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全球化思潮下跨国企业绿色订单效应对中国本土企业之影响

2021-03-03姜作达丁诚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逆全球化跨国公司

姜作达 丁诚

[摘要]2020年全球疫情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大有重新抬头之势。文章立足经济管理视角,通过对六家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就采购环节过程中发生的互动关系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在供应链环节的绿色订单效应,即本土企业为获取订单而主动升级自身环境管理的行为。这种效应能带来中国本土企业环境治理的持续改善,对促进中国绿色管理、环境治理均有益处。同时,文章从另一个视角为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提供研究支撑。

[关键词]逆全球化;跨国公司;本土供应商;绿色订单

一、 问题的提出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逆全球化的势头在不同层面有所抬头,部分发达国家不断输出全球化受害者的形象,对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外交策略。如何跳出零和博弈思维陷阱,达到最终互惠共赢的局面,不仅需要国家的决策,同时需要整个经济、民生领域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间的国际贸易、企业全球化进程尤为重要,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的互动可以从侧面剖开冰山一角。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到底是经济互惠,还是单边损益,这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跨国公司的绿色采购环节切入,全方位考量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过程中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领先的跨国公司已经发现,使用一些环保的做法,甚至是比法律基本要求更严苛的环保做法,能够降低成本、风险和责任。但是,跨国公司做这些事情并非出于“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初衷,而是因为减少废弃物和污染、提升运营效率等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的优秀实践,是不违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的。出于一些深层次的考虑,与常识稍有违背的事实是,许多企业并不愿刻意渲染自身所取得的环保成就或杰出的“环保作品”。这些企业之所以低调,是因为一旦高调宣布,外界如公众、传媒会以绿色明星企业的标签对其进行定义,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不断放大评估。

典型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相比丰田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力推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这一绿色革命性产品过程中所使用的绿色策略,通用汽车着力在整个产品线通过流程再造、工艺提升、降低废弃物排放等绿色措施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我们通常的设想可能大相径庭的是,跨国公司在绿色环保责任方面,经常“做”的比“说”的多。

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跨国公司往往处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在供应链关系中,跨国公司往往处于生产流通环节的下游,东道国企业承担低附加值部分和生产资料的上游。如苹果与富士康(中国),H&M与中国服饰供应商等。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的环节中,除了需要应对母国的技术标准,也需要应对东道国的技术标准,这种应对由20世纪初的被动应对,越来越显现出主动性的特征(Sharma,2005)。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总体执行高于当地的环保标准(Madsen,2009)。然而大部分媒体所普遍推崇的口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产生的污染丝毫不会因为其是跨国公司而与中国企业有任何不同。关键看跨国公司的绿色管理行为能否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即绿色订单效应(李茜等,2013)。绿色订单效应多大的存在已经被证实,但在中国本土環境下其影响因素有多高,尚未有足够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

对于供应商行为特征的研究,在绿色管理领域相对缺乏,以往的研究多以跨国公司为视角,建立跨国公司-供应商的单侧绩效研究。这种研究更趋向静态性,建立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动态的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动态性可以表现为“跨国公司动机——跨国公司行为——供应商响应/动机——供应商行为——跨国公司反馈”的整合型模型。

二、 理论基础

1. 绿色订单效应。当跨国公司进行本土采购时,会将自身的绿色管理标准通过供应链传递给上游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依据这一标准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绿色管理行为。这一作用机制就称为绿色订单效应。

从概念上而言,绿色订单属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环节中的采购环节,李茜、薛求知(2013)通过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证明了绿色订单对于企业绿色管理绩效具有正向作用。

2. 绿色订单动机。跨国公司进行绿色采购需要发布订单,其中会包含绿色订单。作为供应商,会产生获取这种订单的动机。这种动机,本文定义为绿色订单动机,其核心理念为供应商在接受跨国公司绿色订单时具体的考量因素。绿色订单动机是绿色订单效应发生作用的起点。有了绿色订单的动机,供应商会实施针对性或非针对性的绿色管理行为。企业绿色动机理论,更多研究的是企业以我为主,主动采取绿色行为的动机(Sharma,2000);而绿色订单的动机,则是更多考虑对方以及双方力量对比产生的动机。

3. 供应商与采购商关系互动。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关系,本质上隶属于关系研究的范畴,相关研究随资源依赖等理论而兴起,不断发展。Olive(1997)对于组织关系的定义,是两个及两个以上企业组织之间出现的稳定、持续的关于资源的流动,这种流动包括交易、转移以及链接。组织间的关系类别有多种,供应与采购是组织间关系最为紧密的部分。

三、 案例研究与分析

1. 研究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法,搭建研究框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供应商响应跨国公司绿色采购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这种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供应商自身的绿色行为选择。

2. 案例研究框架。绿色订单是对于供应商产生不良环境绩效的一种鞭笞,是对于良好环境绩效嘉奖的有效手段,也是重视声誉的企业对于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跨国公司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将供应商纳入自身战略合作伙伴的角度来考虑,在选择伙伴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伙伴的环境绩效表现。这种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思路正潜移默化地提升着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表现。

采用多重案例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术概念,当已有文献内容不足以系统性解释现象研究范畴时,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理论框架有利于理论的构建,而案例是辅助构建理论的良好途径。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提出绿色订单效应形成的框架概念,在这一范式下,通常采用3个及以上案例的内部分析、及整合的跨案例分析组成。本文的分析单元为企业,个体层面的绿色动机与行为不纳入本文研究范畴。

跨国公司与本土供应商的关系互动的整合思考框架,可以用图1表示。

在跨国公司绿色订单效应的整合框架中,从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战略到本土二级供应商绿色管理行为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本文关注的是供应商视角下跨国公司绿色订单如何产生绿色效应,因此b、c、d、e、f、g、h线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3. 案例样本与数据。本文的样本来源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绿色供应链环保实践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跨国公司监测数据库。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环保公益研究机构,该机构通过信息公开推动中国环境治理,力争将公众力量引入环境监督和环境保护工作中。

在数据分析中,本文首先使用公众环境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企业数据,在同类型环保组织绿色江南、自然之友的网站上寻找同源信息进行比对。在数据搜集完成后,通过公开的企业监督电话与案例企业进行联系,对于相关负责人也进行访谈与沟通。

在案例选择上,本文需要同时保障研究的精准性和多样性。首先确保作为研究对象的本土供应商有明确的一家或多家跨国公司作为其采购商,同时跨国公司在采购订单中有清晰的环保标准和要求。其次需要确保本土供应商的行业尽可能多元化,企业特征尽可能多元化,在企业规模、性质、区域、行业等属性上进行适当区隔,本文整理如表1所示。

4. 案例分析。通过对六家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就采购环节过程中发生的互动进行针对性梳理,然后逐一进行编码分析。

案例之间的共同性主要有三个方面。(1)跨国公司是发起方,与供应商都具有稳定的采购关系。(2)供应商都有一家或多家跨国公司作为采购方,供应商自身都处于这种关系的弱势一端。(3)供应商都针对跨国公司的要求,进行了有助于环境绩效提升的改进。

案例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供应商对跨国公司的动机不同,涵江大福鞋业侧重成为合法供应商的地位;威可楷重视上级供应商背后的网络资源;揖斐电与伊索沃尔塔两家公司强调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国泰出于阿迪达斯的影响力不得不做一些看似“并无必要”的动作;凯大看中订单的重要性以及跨国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与相应资源。(2)有两家及以上采购商的供应商,会依据跨国公司与自身的关系,区别对待不同的跨国公司并采用不同的策略。(3)供应商响应水平不同,有采用被动应对型的绿色治理,如涵江;也有治理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如伊索沃尔塔。

针对案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可以从供应商动机的来源和供应商采取的行动两方面进行梳理。

针对表1的分析整理,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提供绿色订单后,供应商会有四种响应动机。(1)获取合法性:为了成为跨国公司的合法供应商,建立持续的经营关系;(2)建立依赖性:因为跨国公司的订单占自身销售比重大,因此对跨国公司的诉求必须积极响应;(3)嵌入结构性:跨国公司自身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能够为供应商所用,同时跨国公司相关企业也会是潜在采购商,跨国公司的网络结构特征是供应商动机的来源;(4)驱动创新性:借此機会调整自身的技术路径,帮助自身技术升级。

在具体的响应行动上,根据案例分析,本文整理如表2所示。

5. 案例研究结论与研究模型框架。针对上表的分析整理,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提供绿色订单后,供应商会有两种水平的响应,包括实施结果可呈现的管理手段与结果不可呈现的管理手段。前者能够帮助供应商达成跨国公司的采购标准,后者符合自身的技术升级要求。在此可以将显性的行动定义为外向型行为,隐性的行动定义为内向型行为。由此可以产生一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关于外向与内向绿色管理行为,定义如表3所示。

四、 研究启示

1. 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符合中国本土企业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中国围绕“新丝绸之路”(New Silk Road)、即“一带一路”(One Belt,One Road)倡议建设基础设施的战略,预示着全球供应链将扩张至相对较新的地区。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面临巨大的人口红利终结、制造水平低下等问题。2019年,华南地区10%的工厂迁往海外,以躲避不断上升的成本。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全球制造业包括制造业投资者会弱化中国中心的战略,但另一方面总部位于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却继续蓬勃发展。中国本土企业加入全球供应链,获得价值链高端收益正在当下。跨国公司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投资,一方面也面对着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通过绿色订单等手段寻找环境友好型的供应商。中国本土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成本压力已成事实的前提下,努力争取绿色订单,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 将绿色订单等外部手段视为发展机遇而非规制,有助于企业发展。本文发现,嵌入网络性的本土供应商和驱动创新性的本土供应商更愿意采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管理行为。以往管理者、实践者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绿色创新虽然占据道德优势,但是会损害企业的经济绩效,因此采用贴地飞行的方式更为有利。更有极端的观点认为,环保理念的推进,本质上受益的并不是生产型企业,而是有利于环保制造型相关企业和主打环保概念的企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种论点,Darnall(2010)等学者认为企业采取绿色管理行为有利于企业绩效。但是这种观点在实践领域尚不能成为主流的声音。因为相对眼前的实在的经济数字,环保所能带来的绩效提升只是一个更为远期不可辨识的预期。本文的结果契合Sharma的研究发现,创新驱动性的供应商的企业规模、竞争力相对更强。本土供应商在这一启示下,应当主动将绿色订单等外部手段视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愿望。在实践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否实施绿色的、环境友善的管理更多时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企业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影响;企业员工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影响,真正形成良性的绿色发展观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3. 绿色订单效应的本质是驱动供应商的绿色竞争力。绿色订单效应是跨国公司运用更高的环境标准对本土供应商进行筛选甄别的机制产物。对于已经颇为成熟的本土供应商,如波司登(为NASA制造宇航服)等为国际最顶尖采购商服务时,绿色、环抱、耐用等功效等同于绿色竞争力,绿色竞争力本身就内化在产品竞争力之中。对于已经走过生存期的企业,提前储备绿色竞争力是一种战略层面的选择。提前战略布局,同时能够提升行业的竞争壁垒,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正如丰田公司所推崇的理念,绿色经济本质就是商业经济竞争的一部分,任何废料排放都可以从经济成本角度进行优化,从而从环保支出变为纯粹的产品生产成本。在财务经营列表上的位置变化,是真正体现一个企业是否已经具备绿色竞争力的标志。

4. 推动全球化符合跨国公司利益。对于整个产业生态环境而言,绿色管理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包括公众、媒体舆论、NGO(非政府组织)、政府在内都是绿色管理的参与者。以结果为导向,绿色管理的绩效从两个大方向来看,一块是污染治理,一块是绿色管理水平提升。前者视为补差,后者视为改良。公众作为消费者,能够运用购买力抵制污染企业产品,推崇绿色环保产品;媒体运用舆论曝光污染企业行径,也帮助绿色企业进行宣传并辅助其营销;NGO能够代表民间向污染企业直接发出掷地有声的质询,也能在年度报告中将绿色企业大肆表彰;政府部门有对污染企业进行治理的合法性,也能对所辖区域绿色企业进行褒奖。这带来的问题是,谁更能有效抑制本土企业污染行为,谁更能推动企业的绿色管理水平。

本文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中的最小组成部分,是承接了社会环境要求、道德要求和社会个体的单位。企业层面的绿色行为能够达到双重效果,既能完成社会对绿色治理的实践,又能为员工提供绿色理念和知识。因此企业作为传递绿色信息的载体是最适合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采取的绿色策略也会不同。跨国公司由于其自身体量、能力等因素,具备了实施绿色管理的条件,输出这种理念对于跨国公司的区域经营是有益的。跨国公司应当更广泛地运用诸如綠色订单这样的工具来达到全球属地化经营和资源配置的要求。这一方面能够应对区域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地的生产能力提升也会极大提高跨国公司的原材料获取的利益。此外,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助于跨国公司完善自身的形象,如沃尔玛公司、金佰利公司等知名的绿色管理企业,因为其绿色形象而被广泛了解。跨国公司推动绿色采购等绿色管理行为,有助于其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当前逆全球化声音逐步增大时候,作为仍然处于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与中国本土企业应当沉着、冷静、理性地看待这一类问题;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融入全球化生态圈为策略、加速自身转型升级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Sharma S, Henriques I. Stakeholder influences on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in the Canadian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2):159-180.

[2] Madsen P M.Does corporate investment drive a“race to the bottom”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invest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6):1297-1318.

[3] 李茜,薛求知.跨国公司的“绿色订单效应”:概念、理论与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3(9):68-73.

[4] Sharma S. Managerial interpret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predictors of corporate choic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681-697.

[5] Oliver C.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97-713.

[6] Darnall N,Henriques I,Sadorsky P.Adopting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y:the influence of stakeholders and firm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6):1072-1094.

[7] 戈爱晶,张世秋.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106-110.

[8] 沈灏,魏泽龙,苏中锋.绿色管理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1):18-25.

[9] 张钢,张小军.国外绿色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8):25-32.

The Impact of Green Order Effe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n Chinese Local Enterprises Under The Trend of Anti-globalization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global epidemic in 2020, the trend of “anti-globalization” is on the rise ag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ix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suppliers in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which finds the green order effe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has a strong linkage. Local enterprises are likely to upgrade their green management system to obtain orders from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his effect gain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ese local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gree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provides research support for the wisdom of continuing open up policy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Key Words:anti-globalization;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cal supplier;green order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绿色行为向中国企业传递的机制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71172034)。

作者单位:姜作达(1984-),女,上海市人,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丁诚(1983-),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跨国企业经营。

(收稿日期:2020-07-03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逆全球化跨国公司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逆全球化”的警号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
2009跨国公司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