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开发与利用的调研分析
2021-03-05李富宁
◎ 李富宁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题,充分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这个宝贵资源,可为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作出巨大贡献。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少数民族的一张独特名片,其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流传,并迎合社会认知、科技进步、多文化融合而不断改良和进步的生活习惯。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不同区域的壮族因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形成文化、习俗各不相同的分支,如布壮、布依、布敏、布侬等支系,在饮食习惯上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2点。①自然条件影响,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有影响,食材的选择存在差别。②其他民族同化影响,多民族混聚地区,生活习惯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
本课题组以广西崇左市为调研对象,对本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存现状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能给崇左市地方开发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相关产品提供一个开发思路,并为崇左地区旅游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服务。
1 崇左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发与利用基础条件
1.1 崇左市地缘区位条件
崇左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地级市,市辖1区5县,代管市1个,具有“延边临海”“相邻首府”地缘区位条件,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崇左西部与越南接壤,是链接东盟国家重要的陆地通道,是“一路一带”、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头堡城市。崇左拥有5个国家级一类口岸、2个国家级二类口岸,是现阶段中国陆路边贸口岸最多的地级市,十三五期间有力带动了本地区制造业、国际贸易、物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边境贸易往来,客商往来人流聚集,同时为本地区的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崇左市自然资源条件
崇左市属于亚热带季风季候区,动物、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崇左光热水同季,气候、雨水、光照条件适宜农业产业发展,其是全国最大的糖料蔗种植加工基地,有“中国糖都”的美誉,同时也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木薯、亚热带名优水果等生产基地,畜牧水产养殖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极大丰富了烹饪食材上的选择。同时,崇左市地处喀斯特地貌地区,自然风光秀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截止2020年底,崇左市自然风光类型4A级景区11个,左江流域景区群、德天跨国瀑布景区群等成为区内旅游热门线路。
1.3 崇左市人口资源条件
崇左市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一直保持在广西14个地级市偏后水平,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左右,其他京、瑶、侗等少数民族占人口比例少,是典型单一型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看,人口发展变化总体情况跟国家、广西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经济发展原因,城镇化总体水平远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农村人口比重高。以上因素有利于传统的壮族文化保存及流传。
1.4 崇左市历史人文条件
左江流域是骆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壮族先祖在此地繁衍生息。秦朝时期崇左市处象郡建制属地,元代置太平路,明代改为太平府,太平府设立于现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境内。在崇左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众多壮族先祖骆越文化的印记,宁明县境内的花山壁画,2016年获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个,崇左建立了自治区级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本地壮族文化保护及发展提供支撑。近代历史上,崇左市境内发生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龙州起义、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被列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成为崇左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
2 崇左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发与利用现状分析
2.1 开发及利用现状
2.1.1 辅助旅游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崇左市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力度,特别是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深度挖掘人文内涵,并逐步形成“边境-自然风光-红色人文”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同时,多途径加强城市形象和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以“山水崇左、甜蜜边关、魅力壮乡”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魅力不断提升。各县市组织各类旅游节,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有效带动本地区餐饮行业的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也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一环,本地壮族特色美食可有效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的幸福感和体验感;具有壮族特色的扶绥酸粥宴、大新黑水河鱼、宁明明江烧猪等,成为游客体验本地美食的首选。
2.1.2 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崇左市打造了一批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建设了一批具有地区特色“一村一品”农产品加工产业。乡村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原生态的地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为民族饮食文化提供有效的展示窗口,并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开发了一批具有壮乡特色的加工食品,如辣椒酱、柠檬酱、桄榔粉等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为本地区农民带来可观收益,带动农业产业发展,还为本地区壮族饮食文化宣传和推广形成推动力。
2.1.3 加强民族传统技艺保护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崇左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特色食品技艺类中,扶绥酸粥进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糖泡酒、沙糕、红糖、五彩糍粑、黑糍粑和酸料鸭等制作工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遴选出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使得壮族传统食俗得到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媒体推介、乡村旅游体验等方式进行推广。部分手工技艺逐步形成小型加工产业,成为本地区特色旅游产品,部分地方壮族特色菜品也逐步成为本地区餐饮店主打特色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4 利用好国际化名片
因具有中国-东盟自贸区桥头堡的地理区位优势,相较于广西其他壮族聚居地区,崇左具有国际化优势,东南亚饮食文化与本地区饮食文化形成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名牌。以凭祥市为例,建设具有越式餐饮气象浓厚的美食街,越式餐厅数量多,可成为宣传城市旅游产业的一个亮点。同时,本地区饮食文化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优点,如食材选用、烹调工艺等,形成了新融合特色菜品,极大地提升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2 开发及利用过程存在的不足
2.2.1 自身因素
(1)壮族饮食文化挖掘难度大。崇左市与其他壮族地区都存在着同样的难题,壮族饮食文化属于包容性、融合度较高的特质,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原生态的壮族饮食文化出现失传和同化的现象,相对于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而言,特色不够鲜明,为进一步的内涵挖掘和开发利用工作增大难度。
(2)对壮族饮食文化挖掘深度不足。现阶段,崇左地区壮族餐饮文化的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较少,相关部门对其存在的重要性及开发重视不足,未能较好的梳理出文化内涵,导致品牌树立相对于其他壮族聚居地较为落后,如宜州深度挖掘“刘三姐文化”,河池巴马县围绕“长寿之乡”来推动饮食文化挖掘。崇左市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及实施,但深层次内涵文化挖掘不足,未能找到区别于其他壮族地区的特色和招牌,导致开发难度大,利用率不高,同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过程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状况,使游客或消费者未有多元的、独特的文化消费体验[1]。
(3)对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在宣传城市形象及旅游产业中,未将本地区壮族饮食文化作为宣传重要因子来进行宣传和推广,降低了其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作用。美食体验是旅游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选择旅游线路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单纯只是“玩、看、游”,更注重“吃、住、行”的体验。现阶段对壮族饮食文化宣传手段及途径较少,形式较为单一,以传统媒体宣传为主,采用自媒体或直播平台等新形式新路径较少,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新需求。
(4)饮食相关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创新性是饮食文化产业持续实现经济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法宝[2]。现阶段崇左市的特色加工食品产业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多数特色加工食品对年轻消费者群体吸引力不足,仍以地方旅游产品或农副产品定位形式出现,导致目标市场较为窄小,不能被年轻消费群体所认可,同时也未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绿色生态的新 追求。
(5)崇左市大部分餐饮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品牌意识不足,对本地特色的挖掘不够,仅把目光放在本地区消费者人群,盲目求新求异,未能用好本地区壮乡特色活招牌。同时创新意识不足,对本地壮族特色菜的改良与创新力度不够,导致本地壮族特色菜品失去市场吸引力。
2.2.2 外部因素
外来菜系餐饮企业冲击本地区市场,特别是川菜、粤菜等餐饮企业的大量入驻,挤压本地特色餐饮企业市场空间,让餐饮业投资者对投资主打本地特色菜的信心受到影响。
3 崇左市地方饮食文化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3.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大壮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1)需进一步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引领作用,在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时要注重规划、加大宣传、保持特色、建立美食地标[3]。进一步继续做好保护和挖掘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作,以县区为单位深度挖掘本地区壮族文化的内涵,形成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投入或吸引投资,围绕旅游景区群为中心,建设区域美食地标,打造良好的餐饮经营环境,形成本地区新的旅游亮点和网红地。
(2)加大对本地区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壮乡民俗节日,形成饮食文化推广载体,如歌坡节、霜降节、丰收节等。围绕骆越文化发祥地、南国边关等自身亮点做好宣传文章。充分利用好本地区融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形成宣传合力。改变传统宣传方式,注重互联网宣传,注重对饮食文化的内涵、体验过程的宣传,把壮族饮食文化塑造成为本地区旅游及城市形象新名片。
3.2 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好特色壮乡农字牌
(1)充分利用好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产品及品牌,形成特色产业。可充分利用“中国糖都”“亚热带水果之乡”等城市名片,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融入壮乡特色,进一步开发与蔗糖、亚热带水果相关的休闲食品,如古法红糖、果蔬冻干、蜜饯等,通过网络营销渠道,走出本地市场。
(2)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特色古村落、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通过开发饮食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项目,如壮族传统美食制作体验等,还原长桌宴、流水席等习俗,融入壮族人生礼仪食俗文化,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体验感,把农家乐餐饮打造成为壮族餐饮文化展示的窗口;让游客感受民族饮食文化特色,弘扬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吸引区内周末游、周边游游客拉动 消费[4]。
3.3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共同开发壮族饮食文化
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入对本地区壮族文化保护及开发路径的研究,通过科学研判,合理制定保护及利用规划,避免出现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等情况。组建本地餐饮协会、商家联盟等组织,搭建餐饮企业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形成本地区良性竞争,通过定期举办美食节、烹饪评比、美食推介会等活动,开展本地区饮食文化宣传,不断提升本地餐饮行业服务及品质。同时吸引广西本土大型餐饮企业参与合作,开发本地区民族特色宴席及菜肴并推广。
4 结语
崇左市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具有自身特有优势,在地缘区位、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等方面与广西其他地级市存在差异性,可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壮族饮食文化作为壮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深度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为崇左市旅游产业提供动力,还可以为乡村振兴、城市形象树立提供有力支撑。在壮族饮食文化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应以政府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行政策,多方社会资源参与,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持续创新发展[5],才能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