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立德树人的提出

2021-03-04张军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继承发展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张军

关键词: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继承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德”的深刻认识

1.传统中国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首先考察“德”,人们普通认同“德”是一个人人生和事业成功的前提和根基,对尊长的赞美往往从“德高望重”开始。“百行以德为首。”各行各业培养新人时都十分注重本行业“德”的培养,为师的要有师德,从医的要有医德、经商的要有商德,做官的要有官德,习武的同样要有武德。

儒学士子们更是极其注重修养自身的道德。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就是将养德作为求道的凭仗。士子们将这句话奉为圭臬,进入朝廷之后,同样如此。在这些士子的教导和督促下,有道贤明的帝王君主讲究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朝庭选拔人才,讲究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2.由此产生第二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德”?《道德经》对这个问题说的很透澈:“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者德之原,德者道之用。德离不开道,是道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现在人所说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种语义已经与《道德经》中的“道德”相去甚远。而且将道德从伦理角度去认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的根源,及道和德二者的关系。以致现在不少人认为德是一种虚幻的思想精神标准,道德可有可无,而且其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可以随意变化。

这样的观点大谬不然。既然德是道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而“道者万物之奥”,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违背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而违背规律的行为就是失德的表现。人们总结朝代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往往浓缩为“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重德则昌,失德则亡”。可见德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道理。

3.德到底能起什么作用?传统文化对此作出了实用主义的解释。《礼记》中说:“德者,得也。”有德则有得,无德则不得。“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思是说,有其德方有其财,有其德方有其官,有其德方有其名。“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那么无德呢?“无德之人,妄求福禄,何以得来?”没有德,想求富贵,那是要不来的。人们普遍相信,无德之人即使通过什么歪门邪道谋来钱财,不仅不会受益,反而会招来祸患。

这种有德则有得,无德则不得的实用主义观念,在群众中可谓根深蒂固。有人家庭和睦,百姓往往评价说:“这是因为人家积了德”。这种说辞的背后隐藏的意思是这家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人际关系处得好,自然就家庭和睦。有的人灾祸连连,百姓往往评价说:“那人缺了德”,指的就是这人做了坏事,失道寡助,失去了众人的帮助,自然灾祸连连。

可见,前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深刻认识到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立德树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德育文化。

1.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数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先人后己”、“舍己为群”。体现在义利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2.今天,14亿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温饱,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进。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的德育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德育的巨大力量,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制止私人资本攫取垄断地位,借以收割超额利润的行为,鼓励“先富”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带动“后富”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之路。

3.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传统德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走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将立德树人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中所立之德就包含着优秀传统德育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活水源头,立德树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保障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02):121-124.

[2]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84-87.

猜你喜欢

继承发展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试论戏剧表演中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