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3-04祁萱旻
祁萱旻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1]。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包括心肌缺氧、甚至坏死等症状的疾病,多由血管壁狭窄、阻塞引起。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胸闷、心慌及气促等状况,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从而降低生活质量。行为护理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利于改善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行为护理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临床并发症的产生[2]。本研究将行为护理应用在冠心病中,并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2019 年8 月—2020年7 月收治的88 例冠心病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4 例,女20例,年龄44~76(56.39±8.54)岁;病程4~18(12.53±4.68)年。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8 例,年龄43~75(55.94±8.07)岁;病程4~17(11.58±4.01)年。两组年龄、病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冠心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2)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3)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功能异常者;(2)合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者;(3)听觉和语言交流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体征监测、日常管理及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行为护理方式,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指导:由护理人员带领患者介绍医院及病房环境,以帮助其尽快熟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工作,并定期沟通患者,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冠心病相关的知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冠心病发生原因,并发放科室自制健康手册,让患者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及宣教效果;(2)心理护理:因冠心病病程较长,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引起不良心理,对护理效果产生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积极交流,宣泄情绪,进行相应放松训练,培养积极心态,并鼓励其家属每日多陪伴患者,并鼓励患者,提高信心及自我效能;(3)饮食管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调查既往饮食习惯,并为患者制定健康食谱,尽可能多为患者准备高纤维素、低热量及低脂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4)生活习惯规范:询问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主动改正喝酒、抽烟、熬夜等不良行为,保证充足睡眠,有活力配合治疗;(5)运动指导: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喜好,并以喜好为根据指定适度运动计划,如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循序渐进进行,必要时可由护士陪同,对运动进行正确指导,若有不适感应当立即停止运动;(6)用药管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述所用药物的作用,叮嘱患者不能随意更改用量,遵守医嘱,可由医生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相应药量,但应保证患者药量和用药次数符合标准,不超过每日最大剂量。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对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按照0~100 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对应维度生活质量越好[3];(2)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等血脂指标检测。护理前后清晨采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000 r/min,离心30 min,取血清,放置-20℃冰箱待测,用酶测定方法检测;(3)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按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4],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1 周之内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由平坦变直立,ST 回升段达0.15 mV,T 波倒置变浅大于50%。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减少,心电图有所改善,ST-T 段有回升。无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无明显变化,或出现急性心梗死、猝死。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SF-36 评分及血脂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形式表示并进行t 检验;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 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 例(%)
2.2 SF-36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F-36 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经护理后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趋势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SF-36 评分比较(,分)
表2 SF-36 评分比较(,分)
2.3 血脂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TG、TC 等血脂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TG、TC、LDL-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趋势更明显;HDLC 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升高趋势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血脂指标比较(,mmol/L)
表3 血脂指标比较(,mmol/L)
2.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在发展中国家,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5]。临床广泛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是血管壁对多种始动因素的异常反应,机制较为复杂,故对于冠心病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6]。冠心病对患者产生极大心理压力,还影响身体健康,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一定影响。但部分因素都属于可控因素,可通过行为干预来提高护理效果。
行为护理作为一种现代护理理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解决患者健康为目的,是改变冠心病患者行为的重要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7]。行为护理更侧重患者行为改变,可根据患者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并干预患者不良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常规护理往往忽视护士与患者间的关系,而行为护理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并将行为与习惯紧密地连为一体。因此,行为护理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运动及用药等方面细化各项护理工作,将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正确认识疾病,缓解抑郁和焦虑状况,并与家庭相结合,监督患者,纠正不良行为,促使患者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以确保患者在心理、生理方面得到全面护理,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8]。此外,行为护理的应用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事件,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均起到积极作用。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F-36 评分、血脂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可见,行为护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