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21-03-05吴志锋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8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环境保护

吴志锋

摘要: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式变化,创造出各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支撑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各区域纷纷打开格局,抓住时代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同时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使东部沿海一带发达地区,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创新研发和应用新技术,中西部地区要紧跟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全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加强科学化建设,科学布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

以往计划经济为了追求发展,兴建了大量的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并且产业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跻身为发达地区,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相对经济发展滞后。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剧,引发了温室效应、雾霾、酸雨、水土流失、沙尘暴、固体废弃物堆积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人们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反思,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以恢复和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环境保护视域下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现状

1.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历史

我国是农业和生产制造大国,土地幅员辽阔、水土资源丰富、地势西高东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按地区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受计划经济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但是以往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非常大,纵观西南地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现状,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直接和间接影响依旧存在。

1.2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平衡原因

究其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为了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高经济产业,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环境保护力度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生产的力度大,也易于推进产业转移,使得大量的高污染和耗能的企业被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3年间,2017年的中部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就比2004年增长了38%,西部地区增长了57%,2017年西部地区的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3%,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是2004年的3.6倍,占全国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35%。

1.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

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虽然经济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承担能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不良后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还不仅于此,一系列的环境破坏还出现了诸多恶性循环的问题。例如:由于我国具有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中西部地区在地势上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生态上游,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跨界污染问题,使中西部生态环境污染再次蔓延到东部发达地区,而东部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看似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实则又出现了新的长期污染恶性循环。由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效果不佳,加大了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难度,且各地方政府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关系,在跨界污染治理力度上也大打折扣,缺乏污染沿线城市的统一合作治理,使环境保护治标不治本,不但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也威胁到各区域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进度。

2.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针对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还应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这样才能够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绿色发展主要措施

2.1.1打造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綠色发展为原则,发展为绿色环保、低碳减排、循环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摒弃计划经济下,牺牲环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经济新发展观,应用高效环保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取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恢复和重建饱受污染的水资源、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

2.1.2发展绿色产业

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减少自然资源投入、降低废弃物产生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培育出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应结合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产出水平低的实际情况,科学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冲突问题,打造高质量和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新体系。借助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原材料工业占比高的传统产业优势,提高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循环农业、通道物流、中医中药等绿色生态产业,推进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

2.1.3发展绿色技术

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进而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效率具有空间关联性、集聚效应等特点,应完善绿色技术市场环境机制,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性,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优化传统和新兴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虽然环境保护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仍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警惕,应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发展绿色技术的环境政策,以绿色技术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树立解决西部区域水生态失调、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沙尘暴、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生物多元性面临丧失、工业和生活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长远目标。

2.2综合治理跨界污染问题

针对跨界污染问题,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对待,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治理,打造跨区域和跨流域的共同治理机制,加大对全流域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上下游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针对历史遗留的污染转移问题,要多举措综合治理,以区际公平、權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科学化治理原则,不断完善中西部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推进各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以创新创业为引领,推进区域经济新发展

3.1加强新旧能动转换

信息时代与复兴征程新时期,要想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高效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必须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加强新旧能动的转换,才能够推进区域经济进步式发展,走出发展困境和瓶颈。要加快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新理念、技术、方法等,围绕主流绿色发展,创造区域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解决传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在一带一路、科学发展观等国家政策和指导下,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为协同发展谋求新路子,以推进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3.2因地制宜协同发展

四大区域要在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抓住时代机遇,积极响应和参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互补优势,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利用,围绕协同发展这一基础原则,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创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科学区域板块布局,明确各区域协同发展思路,进而在统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下,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促、统一协同发展的新局势,推进区域经济新发展。

3.3创新东部沿海一带发达地区高新技术

东部沿海一带发达地区,要积极发挥龙头带领作用,充分依托其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高、科技和人才力量雄厚、资金充沛、交通发达、开放程度高的发展优势,以自身的高能力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重点加快发展新型信息和绿色产业。在思想上创新、在行动上高效、在贡献上积极,进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快速的融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效率,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需与时俱进革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以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新技术取代环境污染严重的旧技术,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活动开展的约束前提,进而恢复以往遭受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推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3.4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中西部地区要紧跟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全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率,以协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创新出经济发展新功能,在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高效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大内陆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制造业根基雄厚的优势,振兴制造业,以市场经济的科学化调整,推进优势型经济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化粮食生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在国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扶持下,抓住时代机遇,加快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基础社会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发达水平,夯实其雄厚的发展实力基础,进而将中西部地区打造成能源材料、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综合交通枢纽等均处于领先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基地。中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基础情况,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加快高新科技研发,以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与沿海地区的协同发展,以提高整体发展进度。

3.5科学布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必须科学布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能失调等不利影响,综合考虑空间规划布局、产业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率、环境保护现状等方面因素,以统一宏观调控的原则,持续、稳定、协同的全方位推动各地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够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机制的约束下,科学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使各区域间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东部、西部、中部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发展。同时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形成优势互补,将发达地区的新技术引入到欠发达地区,以欠发达地区丰富的条件,弥补发达地区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合理分配区域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区域整体生产效能,进而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化发展。

结语: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同时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推进协同发展,四大区域经济发展被重新定位,我国制定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旨在环境保护视域下,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因地制宜的完善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协同、共同发展。使经济社会新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各区域内陆和沿海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加快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我国经济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丹.生态环境保护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10):4.

[2]陈洪玲.环境保护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分析[J].环境工程,2021,39(8):1.

[3]吴辉,张珩.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企业环保投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4):3.

[4]杨永芳,王秦.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性评价[J].2021(2020-11):69-74.

[5]王宇奇,万文天. 绿色发展导向下的区域环境规制决策模型[J]. 系统工程, 2020(1):12.

1470501705304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