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疫与防治
2021-03-05朱立夫
朱立夫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81)
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可引起多种野生动物及人患病。由于感染动物的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多表现流产、肠炎、肺炎等多种病型。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可呈急性经过或呈肠病后综合征。人呈急性病时多表现发热、间质性肺炎,还能侵犯心肌、心包、脑实质、脑膜及肝脏。人多为职业病或与病鸟禽、兽有密切接触的人,儿童也可感染发病。主要经飞沫呼吸道感染。成年男性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可发展成肠病后综合征即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综合征,病情在数月至数年内由极期面渐趋减弱。
1 病原及简介
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禽鸟类、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患本病称为鹦鹉病,后又称鹦鹉热,除鹦鹉的以外的所有禽鸟类感染此病都称为鸟疫,在家禽称禽衣原体病,也可把衣原体引起的所有哺乳动物和禽鸟类的传染病统称为衣原体病,本病为我国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具有病原性的衣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前者可感染几乎所有的禽鸟类及多种哺乳动物和人,引起发病;而沙眼衣原体主要引起人的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淋巴肉芽肿性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及直肠炎,还能引起鼠肺疫。
2 流行病学
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对鹦热衣原体敏感,如麝鼠、野免、跳羚、考拉、苏门羚、野猪、灵长类动物、负鼠、鬣羚及海豹等。家畜也感染本病。(1)传染源:衣原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患病及带菌的动物和禽鸟类是最根本的传染源,哺乳动物和禽鸟类之间、哺乳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及禽鸟类和禽鸟类之间可互相传播,互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衣原体主要随鼻、眼等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环境,易感动物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亦可感染。多种节肢动物如虱、螨蟑和蚤可起传播媒介的作用。
3 临诊检疫
3.1 临床症状
不同种动物感染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1)麝鼠 病初出现体温升高(1℃以上),精神沉郁,对刺激反应降低,食欲降低或废绝,逐渐消瘦,有时运动失调。有的病例有鼻炎——流鼻液,胃肠炎——腹泻。病情严重的急性病例可导致死亡。
(2)考拉 可引起角膜炎导致失明,难以采食而饿死;还可引起子宫炎、阴道炎、尿道炎、肺炎及气管炎等。
(3)美洲兔 体温升高,沉郁,消瘦,有的病例出现下痢,黄疸;严重时可出现角弓反张,惊厥及低血糖,致死率较高。
(4)负鼠 能引起脑炎和肺炎。脑炎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肺炎以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5)跳羚 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肺炎及心肌脉管炎等。灵长类 导致流产和生殖道感染。家畜衣原体感染可以发生地方性流产,多在妊娠后期流产,胎盘发炎、坏死,胎儿肝病变,产生死胎或低生活能力的幼仔,常不能站立而迅速死亡。
3.2 病理变化
一般多见到肝充血、肿大、变色,有坏死灶;脾肿大,肠炎变化,肺炎的变化,有时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及关节的炎症变化。
4 实验室检疫
4.1 病料的采集
急性病例可取血液或脾脏,病程稍长的可取病变部位,如脑脊髓炎的取大脑或脊髓,肺炎的取肺和支气管淋巴结,肠炎的取肠粘膜,关节炎的取关节液,流产的取胎盘、子宫分泌物或流产胎儿的器官等。
4.2 剖检变化
颈部皮下轻度水肿,可视粘膜苍白、黄染。体腔内有少量渗出液,全身浆膜及心内、外膜可见大量淤血斑,脾肿大可达正常3~4倍,质脆弱如泥。肝颜色淡白,胆囊扩张,充满胆汁,真胃出血性炎症,大小肠卡他性炎症。
4.3 血液涂片
用吉姆萨氏染色后检查,病原体着淡紫色,直径可在0.4~1.5μm,呈环状或球状形态。血清学检查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毛细管凝集试验。
5 防 治
衣原体对四环素类很敏感,沙眼衣原体对磺胺嘧啶敏感,而鹦鹉热衣原体对其则不敏感。衣原体对一般消毒药如碘酊、70%乙醇、3%H2O2及硝酸银很敏感,几分钟内即可破坏其感染性,5%石炭酸或1%甲醛能在24h使其灭活。在防治方面,一旦有确诊病例应采取严格隔离患兽,避免与健康兽之间出现的交互感染,防止病毒扩散。在饲养员接触患兽时也应加强防护,应穿防护服、带手套和口罩,工作后应做好个人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