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
2021-03-05李天水
李天水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协调我国乡镇县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全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合理的转移。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研究中,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以我国县城的经济数据统计为基础,以实证的形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以此构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喻就业体系,为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深化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本文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以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转移策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吸纳,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且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越发明显,如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巨大。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业从以往的东部沿岸向着中部与东部地区转移,并且转移的趋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一个正比关系。
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剩余经济的转移,从而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正面影响。基于此,以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数据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以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角度来开展影响研究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全国县城下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策略,实现农村劳动力科学合理的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在全面小康的建设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区际相互影响也越发明显。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基于县镇经济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具备代表性与典型性。在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的县域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通过详细阐述我国县城与东、中西部县域的发展情况去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进行说明,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制定区域性的相关正常,发挥区域经济的吸纳作用,同时完善相应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保障机制,以此實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合理与有效转移。
在空间统计学的运用下空间计量经济分析需要运用全局自相关分析,以此检验区域经济行为的空间相关性是否存在,通过空间自相关指数的计算来对其关系进行确定。其中空间自相关指数如果与区域经济呈现正相关,其数值相对较大,如果呈现负相关,其数值相对较小,同时当目标区域数据在空间趣味上现实的同时,往往能够呈现相似的属性,在空间计量模型上呈现相应的相关性,并且当空间上相邻的目标区域数据不同,且具有不相似的属性时,其空间的自相关性呈现负。空间自相关指数的期望值的矩阵验证中,能够对区域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即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观测值对局部空间聚集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局部单元上的某种属性与现象进行连接分析,以此对其存在空间依赖性进行计算。
同样,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中,需要以实际的数据构建模型,以此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中,其模型的运用主要涉及空间滞后模型,其主要探求各个便利在一个地区是否具备溢出效应,以及空间误差模型,其度量区域经济发展邻接地区关于被解释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通过对以上两个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检验结果的显著性进行确定。
在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分析中,其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对县域经济的统计,将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作为研究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将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对其空间关联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此探寻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两者在空间上的关系,为后续的政策与制度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支持。
软件与相关性分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分析中,需要运用GRODA.9.5软件,通过对我国2018年的县域经济的农村转移进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其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2489,并且正太统计量均值大于正太分布函数的临界值,以此表示我国县域下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上呈现一个聚集的特征,并且是明显的正自相关,且具有较高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县域相互靠近,对于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分析上,其转移也呈现聚集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
空间效应分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下,县域之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呈现空间聚集现象,在运用空间计量经济进行分析顾聪中,需要构建全县域的空间滞后模型。在区域经济发展下经济效益的系数为0.7737,且检验结果显著,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每提高百分之一,就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0.7737%的贡献,说明县域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同时模型中空间误差相关系数值入为0.5679,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4]。由此表明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空间互动性,除了与县域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外,还与邻接县域除了区域经济发展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相关,通过误差项产生一定作用,符合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在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相互影响下,表现为各个县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互动性现象如图所示:
2018年东中西县域分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分析中,对于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模型构建分析,需要运用GRODA.9.5软件。其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其中,在東部县域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GDP系数为0.8050,检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东部县经济发展增加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为0.8050%,说明东部县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正空间关系。并且模型中的空间误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除了具有与县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外,还具有很强的空间交互作用,但也受到相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东部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性现象。
其中,在中部县域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CDP系数为0.7503,检测结果显著,说明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每增长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0.7503%,说明县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空间关系。并且模型中的空间误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空间交互作用,除了与县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外,与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外的其他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即县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空间。相互影响的是我国中部各县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互动现象。
其中,在习部县域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GDP系数为0.7306,显著检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下,西部县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为0.7306,说明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空间关系。并且模型中的空间误差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空间交互关系。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空间效应上存在正相关,借助我国全县域经济的发展可知,各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不足。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制定区域性的相关策略,实现农村劳动力科学合理有效的转移,同时根据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构建完善的转移就业与社会保障机制,为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辉,李佳晨,孙珊,周伟.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0(03): 33-40.
[2]张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J].经济管理文摘, 2021(18):86-88.
[3]刘志华.新时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 2021(18):97-98.
[4]周艺珮,兰勇.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与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2021(09):77-79.
[5]杨春.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 2013(09):10-15.
[6]范月娇,王健.海西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04): 40-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