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宣传教育
2021-03-03王宗花
【摘要】博物館文化是我国和谐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和谐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可以极大地提升和谐文化建设水平,并有效体现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和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和谐,对于弘扬和传承和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和谐文化视角下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宣传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和谐文化;博物馆;宣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9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宗花.试论和谐文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宣传教育[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96-198.
在西方博物馆界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博物馆并不在于其拥有什么珍贵的物品,而在于对其如何处理资源。在对“物”进行利用时,展览是一种最基本的途径,而宣传教育则可以使展览的实际价值得到提升,并有效发挥出“物”所具有的教育、文化以及娱乐等相关功能作用,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对于和谐社会而言,共享、参与以及和谐文化是其主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将存在差异的事物进行互相促进和并存,并使二者得到共同发展,我们将这一良性状态称为和谐。而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明确指出,对和谐文化进行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和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博物馆文化是和谐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博物馆可以通过对文化的搜集、研究、传播以及保存等,有效发挥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因此,博物馆可以看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载体。[1]
一、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进行充分体现
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针对博物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使得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传统博物馆主要以“物”为中心,而现代博物馆则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作为博物馆的发展中心,这极大地增强了博物馆的外部功能,因此,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发展,是博物馆建设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博物馆发展过程当中的一项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做到为人展示和为人服务,同时还需要对人的感受加大关注,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博物馆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的重要出发点和入手处。目前,博物馆在以人为本原则方面进行了具体落实,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展陈内容和形式,而且将观众的需求和感受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对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进行充分考虑。在博物馆的具体展览过程中,不断有相关的演示,而且还有具体的操作,可以通过媒体技术完成知识问答和信息查询等,这为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出了有利的条件。针对宣传教育职能中讲解进行分析,其需要对博物馆中的“物”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能够和观众之间产生和谐的关系。[2]具体来说,博物馆在开展相关展览活动时,需要站在观众角度进行考虑,从人员进馆开始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合理摆放,而且在文物摆放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人性化原则,确保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同时,针对相关展品的介绍和讲解应通俗易懂,不能过于深奥,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
(一)协调动静及远近关系
博物馆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媒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文化构建当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馆在举办相关展览活动时,对比动态地观众而言,相关活动是静态的。所以,无论博物馆如何巧妙的运用展览元素,并以丰富多彩的手段进行展示,某一种展览形式往往也只能针对部分观众需求进行满足。由此可以看出,静态展示作品和流动的观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而通过讲解可以使二者之间的距离得到拉近,并使参观者能够在充满展览氛围的环境当中,于过去和现在之间进行自由穿行,从而找寻自我,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愉悦。[3]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提炼陈列内容,并使产品活化,对相关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使陈列文物能够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拉近,使人们对文物能够产生接受和认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讲解时不能只针对文物的年代、价值和属性等进行描述,而应该对文物背后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尤其是文物与现代社会之间所具有的横向联系。首先,在讲解内容上不能千人一词,而应该有效创新,尤其在讲解时应该和观众有效进行互动和交流,并对讲解内容的侧重面随时进行调整,以此使讲解主观意识和观众参观期待之间的差距得到有效缩短。其次,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升华展览主题,博物馆展览的内涵十分丰富,信息比较多元化,这为讲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多角度的主题,因此需要对素材进行拓展,结合不同的文化诉求,从不同角度对不同产品的内涵进行挖掘,以此创新展览内容,形成全新主题,满足参观者的不同文化诉求。
(二)发挥讲解最佳效能,实现“三贴近”
博物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在进行讲解时需要对人进行充分理解和尊重,同时还需要对观众的需求进行正确把握,从而确保自己的讲解内容能够与观众和现实相贴近,使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受到打动,充分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此同时,讲解人员还应采用生动美好的讲解艺术有效感染观众,从而提升讲解效果。讲解工作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要求讲解人员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识视野,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并通过自身真挚的情绪情感使观众得到打动,并给观众留下美好的体验。在以往的相关讲解活动当中,对文物进行介绍,主要讲解功能、器型以及点评,而针对历史事件主要对人物、地点、时间等因素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解模式过于公式化,只是单纯地对观众进行灌输,容易导致讲解人员和观众之间在交流上出现人为障碍,进而使讲解内容所具有的感染力有所削弱。所以,在新时代博物馆讲解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创新自己的风格,并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将更多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4]
具體来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讲解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讲解人员需要对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不能单纯采取口述的方式,而应该充分结合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采取边讲解边观看的方式,这样一来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观众加深印象。
其次,讲解人员需要对自身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创新,针对相关文化展品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对与该文化有关的相关故事或者案例等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语音讲解出来。
最后,讲解人员在具体讲解过程中需要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并获取观众的反馈信息,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例如,讲解人员在讲解某一展品时,可以提问是否有人知道关于该展品的相关内容,之后则可以根据观众的讲解进行补充,从而使观众能够真实地参与到讲解过程当中。
二、发挥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
博物馆将自身所收藏的人类遗产和相关研究成果向广大参观者进行传递,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而现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已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博物馆也成为公认的社会服务机构。而近些年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正在向娱乐功能进行延伸,但是,如果只是在高雅的展厅内布置对感官产生刺激的游戏、杂耍等相关娱乐活动,将无法有效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向娱乐功能的转变。对此,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需要认识到娱乐功能应该在参观者的学习活动当中进行有效渗透,并通过设置相关情景和营造良好氛围,使参观者能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对新的知识体验进行有效构建,并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使教育和娱乐功能得到有效协调。通过博物馆教育功能向娱乐功能进行拓展,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积极地了解知识,而且还能够促使人们将知识内化于心,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文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设置主题,切入情境
长时间以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十分强调,而且在博物馆展览活动当中能够经常看到如下场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排队进入展厅,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东张西望,但在此过程当中却被老师提出的“不许触摸”“不许说话”“不许离队”等要求所束缚着,因此看上去十分循规蹈矩。除此之外,还存在全校上千名师生在同一时段进入博物馆的现象。不得不说,这种对学生天性进行压抑或放任失控的参观体验,无法预测博物馆会给青少年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因此,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善,拉近青少年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使青少年对博物馆产生敬畏,并使其主动进入到博物馆当中学习和利用博物馆中的相关知识,需要校方和博物馆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博物馆参观活动,并对学生按照年级、年龄等合理进行组织安排,使学生能够有序进入到博物馆当中。而在博物馆内进行参观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活动,使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充分观察和学习。而教师则应在其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馆内工作人员相配合,共同为学生进行讲解和教育。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爱国主义”主题,将展品归纳起来,如可以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展品,并针对展品的来历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所启示,勿忘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营造文化氛围,凸显人文关怀
在博物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时,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有效凸显人文关怀。博物馆相关展览活动的开展,需要从人文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具体文化诉求,有效设置相应的情境,并以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在参观过程当中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并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对相关文物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历史等产生正确理解。而博物馆自身需要在展厅设置和人员安排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使室内和室外之间形成良好的动静结合,有效运用相关的展览元素,形成博物馆所特有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应对自身的展览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有效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资源和娱乐资源等,使不同层次和不同界别的观众诉求得到有效满足。博物馆在展览和陈列过程当中,还应巧妙布置和营造特殊的场景和环境,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对观众进行文化熏陶和宣传教育。而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考虑,博物馆不需要事前确定教育目的,而是应该使观众在文化氛围和相关活动当中受到相应的感染和教育,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并学习到相关知识。
三、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文化部、宣传部以及文物局对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使博物馆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宣传展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也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需要相关博物馆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文化的先进性、群众性以及科学性,并将凝聚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物藏品,有效转化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这对博物馆的功能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从保护遗产延伸到服务当中,从而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共享”与“弘扬”
现如今,共享与弘扬人类文明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一项共识,如果将综合性博物馆看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那么应将培养少年热爱知识的兴趣以及知识传授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深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要对国家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宣传,而且还应将国家和城市的重要文化和文明进行展示,以此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有效增强。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宣传教育过程当中的基本观众群体,需要博物馆和学校共同配合,从而提升教育效果。而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博物馆教育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例如鹤山博物馆对当地教育成果进行了有效展示,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教育汇报与展演活动,河南博物馆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等,但在这些数字背后可能存在部分学校为了完成素质教育任务和博物馆之间走过场的现象。一旦学校没有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生家长没有正确进行引导,学生将会缺乏自觉进入博物馆的意愿。所以,博物馆需要将自身直观教育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并有效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自觉进入博物馆接受相关教育。
(二)“参与”与“互动”
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播不再单向传递,而是采取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而博物馆可以通过为观众提供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服务,有效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而在近些年来,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活动,承担起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出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这对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博物馆而言,观众是其重要的服务对象,一旦失去观众,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也将无法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自身的相关功能价值,需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参与到博物馆教育和宣传活动当中,并使二者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和谐文化视角下,博物馆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转变自身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手段,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使人们能够在博物馆的参观和学习当中收获知识和良好体验。具体来说,博物馆需要在宣传教育工作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讲解工作,实现“三贴近”,从而拉近博物馆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时,博物馆还应合理设置主题活动,为人们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感染。此外,博物馆还需要积极落实“共享”与“弘扬”和“参与”与“互动”,使自身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与服务工作浅谈[J].卷宗,2020,10(4):11.
[2]黄鹤.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的应用[J].传媒论坛,2020,3(7):151-152.
[3]唐柳青.推进博物馆宣传教育与服务功能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3):272-273.
[4]隋启良.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博物馆宣传教育策略探析[J].中外交流,2019,26(43):43.
作者简介:王宗花(1976-),女,汉族,山东临朐,大本,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