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
2021-03-05徐秋晨
徐秋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也随之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与思辨。本文以网络文化的产生及时代特性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时代意义为出发点,着重探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辩证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正反作用,系统地提出并总结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升的几点举措。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同,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互联网为搭建载体, 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作为手段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样式。网络文化包含信息元素、媒体元素、社会元素。因此它比其他文化更具跨时空性、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多个特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文化不但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其传播途径和教育方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网络负能量的影响,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 不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造成大学生的诚信错位和道德缺失。
相关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没有作统一的界定。直到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具体细化到24个字为基准的核心内涵。这24个字囊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以这24个字为根本行动遵循,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强化行为担当,促进全面发展,孕育良好精神风貌。
时代意义
第一,从国家层面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国家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中国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大学生责任重大,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关系着他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勇于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强化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给他们压重担,挑大梁,使他们勇敢承担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从社会层面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够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社会层面(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关系到每个人实现意志和发展的自主选择,在法律与尊严面前能否受到公平、正义对待,也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当前,中国内外环境都在变迁,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对处于价值观形成稳定的大学生影响巨大,全社会都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督促他们遵守社會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对困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个人层面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够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风貌。个人层面(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定了人们道德生活领域涵盖的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要始终保持冷静头脑,杜绝一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坚定作风、遵规守纪,端正品行,塑造良好形象。
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聚焦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探讨,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从当前形势出发,农毅认为主要探究的是网络心理视域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培养,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刺激下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人格等维度,当这些维度与社会适应度产生冲突时,则要进行心理调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从社会学发展进程显示,邢海晶,薛一飞认为改革开放中新社会阶层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影响作用的重要社会力量,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因此这一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会直接映射到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深入剖析新社会阶层的信仰状况,辨清新社会阶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苏州科技大学黄秋颖指出,当自我认同异化、他者认同匮乏、群体认同缺失的情况下,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不认同的表现,便会有网络危机的存在。美国作家曼纽尔·卡斯特著作的《网络社会崛起》一书中以聚焦网络时代经济与社会问题为重点,深入分析了网络对人们社会思想意识的影响已经来临,此背景下无法抵制网络带来的认同,关键问题是要通过网络治理能力和体系应对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来破除制约这些因素的有效途径。
积极方面
由于大学生群体占据数量庞大,正处于成长成熟的过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因此他们的思想既相对独立,又彰显个性,这种心智半成熟,趋向成熟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变化的多样性。同时他们的群体文化又并非单一的,尤其是在网络文化下各种思想的碰撞,大学生难以避免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多元性的价值观。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管理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上,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制约与控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抓住机会,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对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感化学生。同时要善于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性,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形成。从积极方面的成效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保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的思想都相对保守,思想更新相对较慢,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短时间内,信息渠道和信息容量急剧提高,各种思潮更新换代,同时大学生参与社会行为的机会也大大增强,显然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根本性转变;其次,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精神保障。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当大学生身心受到挫折。比如出现就业压力、情感打击、焦虑等各种现象时,合理运用网络文化能激发他们的潜能,释放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精神得到放松,这种心理上的应急调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最后,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学习保障。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这种循序渐进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学习基础。
消极方面
网络文化实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意识形态肆意向中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趁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渲染、诱导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而处在模糊概念,甚至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这种思想的腐朽,从而落入西方意识形态的陷阱,造成对价值观的偏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的危害。再加上网络媒介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渗透性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都给我国网络治理能力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目前我国网络监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监管力度和监督广度上还有缺失,因此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条款,加快推进网络治理方式是解决网络文化监管缺失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抑制网络文化渗透造成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负面影响的表现可以总结如下:
一是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还是有明显的偏差,网络信息量多且覆盖面广,其中不乏庸俗、亚健康的文化,甚至包括一些的具有暴力性质的视频、语音、游戏来吸引眼球,这些负能量对于缺乏人生阅历与经历的大学生必然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如果长期关注这类网络信息,甚至可能出现扭曲的人格,造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二是虚拟的网络文化会导致大学生诚信错位。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性,大学生在网络进行各种交流,不乏会隐藏自己,伪装自己,多以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甚至不负责任地发表不当言论,传播不实信息,而且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很享受这种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这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错位缺失,导致大学生丧失诚信,因此对此类问题必须加大严惩力度,对大学生的言行进行严管严控。三是自由的网络文化会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网络文化的自由性通常会被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是无边界、不受任何约束的,这样的思维指导下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会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他们殊不知这也是属于大学生道德丧失的表现。例如: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很容易泄露,其中也有不少大学生非法盗取个人隐私造成侵权甚至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网络病毒木马横行,很多大学生掌握了网络先进技术,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木马进行盗窃及诈骗,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事例比比皆是;知识产权权责不明的网络时代,未经许可地下载转发网络资源也是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
网络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在网络遍及各个领域的今天,网络成员庞大,人人参与网络,人人接触网络。网络文化正在跨越国界。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思想、文化正在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虚拟世界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网络治理方面的思索。特别是疫情之下網络文化对育人价值的渗透值得反思,尤其是处在心理、情感还未完全趋向成熟的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现就网络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出如下举措。
利用网络切实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抓好第一课堂核心价值观进头脑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鼓励教师开辟网络第二课堂,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延伸到第二课堂,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得益彰,相互补充。针对第一课堂,我们要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开展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行为提供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针对第二课堂,要运用QQ、微信或线上网课等多种方开展网络第二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地灌输给大学生,使他们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让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底。另外还要通过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教育教学的能力,将网络与课堂紧密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般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精英化的网络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且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既懂国家政策,又懂网络舆论特点,在危急关头能把好方向掌好舵,关键时候挺身与腐朽思想作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为持续净化校园文化建设,还要构建校园网络监管系统,联合公安部门加强对校园网络犯罪的联管联控。坚决抵制黑恶势力进入校园,坚决抑制不良信息传到校园,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网络文化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各项行为准则上。一方面要不断地强化理论素养,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推动行为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各大高校不仅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还要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必要时还要请专人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宣讲,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即使在无人监管时,依然能做到依法依规上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总之,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以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自身三方面为重要抓手,形成合力。首先,加强网络监管及防控,净化网络文化,必要时进行网络立法;其次,建立一批精且专的网络思政辅导员,抓细抓实日常教育,做细做实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大学生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可以说是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同时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要不断树牢思维底线,不断强化日常行为,何时何地都要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不忘做到知行合一。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疫情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YG2020010)的研究成果。]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农毅.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社会科学家,2014(06):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