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变迁中的北京年

2021-03-03李明德

北京纪事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街坊亲朋老同学

李明德

作者手绘过年图

春节佳节即将来临,我这七旬之人更是感慨万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儿时的春节,那时我们祖孙三代和几户老街坊住在南锣鼓巷的一个老四合院中。记得有一次年根将到,天降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清晨我和院里的几个小伙伴背着书包,刚走到院门外,就看到邻居一位大哥正忙着堆雪人,这个大雪人坐在那儿还挺神气,怎么这雪人的眼睛那么喜人,原来是用了两个烧火的黑煤球,我们几个小伙伴为大哥哥完成的雪人叫好,围着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除夕晚上,每家都忙着做年夜饭,孩子们在屋门两旁贴对联,有的女孩子手巧剪窗花,院里几户老街坊互相送来自家做的拿手菜,男孩子争着去买鞭炮,家里日子再困难也得给孩子买挂小鞭,怎么也得高高兴兴地过年啊!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人全回来了,小孩子们跟爷爷奶奶身边转,这时老人或多或少地都给压岁钱。

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定量,肉、鸡蛋都要凭票,花生都得到过年时才能见到。为了过春节每家都早做准备,过节时能多些肉菜。我母亲提前两个月存下肉票,到年三十前多买点肉,忙着做些炸丸子、米粉肉。这时过年的带鱼票也发下来了,再炸些带鱼,那时候谁家也没有冰箱,只好在屋外的窗台上放在大碗里冻着,等春节到来时招待亲朋,把冻着的菜蒸蒸炒炒就上桌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家家都有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市场供应充足,迎接新春佳节,家里人都买件新衣裳,准备的年货丰富多样。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节目,老人们给孙辈们的压岁钱也越给越多。除夕夜全院的人都要 “守歲” ,还要煮了饺子互相送,各家都睡得很晚。这可是老北京人的传统。从大年初一到初六,是亲朋们拜年看望长辈的日子。

我想起了一位老同学,我们是发小,小学时还在一个班,他大学毕业分到了西安工作,在那里成了家,每年春节他都会来京看家里人。节后的几天老同学准会到我家里来,一是拜年二是叙旧,哥儿俩吃完中午饭,还要去老胡同里遛弯儿。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每家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京郊的农村也有了大的变化,村民们都办起了旅游,人们节假日可以开车来到怀柔、密云、门头沟很多景点,在这里吃农家饭住上两天。每年的农历二十三,人们称其为 “小年”,再过几天就是大年三十了。这日子口大饭店或老字号餐厅都是顾客盈门,每天的包间几乎全满,有全家亲朋相聚的,老同学、老战友相约叙旧的,更有老知青们赶来重逢的。使过年的情景又提前了,餐后大家集体合影,留下这美好的一瞬间。

春节期间的庙会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年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地坛公园、龙潭湖公园、和平门的厂甸都办庙会。这里有文艺节目的演出,还有众多的摊位和商品街,有卖空竹和风筝的、吹糖人的,以及平日很少见的一米长的大糖葫芦,人们争着买回家,小孩们抢着吃可有意思了。过年期间全家人再去逛庙会,这更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编辑  韩旭

猜你喜欢

老街坊亲朋老同学
一份疫苗一份心 亲朋团聚更安心
姜 末
老夫老妻老同学
石景山有个“老街坊”
石景山老街坊来了
“老街坊”:石景山的新名片
亲朋相聚情意浓 莫因贪杯惹祸端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永远的怀念——忆老同学陈启南先生
香包送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