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通的高校公体羽毛球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

2021-03-05李战华李旭鸿

关键词:公体羽毛球课外

李战华,李旭鸿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高等院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关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当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管理日趋规范.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着重课内、忽略课外,致使现今公共体育课程的课时不足,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也显得力不从心[1].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公共资源也不能满足公体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日趋增长的需要[2],进而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如何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科学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羽毛球属于典型的持拍类运动项目[3],同时又以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健身性等特点,深受众多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4],因此也成为每学期学生的热门选课之一.本研究基于超星学习通,创设了开放的线上与线下、课内外互动一体化学习平台,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对羽毛球专项技术的掌握和身心健康的提升.

1 基于学习通的羽毛球公体课教学体系构建

传统的羽毛球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每节课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技术动作集中示范和讲解、分解练习、集合或单独纠正错误动作、小结.该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整齐划一、规范性强、目的性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操作;缺点是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高度一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容易脱离实际,教师教学也难以因材施教.超星学习通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高效、精准的再学习平台.基于学习通的羽毛球公体课教学新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更激发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1 羽毛球公体课教学保障措施的创新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羽毛球教学场地资源不足、羽毛球切磋和交流平台缺乏、课程人员设置受限以及羽毛球专项技术性太强等诸多问题[5-6],导致高校公体羽毛球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教学应用,为羽毛球公体课移动课堂教学提供新的保障措施,不仅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羽毛球专项技术提供了便捷,更成为解决高校公体羽毛球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羽毛球公体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本研究根据羽毛球项目的专项特点,结合和参考慕课开放教学、教学翻转课堂教学、通识课程教学等形式,确定了本课程教改内容的多样化方式,具体包括4个方面:

1)章节导学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将其串联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知识体系.另外,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提前放在考试部分中,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讨论,进而推动学生在课中的反复练习和掌握.

2)课程教学部分.根据教学计划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做成相应的课件PPT,并辅以教师选择的教学短视频,供学生观摩与学习.并在讨论区让学生课前和课后进行相应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学生精准掌握核心的知识点.

3)课程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在学习资料里面提供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林丹、李宗伟、陈雨菲、马琳等)的比赛视频,并通过软件进行慢放处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技战术水平,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考核评价体系.成绩考核指标包括:课前视频教学的观摩次数、专项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次数(分别占总成绩的10%和5%);课中每个教学内容中专项技术环节的运用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5%);课后针对“学习通”中教学视频的技术动作要点、难点的访问量及讨论情况(分别占总成绩的10%),在课外时间进行羽毛球练习的次数(占总成绩的10%);专项技术动作评价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送花”和点赞次数(占总成绩的10%).

1.3 羽毛球公体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形式

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3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内强化、课后拓展,其核心内容在于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师不仅需要围绕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来备课,并提前发布到学习通的课程教学环节中,同时还要精心地谋划学习任务和要求,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羽毛球项目的专项性太强,通过线上的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后讨论与交流,以及线下的课内教授与指点,极大地提高了羽毛球公体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说,学习通平台的应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强化、巩固的增效作用.当前,根据课前学生在讨论区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

1)讨论式教学.对羽毛球基本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步法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和示范,随后再对技术动作错误、完成不规范的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该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认识.

2)任务式教学.针对关键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课后总结和设计脉络图,厘清各技术之间的顺序和联系,为了激励学生认真思考、强化内化于心的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设置评比环节,获得老师和同学送花和点赞次数占总成绩的10%.

3)合作式教学.每名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有差异,其水平也难免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推进专项技术的共同进步,借助课后多交流、共进步的方式进行分组,老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导学习地位.

4)拓展式教学.为了直观、明了地学习关键技术动作,通过剪辑、慢放处理的方式将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做成教学视频,鼓励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多模仿、多揣摩.另外,通过任课教师与体院羽毛球专项生之间的技术动作穿插演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羽毛球的积极性.

2 羽毛球公体课教学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2.1 羽毛球专项成绩的比较

以杭州师范大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至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共计4个学期)羽毛球公体8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个教学班为对照组(118人)采用传统羽毛球教学模式,4个教学班为实验组(120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对两组4项羽毛球专项技术进行考核(正手发高远球15分、正手打高远球15分、发网前球20分、正手挑直线球20分),并对学生专项成绩得分(百分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肖杰[7]研究,这4项羽毛球专项技术的提高能代表技能的提升.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专项得分分别为(74.86±12.05)和(85.73±9.98),且两组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与此同时,采用新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其3个专项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正手挑直线球成绩虽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34),但也有所提升,具体如表1所示(注:本成绩是依照杭州师范大学羽毛球公体课传统的考核体系进行评分).

表1 羽毛球公体教学各专项成绩表Tab.1 Results table of each special subject score of badminton public sports teaching

2.2 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频率及课程教学满意度

对上述公体羽毛球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课外参与羽毛球锻炼次数、课程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新教学模式获得较多学生(85.8%)的认可,同时,在新的考核体系下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其中2次/周以上者占85.0%;而传统教学模式下,仅有22.9%的学生对课程满意,满意度较低,且课外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也不够,2次/周以上者仅占35.6%.

表2 学生课外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和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Tab.2 Survey results table of the number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for stud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course teaching

同时对课程不满意因素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教学方法、课程成绩、师生交流、场馆资源4个选项(可多选),统计数据见图1.结果显示: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场馆资源的不满意度较为突出(占65.83%),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场馆资源的情况却不甚在意(仅占21.19%);在教学方法、课程成绩、师生交流方面,新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不满意度相对较低,分别占22.5%、25%、18.33%.而传统教学模式下,不满意的学生人数均超过半数,分别占60.17%、54.24%、50.85%.这从侧面反映,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表现出对课程成绩以及教学过程更高的需求;而新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其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对当前场馆资源的迫切需求以进一步提升球技水平上.

图1 学生对课程不满意因素的调查结果Fig.1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 dissatisfaction factors with the course

2.3 新教学模式对实验组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对上述实验组120名学生展开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1.7%的学生愿意在大三或毕业后继续坚持羽毛球运动,仅有个别学生(1.6%)不愿意;74.2%的学生表示在毕业后愿意继续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羽毛球教学视频来提高技术,仅有3.3%的学生不愿意;高达84.2%的学生愿意向身边的人推荐该门课程并且一起学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可,通过学习通平台开展高校公体羽毛球教学,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

2.4 制约大学生羽毛球技术提高的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羽毛球技术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意愿和场地客观条件等,例如:学业压力大,没有闲暇时间参与课外羽毛球练习和交流(59.66%);校园内公共体育资源匮乏,经常没有羽毛球场地(51.26%);没有球友,一个人不愿意去(61.34%).

3 讨论与思考

针对高校公体羽毛球课程教学的建设目标,我们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其人际交往,进一步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战术水平.在确保羽毛球基本技术战术知识结构完整、通畅的前提下,坚持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互动融合教学模式,可以说基本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也深受大学生的好评(表1和表2).

戴霞等[2]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基于体育课程体系的设想,通过课内学习运动技能,培育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目的.该课程模式在解决学生课内学习、课外再参与,提升体质健康、形成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进程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与本研究的思路和初衷不谋而合,研究结果也验证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表示大三或毕业后,仍愿意继续坚持羽毛球运动,或是通过学习通平台上的羽毛球教学视频来提高自身羽毛球技术.除此之外,以兴趣为诱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应于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教学[8].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讨论合作共促进为主、竞争机制为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觉踊跃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9],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其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目前高校公体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诸如学业压力大、场地资源匮乏等.在学校层面,如何实现体育实体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进而达成其显性或隐形的教育影响作用,是每所高等院校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深圳大学在校园一卡通的体育资源配置、体育场馆预订系统及互联网+“约战系统”的创新与开发[2].在学生层面,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无疑是体育教育工作者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10].通过塑造学生群体的体育人文素养、加强体育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逐渐树立终身体育为主线的发展路径来实现[11].毕竟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终身体育、全民体育,“课内外体育一体化”以及校内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是未来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12].此外,基于超星学习通在线讨论与交流的平台需要跟踪管理和维护,以及及时地与学生交流互动,而这些仅依靠教师一己之力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和持续开展,还需要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相信随着学习通“课内外一体化”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在整个教学团队齐心协力的配合下,羽毛球公体课在教学增效方面定有一番作为.

猜你喜欢

公体羽毛球课外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羽毛球
小满课外班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打羽毛球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