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改革思考

2021-03-05徐大钊李琳轩李春华陈滢如辛思源吴晓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1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院校

徐大钊,李琳轩,李春华,陈滢如,辛思源,吴晓红

(1.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北京 100190;2.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3.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北京 100073;4.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5.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早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盛,中医学及师带徒的中医教育模式屡遭倾覆之议,从那时起中医仁人志士便提出“非出刊物不足以唤醒醉梦,非办医校不足以剔除积弊”的呼声,以期改变中医的危局[1]。但直至新中国建立后,中医的学校教育体系伴随着一批中医院校的建立才逐渐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考试制度的确立,高等中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中医学专业的高材生[2]。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3]。但从目前临床现实的需求来看,中医学生面临临床能力相对不足、就业空间小、竞争压力大等问题[4]。据统计,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中医类本科生毕业去向,从事医疗行业仅占30.3%,考研升学所占比例为24.7%[5]。与西医从业人员比较,目前从事中医执业人员远远低于从事西医执业人员,且人数差距越来越大。据《2019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6],2015-2019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人数分别为45.2、48.2、52.7、57.5万人,而全国卫生机构西医执业(含助理)医师人数由2017年的256.1万人,到2018年就达270.0万人,其1年期间增长的人数(13.9万)就超过了4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增长的总人数(12.3万)。由此可见,中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社会舆论中质疑、诋毁中医的言论屡见不鲜。而目前中医主流宣传常见于养生类访谈节目。此类宣传方式并不足以回应社会舆论中的质疑,更不能引领社会舆论。教师需探索以中医高等教育为主阵地的中医宣传,树立科学、严谨的中医宣传模式,以便引导社会客观、理性的认识中医。

1 中医高等教育的不足

1.1学生临床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 目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的部分中医学生临床技能薄弱,就业时又会面临西医院校学生的竞争,部分中医学生尤其中医类本科生会有弃医改行的选择。

在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疫情期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线教学质量调查》中,教师反映在疫情前主要采取课程授课和临床带教方式,对线上教学经验不足,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线上资源的利用度不高,对临床能力的提升遇到瓶颈。因此,如何在疫情下提高学生临床能力也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难题[7]。

1.1.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大部分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与西医院校教育相似,采用“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育模式。但不同于西医基础理论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具有直观性、可重复性等特点,且这些课程往往伴随着实验课,容易加深理解。而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和圆融,理解、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是学好中医的基础,但仅仅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并不能真正掌握好中医的精髓;而且中医学生是在学完全部基础理论后方进入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被割裂为2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导致学生理论和临床严重脱节,临床处理实际问题明显不足[8]。

1.1.2课程设置和西医教辅材料的选择上仍有争议 中医教育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学习、借鉴西医。比如在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设置比例上有的院校直接将中西医课时各占50%,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中不西”,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

目前,中医类的西医教辅材料与西医院校学生不同,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距离西医院校的教辅材料仍有差距,这样的选择会导致中医学生对于西医最新前沿知识了解不足,使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生进入医院、科研院所后,凸显了西医知识更新能力和临床能力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对西医全方面的了解,并不利于中医学生从系统论的高度来评价中医与西医的优劣和以此来坚定中医的理论信仰。

1.2中医文化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尚不足 中医的社会影响力仍很薄弱,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比较注重临床、科研方面人才的培养。但在中医文化的宣教、引领社会社会舆论方面有待加强。

1.2.1社会存在质疑、诋毁中医的不良舆论 目前,社会舆论存在着一股质疑中医的言论。比如中医“伪科学”的争论,不断被提及的“中药不良反应”和拥有众多粉丝的号称“医学界鲁迅”的烧伤超人阿宝,在2014年“约战”中医脉诊验孕等。有些争论固然可以看作是学术争鸣,但分析相关言论大都是在不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而简单机械按照实验论证的观点来审视、批驳中医的行为。但对于这些影响较大的社会舆论,拥有中医优势资源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尚未充分因势利导,引导中医文化的宣教和普及。

1.2.2中医高等教育缺乏中医思想文化的人文建设 目前,中医高等教育重视专业教材而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的学习,缺乏中医思想文化的人文建设,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素质偏差,学术思维较局限,中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等问题。所以即使接受了中医高等教育的人群,缺乏中医文化情怀,在抵制不良社会思潮方面并未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也凸显了中医高等教育在中医文化宣教引领社会舆论方面的薄弱。

2 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考

面对上述问题,以中医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为抓手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医高等教育领域拥有中医药优势的资源,俗话说“打铁仍需自身硬”,中医院校解决中医的人才培养、宣传中医文化等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中医自己的阵地和团队。尤其自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色,与西医协同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效,诠释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面临新冠“大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1重视临床能力培养,鼓励名家医脉案的整理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砖研,事半功倍。”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灵活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救治患者的真实案例,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范例,而蕴含其中的辩证思维、凝练的学术观点更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源泉,更是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最好的借鉴[9]。鼓励医学生对名家医脉案的整理和总结,理解与渗悟历代名家医脉案是掌握中医学术思想的一条捷径,尤其亲自翻阅与整理,可激发学术创新能力,使已有理论得以升华。

2.2优化课程比例,重视中医经典和公共卫生课程 在本科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应将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中基中诊等基础课程结束后的重点。一方面增加中医经典的课时数量,减弱教学进度的苛求,扩充教学大纲对于中医经典课程的掌握标准要求[10]。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医文化(尤其是儒家理学专著)、传统哲学(重点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家的思想结晶)、中医医学史、大医讲坛(如国医大师、知名中医学者的学术思想)等一些中医普及、入门的课程的设置。此类课程会对中医学生加深中医文化精髓的理解、增强中医的兴趣,甚至肩负起传承中医的责任感、使命感而起到重要的作用。

自新冠疫情以来,也凸显了公共卫生人才的短缺、应急处理能力的不足,因此在现行的中医教育体系中,提高《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课程所占比例,提高中医药人才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业中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3重视哲学和医学史的学习,加强中医人文建设 中医高等院校教育还要注重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教育问题。中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基础上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是战争、时疫、水旱饥荒而产生、发展的。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医的起源与文化范畴,必须注重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著作、哲学、历史甚至不同历史时期政经、灾异、民俗的研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掌握,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学离不开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是民族的智慧[11]。加强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还要兼顾传统哲学对于当代普遍性矛盾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树立起哲学是一种智慧,一种方法,无关对错、高低的观念。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也是我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中医需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浇灌[12]。

促进中医思想文化的建设,医学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医学史的讲授要注重2条线,一是重要医家的学术观点、学术著作产生时的政经、文化、社会等时代大背景;二是注重医学专家个人成长的文献研究。时代背景的阐释会增强对中医学术思想全方位的理解,而医家成长背景的研究则会使中医学术更加立体和饱满。中医的魅力固然在救死扶伤,但那些历代名家不仅留下了学术专著、珍贵的医方脉案,在求学、驱疾的历程中所展现的孜孜不倦、苦读上进的学风,妙手仁心的医风,更是屹立千年而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医传承者的道德坐标和精神楷模,所以对于中医文化教育历代医家的文献研究不可或缺[13]。

2.4重视中医宣传,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随着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医背景的人群增多,但并未在助推中医的成果转化、中医思想的宣传普及、大众崇尚中医等方面化为推动中医发展的实际力量。甚至在社会舆论中一直存在一股抵制、讥讽中医的言论。故中医的发展除了在教学、科研、医药方向上培养出大批人才外,教师还需要中医文化宣传人才或者中医文化的继承者、发展者、弘扬者。中医文化宣传广度与深度体现着中医发展的软实力。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中医不需要宣传,中医的作用要靠疗效,或中医的宣传应是所谓中医临床专业的医家的分内之事,并不需要额外宣传中医的人才。但结合目前的社会舆论和多元的社会认知来看,加强中医文化的宣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在本次抗疫的早期,中医药的参与率并不高,随着中医药参与抗疫的临床疗效确切,其优势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92.58%。其中,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例数达99.9%,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因此,也增加了中医学子对中医理论和文化自信。

3 小 结

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精英化还是普及化路线的争论。部分中医人士认为中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走精英化之路[7],集中资源来重点支持优秀的中医人才和中医院校,精英化的中医教育提高了中医的门槛,会淘汰掉一大批庸医、伪医,改变目前的中医人才供需结构,缓解中医人才的就业需求,还会形成高智商人才反流学习中医热潮,从根本上解决中医人才问题。

精英化的中医高等教育固然可以解决目前困扰中医的某些问题,但精英化的中医教育是否一定可以带来精英化的中医人才,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教师都知道中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涵盖传统哲学、养生预防、临床诊疗等多层次的发展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尤其是在社会舆论方面,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抵制中医的误解和谬论,如何正本清源,批判不良言论,引导大众接受中医的文化和思想,不仅仅是宣传舆论战线的胜败交锋,更是中医能否赢得社会舆论、群众基础的发展关键。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注重名医、名院、名校的建设,更要扩大中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之形成金字塔式的发展模式。教师相信在不断推进的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中,如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学习,磨砺中医思维,推动中医文化复兴、提升中医文化自信,推进国民对中医文化的价值选择和坚守意志,在中西医交流选择中不被外来文化“诱惑”及“同化”[14],并通过此次中医药在抗疫中取得的成就,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15]。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