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湖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1-03-04樊志韬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6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用工劳动力

樊志韬

一、当前北湖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政策和措施不完善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保障园区企业用工的通知》这个文件是市里2012年制定的,其实施时间已超过9年,其中部分条款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经济水平。《关于印发郴州市工业园区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文件已经废除,在企业缴纳社保比例方面园区企业已经没有任何优惠,对企业缴纳社保的积极性和减轻企业负担方面不利。

(二)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

一是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备。大部分园区周边城镇化水平较低,休闲娱乐、商业网点、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娱乐、休闲、吃住、购物都存在档次不高,设施不全的问题,整个园区没有一家像样的酒店,影响了吸引力。另外服务配套不完善。石盖塘中心学校学位紧缺,很多园区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就近就地入学,不得不离开。二是交通出行有瓶颈。三是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不完备。于机构改革,人员调整、编制、经费压缩等原因,区就业服务管理局从之前的20多人锐减到目前8人,疲于应付省、市人社部门各种考核指标的统计、上报、任务的完成,对全区劳动力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有心无力。

(三)就业培训水平有较大上升空间

一是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除人社部门以外,还有多个部门都有培训任务和培训经费,但部门各自为政,存在“买人”培训的现象。二是培训经费不足,补助标准偏低。长期经费不足,培训机构很难良性运转。三是培训硬件不足,培训内容与市场脱节。已建成的培训基地还不健全,培训设施不够配套,难以保证培训质量,只能开办短期的培训班。有的培训基地培训科目的设置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四是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紧跟市场需求。按照上级要求,我区各部门主导的技能培训,都要求脱产7-15天,农民平时务农忙,脱产时间长了就不愿来。加之经费少、补贴低,所开设的培训主要是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美容美发、餐厅服务员,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工种选择和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不能够体现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内容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隐形流失、影响培训效果。

(四)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相当一部分用工企业在招收务工人员时,不主动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致使执法检查不到位,对部分企业损害务工人员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二、促进北湖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创造性地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一是制定出台引导政策。建议出台文件,建立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要加强各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加强与工业园区企业及时对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工需要。三是抓好灵活就业基地建设,方便就地就近就业。要以中心镇为依托,建立若干个灵活就业基地,开辟扶贫生产车间或村居作坊,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業。四是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引导发展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从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种养殖业等新型生态农业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务实性地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平台。区政府要在郴州市籍员工多的地方定期发布北湖就业信息,宣传区内经济发展成果和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业和创业,为他们返乡就业提供便利。二是提供资金引导和支持。区政府要为自带项目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创业指导和小额贷款担保,为农村劳动力创业者免费或低价提供经营场地。区政府要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或创业引导资金,用于鼓励本市农村劳动力进行创业。三是为新兴业态发展鼓与呼。鼓励务工人员结合自身能力和本地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就地创业,通过农村电商、旅游民宿、养老陪护、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辐射带动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一是大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发展职业教育,健全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培训政策扶持,着力强化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实训基地承接能力和标准。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产业优势,依托综合职业中专、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大力发展“订单式”、“定向性”、“实用性”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三是根据我区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使受训农民一转岗就能就业,凭技能走俏企业。

(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一要依托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建立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工作的区、乡、村三级联网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二要配备村级劳动保障专干,采取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做好“互联网+就业服务”,实现全区公共就业信息共享互通。要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收集和建档入库,在全区推广“一网四库”建设(即人力资源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库、空岗信息库、培训资源信息库和人力资源转移信息库),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需求等信息。同时,大力收集、整理企业用工信息,并利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广泛发布。通过流动招聘车、远程招聘系统、人力资源市场网等渠道使就业岗位信息进村入户,方便农村劳动力求职就业。

(五)系统性地落实权益维护和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维护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权益。规范劳动用工,用工单位要与农民工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开辟农村劳动力维权“绿色通道”,加大对农民工案件的法律援助,依法及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确保农村劳动力劳有所得。二是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对吸纳返乡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企业,推广由企业统一承租政府建设的公租房。要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进城进园就业后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对于不具备在城镇居住条件的进城进园就业的和“亦工亦农”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区政府要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交通便利,可以考虑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开通几条固定的公交线。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用工劳动力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