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护国寺
2021-03-03周园
周园
老北京的庙会久负盛名,有人说这里杂乱,但乱中蕴含着人间烟火的滋味,蕴含着千姿百态的色彩;有人说这里喧闹,但闹里拥有着百姓们的心气儿,拥有着家长里短的亲和……尤其是到了年节,热闹的庙会更成为了北京老少爷们儿、大姑娘小媳妇的“交际场”,他们聊着、乐着、看着、品着……汇聚俩字儿——够味!如今我们在小说、散文等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护国寺的名字,而在诗文中品味庙会,或许会有不同的滋味。
《日下旧闻考》云: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曰护国寺……后为姚少师影堂,露顶袈裟趺坐,上有偈,皆本色衲子语,为少师自题。姚广孝在其画像上自题之偈云:“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此诗句见于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崇国寺内姚少师影堂:京师有姚少师画像,面大方肥,红袍玉带,髡顶山戴唐帽。今崇国画像犹是僧服,姿容潇洒,双睛如电光之灿,像赞云即为此诗。
据《什刹海志》记载:葡萄社成立于明万历年间,地址在北京崇国寺,清康熙年间重修改名护国寺,创始人是湖北公安的袁氏三兄弟,即袁宗道(伯修)、袁宏道(中郎)、袁中道(小修),为文学史上号称“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宗道、袁宏道兄弟二人都在京城为官,小弟中道也来京入太学。当时,他们邀集志同道合的文学之士,在崇国寺内的葡萄园结社论学,诗酒文会,取名为“葡萄社”。葡萄社力倡公安派的文学革新主张,反对复古主义。葡萄社活动时期虽然不长,却是公安派文学最活跃、成就最大、诗文佳作最盛的时期。
葡萄社定期组织谈学论道与诗酒之会,也常在什刹海和地安门外大街一带聚会并畅游赋诗。袁中道曾记述:“至则聚谈,或游水边,或览贝叶,或数人相聚,问今日所见,或静坐榻上,或作诗,至日暮始归。”有关护国寺的游記以袁宏道的文章最丰,在《袁中郎全集》中,可查到数篇袁宏道所撰与崇国寺相关的游记和诗文。其中《崇国寺游记》《答梅客生》两篇游记曾被收入《诗文荟萃什刹海》一书。《崇国寺游记》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记录了袁宏道与友人在上巳日修禊的情景。农历三月初三日的修禊源于古代习俗。每年春季的三月“上巳”日(即上旬的“巳”日),人们到水滨举行仪式,除灾祛病,叫“袚除”,也叫修禊,取洗涤积秽,祛除不祥之意。后形成临水宴饮的风俗。著名的有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名流四十二人集会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禊,宴饮赋诗,书圣王羲之挥笔作序,为后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上巳日,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及友人在京城西门外水边修禊,又往崇国寺聚会,“酣笑竟日,皆相视以为春来第一醉也”,其乐可知。又与友人谈《周易》,“锋影叠出”,几忘夤夜,其适情快意于斯可见。因而撰文记胜。
摄影京根儿 编辑 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