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长卷绘“海子”
2021-03-03蔚青
蔚青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系教授董玥在《民国北京城:历史与真相》中指出,在天桥这个地方,“过去”以旧的物品的回收与再流通的方式,得以在“现在”存续下去,并成为后人固化城市记忆、再现北京城往日辉煌的重要依据。
似乎是为了和天桥市场南北呼应,完整再现老北京城百姓生活的全貌,与这本《民国北京城》相配套的,还有一本何大齐绘制的《烟袋斜街旧影图卷》。董玥在为这部图卷撰写的“导言”中告诉我们,位于什刹海北部的烟袋斜街,源自元大都“海子”一带的鼓楼街市,是北京最古老而又最负盛名的商业街之一。在这条斜街上,春夏秋冬,古往今来,一直是人头涌动,繁华异常。
从什刹海到北京城
在《图卷》中,我们从位于钟鼓楼的东口进烟袋斜街,一路走来,可以遇见53家店铺和20余位摊商、20余个游商,合计有各色人等294人。在这条斜街上,我们可以品尝饮食小吃,采买日用百货,享受休闲娱乐,选择文房四宝……民国北京城里的众生相跃然纸上。
翻看这部《烟袋斜街旧影图卷》,我想起由北京市什刹海研究会和什刹海书画社组织各界专家学者研讨论证,多名京城艺术家联手创作完成的《北京什刹海历史变迁画卷》。画卷按照元、明、清、现代分为四卷,采用极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卷轴装形式,总长130米,画面长120米。它以历史文献史料为依据,以站在前海南沿向北俯瞰钟鼓楼的视角,通过同一地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变换,全方位地表达什刹海以至北京城风貌的演进过程。
在《画卷》中,我们看到,什刹海是北京城的母亲湖,古代称为“白莲潭”,又称“海子”“积水潭”。金灭元兴,刘秉忠依托其位,绘制蓝图,钟鼓楼、什刹海成为规划、建设大都城的原点。郭守敬建成通惠河,引运河水入京。海子湖波浩荡,舳舻蔽水,帆樯林立,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之漕运码头,都城繁华之闹市。万宁桥旁酒肆林立,齐正楼下商贾云集,大都城盛况空前。以至于许多人说:没有元代的什刹海,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我们看到,明朝以来,积水日少,前海、后海、西海“三海”始现。什刹海紧邻皇城,秀美怡然。漕运码头变身京城开放式“湿地公园”,王公、豪门、僧侣纷纷在此置地、建园、造寺,周边多名刹古寺、官私园林、名人故居;稻田广袤,荷芰飘香;乐曲轻慢,钟声悠长;既有皇城气派,又不失江南情趣;“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汇于一体,人称京城第一美景,风光胜似江南。
我们看到,入清以后,皇家文化漫出宫墙,王府大宅环湖而立;文人墨客行吟水畔,八旗文化对接汉人民俗;三教九流汇聚海子,四方宾朋举杯欢宴;斜街鼓楼商家毗邻,荷花市场悄然兴起;春赏花,夏观灯,秋望山,冬嬉冰,什刹海成为京城市民游览休憩的不二之选。
我们看到,现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建汇通祠,修银锭桥,葺火神庙,水清路通,景色愈加秀美。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游乐、交往、敦谊、写作,其乐融融;胡同深处游人穿行如梭,银锭桥头愈加灯火璀璨;湖面有篷舟轻荡,湖岸是杨柳依依;车水马龙人欢笑,茶舍酒吧不夜天;往日旧貌焕发新的生机,古都明珠绽放时代异彩。
诗词歌赋颂运河
赞美什刹海的吟诗作赋者,历代不绝。在北京什刹海研究会、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1998年编辑出版的《诗文荟萃什刹海》中,收有自元代至20世纪90年代文人墨客吟咏什刹海的诗文,其中诗词269题392首,文章49篇,相关作者219人。最早的一篇是元代王恽作于1292年的《通漕引》,最晚的一篇是溥杰1992年的《岁次壬申仲秋中浣书贻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留念》,时间跨度长达700年。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研究中心2009年10月编制的《北京什刹海文化专题文献资料汇编》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包括图书1160种、期刊328种、报纸27种;知见文献110种;档案材料324件;知见档案目录436条。这些诗文之作以及日记、书信、笔记、回忆录等等,为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怀念、浓郁的乡愁和无尽的想象。
比如,今天的万宁桥,只是地安门外大街上一座普通的石桥。而《画卷》告诉我们,这座桥初名海子桥,又名澄清闸(因其位于澄清上闸东侧),俗称后门桥(因地安门俗称后门)。它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79—1294年),当年桥下漕船鱼贯而入,日进船只150至200艘。除冰冻期停运外,年运输总量约390万石。它既是通惠河漕运的重要枢纽,更是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结点。在《画卷》中,我们可以生动地领略当年万宁桥附近酒肆充盈、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盛况,深深感悟往日“鼓楼前”京城的“后市”,仔细体味北京城市商业六边形蜂窝状布局的奥妙。
笔墨传情什刹海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与《北京什刹海历史变迁画卷》有同有异,各领风骚。
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京城最有历史、最有文化、最有特色、最有成长性的地区——什刹海,以此展示“首都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都选择了绘画的手法,诉诸视觉艺术的强大感染力,以求形象化地表达单纯文字无法讲述的内容和情感,通过画面与文字的互相背书提升历史表达品质。它们都采用了富含中国文化传统的长卷装帧形式,以求突破单幅画面的限制,最大程度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异之处在于:前者是以点带面,突出具体细节,重在展示场景和人物,而以人物取胜;后者则是以线串史,强调宏大叙事,重在描绘整体脉络,历史氤氲和人文气息隐藏于自然风光之中。前者是一幅形象鲜明、气韵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后者更类似于极具中国文人传统的山水佳作。前者通过经折装的形式一气呵成,连绵不断地表现同一时点烟袋斜街的生动气象;后者則采用卷轴装的形态,在四个分卷的“同”与“不同”中展示什刹海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与延续。
两幅长卷告诉我们,关于老天桥,关于烟袋斜街,关于什刹海,关于“老北京”的一切人、事、物,因为它们的筚路蓝缕,因为它们的风光不再,因为它们的价值永存,于是就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话题,纵横交错的考察视角,五花八门的研究路径,熠熠生辉的丰硕成果。
《烟袋斜街旧影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