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恶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2021-03-05赵东贤许珊珊苏晓薇

关键词:洛尔胺碘酮恶性

柏 松,赵东贤,许珊珊,李 娟,苏晓薇,刘 艳

(1.淮南联合大学医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安徽淮南卫生学校 附属医院药剂科,安徽 淮南 232033)

恶性心律失常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在短时间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致患者出现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该病起病急、发病快,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因此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临床一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研究显示QT间期离散度对于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预测有较高的敏感度,QT间期离散度越高患者死亡率越高,因此降低QT间期离散度对于缓解恶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意义[3].胺碘酮可通过阻断钠、钙及钾离子通道而减慢传导,降低心率以治疗恶性心律失常[4];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临床上多用于劳力型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5],临床上可采用普洛萘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达到更为乐观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比较普萘洛尔-胺碘酮联合治疗、单独使用胺碘酮两种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方式的疗效、炎症因子与QT间期离散度降低程度以及安全性,初步探讨普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6]中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并经心电图等检查证实;②无明显的胺碘酮禁忌症;③患者或其家属已获知情同意;④无精神病史,可配合医护人员.排除标准:①对胺碘酮、普洛萘尔过敏者;②孕妇及乳母;③肝肾功能异常者;④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31~58岁,平均39.04±8.19岁;BMI指数21~30 kg/m2,平均25.06±3.17 kg/m2.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8~57岁,平均37.93±8.37岁;BMI指数20~32 kg/m2,平均24.84±3.22 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强心、降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盐酸胺碘酮片(由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19993254,规格:0.2 g/片)口服0.2g/次,每日3次,逐渐减量至0.2g/次,每日1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盐酸普萘洛尔片(由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1276,规格:10 mg/片),口服10 mg/次,每日2次,1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QT间期离散度及不良反应.(1)疗效评价标准[7]:显效:恶性心律症状明显改善,室性早搏次数下降大于90%;有效: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及频率下降,室性早搏次数下降大于50%,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无效: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未见下降,发作时间无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2)炎性因子:治疗前后取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3)QT间期离散度:治疗前后采用济南富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4 h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同时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ECG-1350P型12导心电图仪测定QT间期离散度.(4)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总体疗效较好,有效率达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观察组显示无效的患者仅3人,占比6.52%,明显低于对照组21.74%.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规律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分别降低了212.86 ng/L,48.00 ng/L,15.11 mg/L,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分别降低了168.81 ng/L,35.23 ng/L,11.52 mg/L.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T间期离散度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者患者QT间期离散度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降低了10.87,而观察组降低了20.75.

表3 两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反应1例,皮肤瘙痒2例;观察组出现4例,皮肤瘙痒2例,消化道反应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694).

3 讨论

恶性心律失常指短时间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主要有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一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需尽早识别并进行复律治疗[8].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轻度非竞争性α、β受体阻滞剂与轻度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性质,具备了大部分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作用,同时胺碘酮还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压及外周阻力并松弛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以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输出量,临床上常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P<0.05),表明普萘洛尔联合胺碘酮可显著提高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疗效.过去普萘洛尔因具有一定的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而被认为是恶性心律失常的禁忌药,心脏储备机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该药物时应尤为慎重[10].但随着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深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时会导致心排量下降而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而使心肌β受体数目下降,加上恶性心律失常多伴有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血管收缩性增强而增加心脏后负荷,从而加速心肌能耗致心肌细胞凋亡[11].因此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普洛萘尔,可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并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上调β受体密度,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而普洛萘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而达到更为乐观的治疗效果.多项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均为临床上常用的炎性因子指标,在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均发现上述指标有显著上升的趋势[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普洛萘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这可能与普萘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有关,此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心肌收缩力以及体循环血压,减轻因心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机体无菌性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进而缓解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病情.同时普萘洛尔还可通过增加心肌β受体数目,缓解交感神经及肾素-血管神经术系统兴奋而进一步减少患者炎症反应的发生率.QT间期主要用于反映局部心肌复极情况,若出现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或点活动不稳则会导致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心肌纤维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普洛萘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这可能与普萘洛尔除了可阻滞β受体外,还可阻断循环中儿茶酚的分泌有关,儿茶酚的分泌会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供,提高心肌心室颤动阈值,从而达到降低QT间期离散度的作用.加之胺碘酮可提高心肌细胞电生理稳定性而延长心肌不应期,同时还可缩小心室肌折返形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机制降低QT间期离散度[13].在安全性方面,采用普洛萘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例,表明该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普萘洛尔联合胺碘酮对恶性心律失常治疗较单独使用胺碘酮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缓解炎症反应、降低QT间期离散度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洛尔胺碘酮恶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阿司匹林、拉贝洛尔联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普萘洛尔修复即刻消退产生的二次创伤*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力挽恶性通胀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