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鼓楼大修秘事

2021-03-03郑毅

北京纪事 2021年2期
关键词:钟鼓楼报时钟楼

编者按

2020年是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一场以传承京味儿文化、品味京派艺术、寻找北京记忆为使命的互联网大型征文活动“我的京彩时刻”,于2020年岁末在今日头条举行,吸引超过两亿人次网友参与。

“我的京彩时刻”由北京市文联指导,由《北京纪事》杂志社、《北京文学》月刊社、《东方少年》杂志社、北京作家协会、老舍文学院、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头条文化、头条国风、头条历史主办;由蔡明、王潮歌、大张伟、关晓彤、李兰迪、潘粤明、徐则臣、石一枫、庄羽、乔叶、苏岑等多门类艺术工作从业者担任“京彩推介人“,邀请网友在线分享北京文化。

本期特选登征文“优秀奖”获奖作品、北京钟鼓楼第一任所长郑毅先生撰写的一段钟鼓楼大修“秘事”。

钟楼和鼓楼,在我国城镇建设史上,曾一度风靡全国,成为城镇规划中的特色建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有不少城镇的钟鼓楼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古老城镇发展史的见证。目前,在全国城镇现存的钟楼和鼓楼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有原配报时大钟和定更鼓的,就数北京钟楼和鼓楼了。

北京钟鼓楼的历史沿革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距今已有740余年的历史。据著名史地专家侯仁之先生主持编制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载:当时,钟鼓楼处于元大都的中心位置。现存的北京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钟楼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两年后竣工。

明代的北京钟鼓楼,是两座单体的墩台式建筑,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鼓楼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建成,建成后曾多次重修或局部修缮。原来的鼓楼上,放置着定更主鼓一面,是用特大整张牛皮蒙制而成的。目前鼓面上有多处刀痕,右上侧鼓帮上写有外文字母,均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痕迹。鼓楼另有小鼓24面,代表着24节气,原鼓早已遗失。为了再现古代报时的情景,2003年政府又重新复制了主鼓一面、小鼓24面。

钟楼应当是与鼓楼同时建成,历史上曾屡次被雷火燒毁。直至清乾隆十年,为了防雷击起火,新建的钟楼变为全砖石结构。钟楼上悬挂一口报时大钟。先铸的一口是铁质的,后铸的一口是铜质的。两口大钟均为明永乐年间铸造。明朝的钟楼建成后,曾一度悬挂在楼上,后因铁钟声音不够洪亮,传声不远,被铜钟置换下来。

随着清朝的衰亡、民国的建立和钟表的传入,钟鼓楼逐渐失去了为古都报时的功能,但“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后,才彻底废止。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政府在鼓楼设立文化场所,将楼下各甬洞辟为图书馆、讲演厅、博物部;楼上则改“齐政楼”为“明耻楼”,展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屠杀人民和抢劫财物的图片、实物和模型,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此后,鼓楼一直充当着文化场所的角色。在改革开放时,其为“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驻地。

钟鼓楼的“镇物”究竟是何

198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修缮钟鼓楼,将其建成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一个旅游景点,至此,东城区文化馆从鼓楼迁出。随即“北京市钟鼓楼修缮办公室”成立。我作为北京市钟鼓楼修缮办公室的副主任,常驻钟鼓楼修缮现场,见证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钟鼓楼首次修缮的始末,也见证了钟鼓楼的“镇物”揭晓的一刻。

1984年1月初,鼓楼开始修缮。当时的鼓楼脚手架全部用杉篙搭成。从底层五排架木,逐渐收缩到40米高的鼓楼三层檐下,共用杉篙1.5万根。脚手架搭到顶层后,在北京市文物局监管人员的监督下,维修人员拆开鼓楼正脊中央脊筒,取出“镇物”。 “镇物”即驱灾辟邪、保平安之物,其在我国高大的古代建筑顶层正脊中央脊筒中常有发现。根据古代建筑的时代和等级的不同,所存放“镇物”的品类也不尽相同。

打开金属盒,谜底终于揭晓了,原来鼓楼的“镇物”为《金刚经》一卷。

1986年1月,钟楼开始搭脚手架,主要任务是剔补墙面和挑顶大修。3月29日下午3时,当脚手架达到顶层时,在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事业管理所负责人董海的监督下,由工作人员从钟楼正脊中央脊筒取出“镇物”。

“镇物”装在一个310毫米x 245毫米x 55毫米的木制盒内(木盒已部分糟朽)。木盒里还套装一个铝锌合金盒,盒内装有宝石5块、金钱24枚(正面有“天下太平”字样,背面刻着满文,外圆内方);另有金、银、铜、铁、锡小元宝5锭,以及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还有五条缎带,上书“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字样,盒内四周放有木炭,以作防潮之用。

1986年11月11日上午10时,钟楼正脊进行复位,我们按原来尺寸,另制一个铜皮盒。我和几位同事将《钟楼修缮方案》《修缮纪略》装进铜皮盒,置于钟楼正脊中央脊筒中。

恢复民国扶手

钟鼓楼修缮过程中,时常遇到很难处理的问题,但最终都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在鼓楼修缮过程中,北京市人民政府分管鼓楼修缮工程的副市长白介夫,经常到鼓楼工地现场,视察工程进度,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登鼓楼至二层的台阶比一般台阶高,而且陡峭。白介夫副市长十分关心鼓楼开放后,老人登楼参观的安全问题,建议最好能安装一个“电葫芦(即电梯)”,能上下接送老年游客。经专家论证,这个建议十分必要,但在鼓楼内外加装电梯,对鼓楼的结构或外部景观都会造成损坏。

如何保证游客登楼的安全呢?我作为接收单位并筹备鼓楼开放的负责人,日思夜想。有一天,在我登上鼓楼台阶,准备查看鼓楼二层修缮进度时,无意中发现,第五层台阶整体通白如玉,唯独台阶中央,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用泥土糊住的圆点。抠开泥土,原来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圆眼。

于是,我拾级而上,发现每隔一个台阶便有一个圆眼,直到最上层台阶。我眼前一亮,联想到这个圆眼很可能是1925年鼓楼改称“明耻楼”,在二层陈列“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图片展”时,为参观者上下楼的安全,加设扶手而开凿。为了证实我的想法,便找施工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查看,他们认为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并确定了恢复这道扶手的可行性和施工方案。当白介夫副市长看到这道扶手,并了解到它的来历后说:“增加这道扶手很好,它不仅能使游客上下分流,保证安全,还可以作为鼓楼修缮史上的一段佳话,记录下来,讲给游客听。”

1984年7月7日,正当鼓楼正脊“封脊”时,北京市消防总队防火处王处长、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王世旭等,检测了钟楼和鼓楼的避雷针设施。经检测,钟鼓楼的避雷针是1957年安装的。至今虽未发生雷击事故,但是鼓楼形体高大,二层又是木结构为主的楼阁式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常备消防设施难以扑救,建议借助鼓楼的施工脚手架,安装自动化消防设备。10月18日,北京市财政局安淑荣同志到鼓楼考察安装设备所需费用,按照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郝风德的设计方案,经反复核实,北京市财政局于11月3日拨款到位。

鼓楼的自动化消防设施,自1984年11月开始安装。经过对鼓楼二层内外管线、烟感探测器、开放式自动消防喷头、封闭式自动喷淋喷头、上下水、蓄水池、配电柜等设备的施工与安装,历时五年,于1989年经北京市消防局验收合格,为鼓楼突发火灾能及时扑救,减少损失,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是北京在高大古代建筑上安装自动化消防设备的首次尝试。

关于钟鼓楼地区规划问题,副市长白介夫在听取了方案意见后认为,“在钟鼓楼内少建办公用房,多建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充分利用钟鼓楼之间的小廣场,建一些北京风味小吃摊点,方便游客。”从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张开济、张博、赵冬日、侯仁之等古建专家多次来鼓楼实地考察和研讨。最终综合各方面及专家的意见,经北京市规划局批准,规划设计方案最终出炉。

1987年5月1日,鼓楼旅游品服务部在鼓楼一层券洞正式营业。次日,鼓楼二层大厅正式开放,接待游客。1996年,国务院将北京钟鼓楼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在古代如何报时

鼓楼上,有计时的铜壶滴漏、时辰香,有报时的定更鼓;钟楼上,有报时的铜钟。那么,古代是如何为古都北京报时的呢?据《大清会典》卷七十九记载:钟鼓楼专司更筹,清朝时隶属銮仪卫(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和皇帝保卫工作,总管为正一品武官)管辖。“神武门外钟鼓楼,设更鼓晨钟,每夜派校尉承值”。

古代把每夜划为五更(更,是计时单位,每更等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即:黄昏戌时(19时-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晨3时-5时)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传说,鼓之击法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反复两遍,共计108响。

老北京有句谚语,叫“九门八典一口钟”,说的就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启闭,都要听钟楼的钟声。皇城和紫禁城的更夫也要听钟楼的钟声。另外,大臣上早朝,三更起床,四更到午门外朝房等候(左文右武),五更上朝,也按左文右武,进入午门上早朝。

钟楼撞钟与鼓相同。每晚戌时(21时)定更,又叫起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叫“净街”。这时,皇宫乃至京城大街小巷的更夫,手持铜锣、梆子和护身用的器具,开始上夜,以报时和守卫京城的安全。

对当时钟楼撞钟报时,乾隆皇帝在《御制重建钟楼碑记》上,有过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当午夜严更,九衢启曙,景钟发声,与宫壶之刻漏,周庐之铃柝,疾徐相应。清宵气肃,轻飙远扬,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击鼓撞钟为何定为108响呢?原来古人以108代表一年。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卷四中解释:“扣108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12月,24节气,72候(古代以五日为一候,积六候为月,故一年有72候),合为108,象征着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寺庙里僧人做佛事用的念珠,大臣上朝用的朝珠,都是108颗,其数也因此而得。

1924年逊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后,钟楼的大钟从此销声。1990年1月26日除夕,经政府决定,沉睡66年的报时大钟再次被敲响,撞钟12响之后,钟楼映衬在五颜六色的烟花之中,从此开启了春节除夕敲钟为市民祝福的惯例。

金炉圣母娘娘庙与钟楼铜钟

关于钟鼓楼,流传了很多传说,有几个故事很是精彩。其中一个传说讲述的是明初铸钟娘娘的故事。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定年号为“永乐”。几年后,永乐皇帝决定将国都迁往北京。官员们在北京兴建宫殿之时,还在皇宫北面,建起了两座雄伟壮丽的报时楼——钟楼和鼓楼。

国都迁到北京后,皇帝认为钟楼的钟声沉闷嘶哑,有损大明国威,遂下令限期三个月重铸造一口铜钟。

可是一连两个月过去了,大钟久铸未成。皇帝龙颜大怒,限令一个月之内必须铸成。如若再铸不成,监铸官员及全体工匠一律处斩。

负责铸钟的领头工匠姓华名严,是当时全国有名的铸钟匠。可自打来到京城铸钟,却屡铸不成。聪明伶俐的女儿华仙看到爹爹愁眉紧锁,心里很是着急,便跟随父亲前往铸钟厂铸钟。

然而,当天大钟依然没有铸成,眼看最后一炉铜水耗费掉了,工匠们的一只脚也已经迈进了鬼门关。此时,华仙对父亲说,“爹爹,您忘了铸龙泉宝剑的故事啦?这铸钟一准也缺少‘灵性吧!”还没等华师傅反应过来,她又用手指着天空说:“爹爹,您看那天上是什么?”华师傅抬头一看,天上正飘来一朵五色彩云。就在这时,华仙急步冲向熔炉,华师傅大喊一声:“不好!”赶紧伸手去拦,但为时已晚,华仙已经跳入熔炉中,华师傅只抓到一只绣花小鞋。霎时,炉火翻腾,铜水滚滚。华师傅忍痛发出口号:“澆铸!”工匠们一齐努力,大钟果然浇铸成功。

当把大钟吊装起来以后,华师傅眼含热泪呼唤着:“女儿啊,小仙!爹爹在喊你,你快回答!”当他亲自领槌撞击大钟的时候,大钟发出了清晰、洪亮、圆润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女儿在叫:“鞋——鞋——鞋!”华师傅恍然大悟,急忙从怀里掏出女儿唯一的遗物,含泪诉说:“孩儿啊!对不起你,让你光着一只脚走了。放心吧,爹爹一定会托人,做一双更漂亮的绣花鞋送给你。”

铁钟被新铸成的铜钟置换下来。铜钟悬挂在巍峨壮观的钟楼之上。当清晰、洪亮、圆润的报时钟声在京都上空回荡时,皇帝龙颜大悦。当他闻听华仙姑娘为铸钟献身时,便下旨为华仙建庙。于是在铸钟厂附近便建起了一座娘娘庙,称“金炉圣母娘娘庙”,此庙就在今旧鼓楼大街路西小黑虎胡同内。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发生在1949年,北平刚刚解放那年的夏季。起晌后,几位老汉正在茶棚下,品茶聊天。正当太阳快要落山时,忽然一个老汉发现,一缕缕青烟从鼓楼顶层冒了出来。但只见烟不见火光。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人们对这种现象迷惑不解。有人说:“这不是烟,是仙气,只有在黄昏时才出现。”有人说:“铸钟娘娘显灵了,要她那只没带走的绣花鞋呢!”突然有人冒出了一句:“鼓楼冒烟儿,八路要颠儿!”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不安。

此事引起了北平市军管会的高度重视,他们派出建筑工人查看,发现鼓楼瓦面塌陷,形成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水洼,蚊子的幼虫在此滋生,成虫后,在水洼的上空群起乱飞,在夕阳的照耀下,如同烟雾上升。当建筑工人把鼓楼的瓦面修复后,此现象再没有出现过。

说到这儿,也要提一句,老北京的城门每天启闭有时,均以钟楼的钟声为准。每晚“定更”时关闭,至晨“亮更”时开启。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中,有八座门以打典(一种响器,扁形,中间束腰,一端有圆孔。 敲击时,声音清脆)为号,只有一座门敲钟,这个门就是崇文门。因此也就留下了“九门八典一口钟”的俗语。

崇文门为什么敲钟,不打典呢?原来,在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刘伯温修完北京城以后,发现有九只龙作怪,到处发大水,他先后抓着了八只龙,但最后一只龙怎么也抓不到。

最后,有人报信说那条恶龙已经到了崇文门,把城墙都快拱倒了。刘伯温赶快前往天界,找到托塔天王李靖,希望能够借用他的“镇妖神塔”。托塔天王李靖想,宝塔是我手中镇妖之神物,怎能借予外人?就托词说,这宝塔是庞然大物,一般人根本拿不动。没想到刘伯温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高大的宝塔变成了锥形之物,托塔天王李靖看他法术高超,便把宝塔借给了他。刘伯温带着宝塔下到地界,将恶龙抓住,放置于宝塔之中。随后又施法将宝塔变小,埋在崇文门东边的城墙里。可是,那条恶龙还被铁链子锁着呢,它便问:“什么时候把我放了呢?”刘伯温说:“等崇文门打典的时候就把你放出来。”但恶龙万万没想到,从此以后,崇文门就改成敲钟,永远也不再打典了。这条恶龙便再无出来祸害的机会。

故事虽然是故事,但有时候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据说在拆城墙的时候,就在崇文门东边,城墙的第二个垛口下,发现了一个九级浮屠八角飞檐小铁塔。而且,崇文门确实有过一段不打典只敲钟的历史。当时在内城九门中,唯独崇文门与其他八座城门的启闭时间不同,因为它是监管收税的城门。明清两代,京师税务衙门就设在崇文门外路东。所以,这个城门的启闭号令也与其他八个城门不同,只敲钟,不打典,这才形成了“九门八典一口钟”这句俗语。

钟楼和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遥想那时的黄昏和黎明,随着钟楼报时大钟的声响,全城的打典声、更鼓声、铃柝(打更用的梆子)声,响遍大街小巷,汇聚成悦耳动听的交响曲,为古城的风韵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

钟鼓楼报时钟楼
钟鼓楼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感应式报时闹钟
报时猫
钟鼓楼下的素简时光——北京藏素企业总部会所
夕阳下西安市区古老的钟楼绚丽迷人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