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洲猪瘟相关问题的认识
2021-03-05刘志光
刘志光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 寿光 262714)
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生猪感染疾病后出现高热现象,致使生猪器官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致死率较高,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文分析了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流行情况,给出了加强疫情防控的建议。
1 病原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显微镜下呈现六边型。该病毒具有耐低温特点,对高温很敏感,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存活时间有所不同。在60℃下存活20min;在25~37℃下至少可以存活数周;寒冷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年。除此之外,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多的基因型,对乙醚药物非常敏感,且病毒数目较多,基因变异较为繁杂,由于其具有免疫逃逸机制,可以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监测。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古典猪瘟以及猪蓝耳病等十分相似。通过调查发现,非洲猪瘟可分以下类型,(1)最急性型该型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通常是突发性死亡。(2)急性型患病猪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低迷、厌恶食物、四肢部位出现血点、可视粘膜变红、眼部具有粘性分泌物、粪便表面覆盖了一层血液和黏液,腹泻后粪便带血,走步姿态十分僵直,呼吸急促,延长了病程期,同时衍生出其他类疾病症状,母猪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致死率高达100%。(3)亚急性型其与急性症状十分相似,但是病情症状较轻,猪死亡的概率较小,体温无变化规律,通常超出40.5℃,仔猪死亡率较高。(4)慢性型,出现波状热,呼吸困难、体型消瘦、生长发育缓慢、体质较差、毛色昏暗、关节处明显肿胀、死亡率较低、发病期较长。遇到这种临床症状,需要及时上报给当地的政府部门。
2 传播方式
(1)软蜱生猪、野猪以及宿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以在软蜱体内存活较长时间;(2)未经高温处理的泔水物、肉制品也是传染源。(3)病猪、带毒猪、被污染的食物、饮水和工具等都是传染源。将被感染的生猪和相关产品随意进行移动,会导致疫病迅速向外传播,这是远距离传播疫病的途径。疫区的肉制品不可以随意向外销售,有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动物疫病的防控信息。按照要求严格进行疫病防控。
3 生猪市场的波动
伴随非洲猪瘟的持续发展,基层政府部门需要依据疫情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例如禁止疫区猪肉制品向外运输的政策,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控,阻碍其向外传播。例如,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生产大省在调运受阻的情况下,导致生猪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波动,生猪需求量最高的地区猪价走高,部分地区通过异地调取生猪,虽然差价降低了,却带来了安全隐患。尽管政府对差价明显的区域进行了科学协调,使价格平稳,但非洲猪瘟没有有效防控措施的现实,依然无法消除养殖风险,无法保障产销市场协调发展。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猪场的结合防控(1)通过对猪场进行科学管理,禁止跨疫区进行生猪调运。对运输路线进行严格调查,防止其运输时途经疫区,并且需要贯彻落实跨省引种的检疫审批制度。(2)不可以将泔水和餐厨垃圾作为生猪饲料,随意喂养给生猪,防止其出现疫病传染的问题,同时禁止患有疫病的猪肉流入市场。(3)需要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科学管理,进行消毒管理,完善生物安全的排查工作,继而有效清除生猪养殖场的安全隐患问题,(4)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清洁,防止生猪群传大面积感染的现象。
4.2 提高生猪的机体免疫力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有效传播,所以需要不断提升猪群的机体抵抗力,只有不断提高生猪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才可以有效提升生猪抵抗病毒的能力。饲料变质会对生猪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所以,饲养人员需要保证饲料质量,为生猪的营养和健康提供保障。
5 结 语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面积较广,因此针对该疫病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生猪群进行科学管理,定期进行生猪检疫,持续提升猪群的免疫力,积极研发相关疫苗,保证养猪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