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执教《白鹭》一文谈“互动共生”课堂的特点

2021-03-05何雍彦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白鹭自主学习新课改

何雍彦

摘要:“互动共生”课堂注重师生“多元互动,共生共长”。基于新课改的背景,在“互动共生”课堂理念的引领下,从《白鹭》一文入手,以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片段为例,浅谈对“互动共生”课堂的理解,剖析“互动共生”课堂的教学特征——真实性、趣味性、创新性,以期探索并构建更高效、有序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互动共生;自主学习

一、问题探究的背景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从2001年开始逐步推行新课程改革。蓦然回首,新课改已经实施20年了。在此期间,大批语文教学专家都为新课改出谋划策,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校努力构建“互动共生”课堂模式,积极创设师生“多元互动,共生共长”的课堂文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互动共生”课堂更加注重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动共生”课堂是由师生共同构建完成具有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白鹭》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与赞美之情。在《白鹭》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渗透了“互动共生”课堂的教学理念。

二、《白鹭》教学实例

【教学片段1】

师: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读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生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出示白鹭的远景图)

生2: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美。

(出示白鹤、朱鹭、苍鹭的外形图)

生3:白鹭拥有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出示白鹭的近景图)

师:白鹭的外形美,无论是色素还是身段,都搭配得非常适宜,简直是完美无缺。用课文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全班齐读。

……

教学片段赏析:展示白鹭、白鹤等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感知白鹭的独特美;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听觉上贴近精巧如诗的白鹭。通过创设诗意化的教学情境,将如诗如画的白鹭与如诗如画的语言、音乐、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请朗读第6~8自然段,抓住每段中的关键意象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

生1:我在第6自然段中看到了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钓鱼。

生2:我在第7自然段中看到了白鹭在晴天的清晨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望哨。

生3:我在第8自然段中看到了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

师:这三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们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给画面起名字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把这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来。起的名字既要合理,又要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还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生1:我给第一幅画取名为“白鹭钓鱼图”。因为白鹭在清水田里安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给人的感觉很悠然。

师:你取的名字不错,提到了文段中的主要意象,我仿佛看到了一只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白鹭。

生2:我给第二幅画取名为“白鹭绝顶远眺图”。因为清晨的白鹭刚刚睡醒,它站在小树的绝顶眺望远方的风景,可能在思考人生,哦不,应该是“鸟生”。

(全班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特别,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站在白鹭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中描写的画面,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眺望远方,请你们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白鹭真是在望哨吗?

生3:不是,因为白鹭很悠然,而望哨应该是紧张的,不安稳的,前后矛盾了,所以白鹭不是在望哨。

……

教学片段赏析: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文本中的事物,发挥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每一种想象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他们所起的名字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及时肯定,不要怕学生的奇思妙想会影响了课堂纪律。正是这些有效而独特的课堂生成,使得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们的课堂具备与众不同的亮点。

【教学片段3】

师:你们觉得白鹭能称得上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为什么?

生1:能,因为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动作那么高雅,它给人们一种优美的感觉,我觉得它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歌。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认为不能,因为后文说“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作者在后面又否定了前面把白鹭比作“一首很优美的歌”的说法。

师:各有各的道理,还有支持他们的说法的吗?

生3:文章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情形,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白鹭非常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画面也美,为什么不能說它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呢?

生4:“铿锵”是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而“优美”是美好、美妙,是一种婉约的感觉,这与“铿锵”的意思不同,所以,我觉得白鹭应该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它的美是深刻而独特的。

师:分析得真好。是啊,白鹭应该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作者的眼里,白鹭不是一首优美的歌,它是铿锵有力的,是与众不同的。

教学片段赏析: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换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局面,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主提炼文本信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三、“互动共生”课堂的特征

综观《白鹭》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互动共生”课堂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知、情、意”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能称得上是“互动共生”的课堂呢?真实性、趣味性、创新性是“互动共生”课堂的三大特征。真实是“互动共生”课堂的前提,趣味是“互动共生”课堂的动力,创新是“互动共生”课堂的标志。

(一)真实性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一节公开课,但是顺利上完一节课,并不代表这一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我们应该追求课堂的真实性。“洋思教学模式”的创始人刘金玉校长认为,课堂应“似看山,不喜平”。教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非常标准,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又回答得非常完美。这样的一堂课,犹如一场秀,台上的“演员们”背好台词、反复排练,就等着台下的我们去观看、欣赏。这样的课堂太顺了,没有任何波折,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表面上看,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得很棒,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教师的课堂节奏把握得很好,每一个学生都没有学习上的问题。但这节课是真实的吗?我们教师都知道,教学就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不可能有一节完美无缺的课,也没有一节没有遗憾的课。所以,我们不能害怕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平顺的情况。在《白鹭》一文的“教学片段2”中,学生给画面取名字的时候,开了一个小玩笑,把“思考人生”说成了“思考鸟生”,导致全班哄堂大笑。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这是教师比较害怕出现的场景——课堂场面一时失控,教学内容发生偏离。但教师却抓住这个时机,及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同时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控,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这节课正是因为这一小波折,才使得它与众不同、真实可信。

一堂课,我们理应追求“顺”——那是教学效果,上完一节课,我们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但我们不能够害怕“不顺”——那是教学过程,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不可能如老师预想的那般完美无缺。学生只有经历了“不顺”,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教师只有经历了“不顺”,才能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不顺”到“顺”,才是一节真实的好课!

(二)趣味性

所谓趣味性,就是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通过一些情景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从而达到学有所获。课堂的核心是教与学。要想课堂具有趣味性,教师应该先深入文本,披文入情,进行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直观进入课堂,让形象进入课堂,从而打动学生,让他们对文本、对课堂充满兴趣。在《白鹭》的“教学片段1”中,教师抓住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感兴趣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了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关键词句,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他们只能通过课文的文字描写与课本插图去想象白鹭的外形美。当教师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较时,学生才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白鹭的独特之美。

宋代教育家朱熹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必然能够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传统的课堂往往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技巧,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学生即使学到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并不得其法,更不得其乐。教师应寓教于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三)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对教育创新的深切呼唤。创新性作为“互动共生”课堂的显著标志,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由创造性的老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创设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应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积极情绪,实施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合理的回答进行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会把学生的创造和质疑等创造行为视为一种干扰,限制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在《白鹭》的“教学片段2”和“教学片段3”中,学生的答案只要是符合课文内容、言之有理的,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并没有用唯一的答案衡量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不对学生的创新答案予以立刻纠正,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创造。

一成不变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与活力,既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性课堂应充分肯定学生思考的价值,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辩证思考。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蕴藏无穷潜能的小宇宙,那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在课堂的学习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有活力的、具有创意的火花。

四、小结

在“互动共生”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突破,课堂教学体现了真实性、趣味性、创新性。笔者执教《白鹭》一课,是对“互动共生”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度探索,希望借助这节课,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为课堂教学变革打开一扇小窗,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向。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贵在用心。

参考文献:

[1]周庆怀.自主能力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2]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白鹭自主学习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