原因
1.1 消化不良在怀孕母牛养殖中,若饲养管理方式不当,饲料内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足,其腹中胎儿因营养物质吸收不足常引发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等,导致初生犊牛免疫能力较低,从而引发腹泻。同时,牛舍湿度过高,哺乳过晚或未定时哺乳,均易引发犊牛腹泻。
1.2 饲养管理因素生活环境不佳,犊牛抗病能力明显降低,同时未定时定期落实消毒工作,因大量病原滋生而提高了犊牛患病概率。若圈舍内光照不足、通风不佳、养殖密度过大,也极易诱发犊牛腹泻。另外,在气温骤变时,未及时采取有效防寒措施,也容易引发犊牛腹泻。
1.3 细菌及其毒素感染若圈舍内卫生较差,未及时落实消毒工作,极容易滋生大量病菌,从而引发犊牛腹泻。在饲养中部分养殖户对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菌群遭到破坏,从而引发腹泻。另外,犊牛抵抗力较低时,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易侵入机体并繁殖,因大量内毒素的产生而引发犊牛腹泻。
1.4 病毒感染在感染病毒后,犊牛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呕吐及腹泻等相关症状。常见病毒一般为冠状病毒及轮状病毒。通常7日龄内犊牛更易感染轮状病毒,而20日龄犊牛易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及冠状病毒主要来源于病牛及带毒牛排泄物,其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及呼吸道传播。
1.5 寄生虫感染犊牛在感染莫尼茨绦虫或蛔虫后也会出现腹泻症状。
2 临床症状
2.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高发于10日龄内犊牛。
2.1.1 败血型 该病牛发病较急,体温骤然升高,精神萎靡、不食、粪便夹杂有血液,发病后几小时即死亡。对尸体剖检可见各个脏器均存在出血现象。
2.1.2 肠 型 该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不佳、精神不振、腹泻,初期排出灰黄色水样粪便,随着病情发展转变为夹杂有气泡、血液并呈灰白色,病牛腹痛难耐,不断踢打腹部;若病程较长,病牛下痢减少,可继发关节炎及肺炎。
2.1.3 肠毒血型 该型发生概率较低,发病初期牛精神振奋,接着逐渐沉郁乃至昏迷,多数病牛突然死亡。
2.2 病毒性腹泻
2.2.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体温41~42℃,口腔糜烂,流涎不止,口臭明显。
2.2.2 冠状病毒感染 病牛腹泻严重,脱水明显,食欲不佳,冠状病毒常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2.2.3 轮状病毒感染
病牛精神萎靡、拒食、腹泻严重、排出黄色水样粪便,偶尔夹杂有血液及黏液,长期卧地,若病情严重,仅4~7d病牛即严重脱水并心力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2.3 寄生虫腹泻寄生虫感染所引发腹泻,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被毛杂乱、体温升高,随着病情发展排出夹杂有血液的黑色粪便,体温逐渐降低并死亡。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初生犊牛应尽早补足初乳,以提高其免疫力。人工补喂时,需控制初乳及牛奶36~38℃,同时定时定量饲喂。单栏饲养犊牛,避免犊牛受寒风及潮湿侵袭,为犊牛提供清洁饮水以避免病原入侵,减少应激因素。为妊娠母牛喂食充足维生素及蛋白质,提高妊娠期母牛及新生犊牛免疫力。采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提高犊牛抵抗力。及时隔离发病犊牛,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强化护理。
3.2 环境卫生及消毒改善犊牛及妊娠牛养殖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分娩及哺育环境。采用福尔马林对圈舍、牛栏、牛床及运动场等消毒,犊牛栏在进入新生犊牛前需彻底消毒并空置3周,以避免病原交叉感染。
3.3 定期检查对全群牛定期开展血清学检查,以明确病原微生物流行状况,若少数牛抗体阳性,需隔离治疗或淘汰,避免疫情扩大。隔离饲养健康牛及患病牛,严禁工作人员相互串场。
3.5 免疫预防在妊娠晚期为母牛接种冠状病毒疫苗或大肠杆菌疫苗,以提高新生犊牛免疫力,预防犊牛腹泻。
4 中兽医治疗措施
方1:将马齿苋40g、金银花35g、苦参25g、黄芩25g、葛根25g、黄连25g、白芍25g、地榆炭25g、炙甘草20g、生地10g、厚朴7g,煎水取汁,为病牛灌服,2~3次/d,连用3d。
方2:将白头翁45g、苦参30g、地榆30g、地锦草30g、槟榔20g、黄连20g、甘草20g,煎水取汁,为病牛灌服,2~3次/d,连用3d。
方3:将白术15g、粉甘草15g、黄芩10g、太白10g、葛根10g、柴胡10g、朱砂5g、番泻叶5g,研碎后分为9份,每次给病牛喂服1份,连用2~3d。
方4:将秦皮15g、栀子10g、大黄10g、丹皮10g、厚朴7g、诃子5g、石榴皮5g,煎水取汁,为病牛灌服,2~3次/d,连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