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演化路径及其价值实现机理

2021-03-03马晓苗彭剑锋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实现海尔

马晓苗 彭剑锋

[摘要]“人单合一”模式的演化路径可以用“人”“单”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描述,这一路径也可概括为“人的价值实现”从无到有地创生涌现,再形成一种独立力量,对“人单合一”体系以及各组织要素进行反向影响和塑造的过程。无论是表面上的二重性特征,还是在内涵层次、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方面,“波粒二象性”与“人单合一”都具有紧密的对应契合性。文章在分析比较“波粒二象性”与“人单合一”对应契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人”与“单”之间由“分化对立”到“互补转化”再到“整合创新”关系转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演化路径及其价值实现机理。“波粒二象性”不仅为“人单合一”的内涵转变以及发展路径提供了机理解释,而且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为组织的管理实践与创新变革提供了思路启示。

[关键词]“人单合一”;波粒二象性;演化路径;价值实现;海尔

一、 引言

量子力学揭示出,微观物质世界的二重态/性贯穿了世界运行的全过程,如波粒二象性、双重子态、宇称二重性等等。在所有的这些二重态/性的存在中,波粒二象性又最具根本意义(任玉平2003)。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可以用关系式E=hv或P=hk进行描述,其中的能量E和动量P分别表征了物质的粒子性,频率v和波数k则分别代表着物质的波动性(德布洛意,1992)。由于所有物质都具备波粒二象性,而且二重性所描述的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以及相互转化的二重特性(杨志,2002)。因此,波粒二象性以及物质具有的二重性辩证形态对认识整个客观世界都具有普遍意义,它具备建立跨学科沟通和联系的充足潜力和优势。

“人单合一”是一种全球化的管理模式和竞争战略,由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于2005年首次提出。历经多年的发展迭代,“人单合一”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被誉为是一种符合企业发展、引领时代趋势的管理理论和发展形态。与“波”和“粒子”的经典含义相对应,“人单合一”中的“人”和“单”在表面意义上分别对应于“员工”和“订单”这一对具有相对特征和二重属性的概念名词;随着“人单合一”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在具体的内涵层次、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它也与波粒二象性表现出紧密的契合对应性。量子管理学的奠基者左哈尔教授认为,海尔是第一个将量子思维应用于自身商业模式的企业,人单合一也是非常典型的量子思维,其意义可以理解为“我的价值与所有人价值的统一”。这里的“价值统一”正是“波粒二象性”的具体体现(何文天,2018)。本文的写作主旨在于,分析比较波粒二象性与“人单合一”的内涵演变和发展演化过程,基于二者之间的对应契合关系,分析论述“人单合一”的发展演化路径及其价值实现机理。展开波粒二象性与“人单合一”之间的关联比较和对话,不仅有助于从量子理论的基础物理学视角为人单合一模式的运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机理解释,同时也有助于从企业的实践出发,反观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理论观点,为量子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应用提供思路启发。

二、 波粒二象性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演变

1. 波粒二象性的相关概念

(1)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经典内涵。起始于17世纪的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之争,到20世纪才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统一结论。而且波粒二象性并不局限于光,它是一切物质都具备的基本属性,具体指波动性与粒子性这两种极端矛盾的现象形态,可以在本质关系上统一起来(桂起权,1983)。经典或传统意义上的粒子性是指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在空间的间断和集中,其位置具有明确的空间尺度,运动具有有一定的轨道,质量、动量、能量等是粒子性的特征量;波动性则是指波动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能量在空间分布状态变化的周期性,两波相遇时服从叠加原理,周期、频率、波长等是波动性的特征量(张平安,2013)。

(2)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其实在性。与经典粒子不同,微观粒子并不拥有一个精确的位置和动量,波函数的平方(|ψ(r,t)|^2)给出了粒子在某一时刻(t)出现在某点(r)附近单位体积内的概率(李宏芳,2010)。用统计观点看待粒子与波的联系,是波函数统计解释的实质(桂起权,1994)。在统计解释的基础上,理论和实验又进一步证明,波函数所描述的量子状态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所对应的实在性是一种不能用日常经验想象的新的实在,也被称为“波函数实在性”——波函數本身就是微观粒子的根据与意义,甚至比微观粒子更为基本(吴国林,2013)。

(3)互补原理。为了解释量子理论中一系列共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的理论框架(洪宗国,2000)。其基本思想是把看上去相互排斥的现象以某种方式相互补充起来,从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陈晓平,1996)。这里的“互补”是指:“一些经典概念的任何确定地应用,将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地同时使用,而这里的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些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不可缺少的”(波尔,1964)。以光的波粒二象性为例,光在一种观测条件下表现得象波,在另一种观测条件下又表现得象粒子,为了全面认识光的特性,波和粒子这两方面的认知都是必要的。

2. “波粒二象性”的内涵演变

在严格意义上,波粒二象性是属于量子语境的概念,因为只有在波函数所代表的量子视角下,波粒二象性才能得到充分解释。在宏观的经典语境和时空中,波粒二象性本身就意味着波和粒子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矛盾的属性在一个物质对象上同时被肯定,因而违反了传统逻辑“矛盾律”的要求,即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描述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A一定不是非A或者说‘A不能既是B又不是B”。造成波粒之间矛盾关系的根源在于,波和粒子都是经典物理学中的概念,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描述的一种近似和抽象,这种近似处理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却不能对微观世界进行准确描述。在波尔的一次演讲中,他就这一主题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光的微粒本质或者‘电子的波动本质这些词语都是模糊的,因为微粒和波这样的概念只有在经典物理学的范围内才能恰当地定义”(Bohr,1932)。

(2)波粒二象性的互补原理描述——发展阶段的“人单合一”。波和粒子构成了物质实在的一个完备析取,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对物质的完整描述;另一方面,波和粒子也是微观物质在不同观测手段和实验条件“介入”下所呈现的不同状态,这一结果状态又会随着观测方式、实验手段的变化而变化。以上两方面共同体现出互补原理的核心主旨,同时反映出波和粒子之间互补转化的相互关系。与互补原理描述的波和粒子之间的互补转化关系相对应,发展阶段的“人单合一”打破了员工与用户之间分化对立的局面,通过促进员工价值与用户价值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双价值循环,实现了“人”“单”之间的和合统一;员工与用户构成的双价值也形成了对“人的价值实现”的互补性描述。另一方面,员工价值和用户价值还可看作是基于员工和用户的立足点分别对“人的价值”的不同角度的界定,这一界定结果又会随着不同立足点的转变而转变。虽然这一阶段的“人单合一”依然存在着员工与用户的界分,然而价值概念的提出,使得“人”“单”背后的价值统一要素显现出来,并为两者进一步的拓展整合提供了基础。张瑞敏将“人单合一”解释为“人单不二”,正说明了“人”“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和市场/用户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无法脱离彼此单独存在;“人单合一”是一个传递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机制和体系,而如何在员工价值和用户价值之间划等号,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管理核心(郝亚洲,2018)。

(3)波粒二象性的波函数解释——成熟阶段的“人单合一”。波函数不仅是统一波和粒子的整合性要素,更提供了一个升维视角和坐标,实现了对波和粒子的重新定义和塑造。以上两方面共同反映出波和粒子之间的整合创新关系。与波函数描述的波粒之间的整合创新关系相对应,成熟阶段的“人单合一”进一步消解了员工、用户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边界和区分,通过促进他们之间的关联转化和互动协同,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人的价值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同时实现整个生态圈的整合统一。另一方面,“价值实现”的力量一旦产生,又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力量对“人单合一”以及各组织要素进行重新定义和塑造——此时的“人”和“单”摆脱了员工、用户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初始定位,在“价值实现”的新的坐标系下,各个主体的角色都不再固定,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地位和作用成为界定身份地位的唯一标准。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价值实现”对利益相关者的整合统一以及对“人单合一”的反向影响过程共同构成了“人”“单”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整合创新”进行全面描述。张瑞敏强调,中国文化的强力在于变通,而变通的前提就是“一”:对于企业而言,“一”便是“人”,“执一”便是把握“人”的价值,员工是人,用户是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人;“一”是水之源,是木之本,执一不失,能均万物(郝亚洲,2018)。

与波粒二象性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随着“人单合一”层次的深入,其内涵意义也在向着抽象性、包容性、联系性、主客一体性逐渐增强的方向演化:人单合一由初级阶段的“员工和订单一一对应”,发展到“员工和用户的双价值循环”,再到“利益相关方的共创共赢”,正是“人”“单”以及“人单合一”的内涵意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出员工与用户、组织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联互动关系持续深入,“价值实现”整合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单合一”越發展到高级层次和成熟阶段,越能体现出海尔对其部门和企业本位主义的超越,通过建立员工与用户的互动循环以及共创共赢的组织生态圈,海尔“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也得到了明确体现。

四、 “人单合一”的价值实现机理及其“飞轮效应”

1. “人单合一”价值实现机理。由于“人单合一”的发展演化以及“人”“单”之间的关系转化过程始终围绕着“人的价值实现”这一核心主旨展开,因此“人单合一”的运行演化规律又可以用价值实现机理进行阐释概括(见图2模型的直观阐述)。

分化对立阶段,“人”与“单”、员工与用户之间具有典型的辩证矛盾关系,这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又为“人”“单”之间的互动转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互补转化阶段,员工与用户之间紧密连接、协同互动,随着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持续展开,“人的价值实现”及其对员工、用户的整合统一作用也初步显现。整合创新阶段,参与价值实现和创造的主体范围由员工与用户进一步扩展到组织的各利益相关者,随着多主体之间关联互动作用的持续加强,“人的价值实现”对海尔生态圈的整合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在图2中表述为沿主轴方向的“人单合一”的演化发展)。于此同时,随着“价值实现”的形成,它又以一种独立的力量同时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反向作用于原有的“人单系统”,对“人”“单”的表层内涵进行重新定义和塑造(对应于图2中Ⅰ点的描述);二是以“价值实现”为核心,以“人单合一”为基点,带动海尔的产品、员工、用户、组织、战略等各个组织要素发生颠覆式变革,形成“飞轮效应”(对应于图2中Ⅱ点以及图3的具体描述)。“整合创新”概括了“人单合一”成熟阶段的核心规律,同时体现出“人单合一”模式的发展主旨:沿着“价值实现”的主轴对员工、用户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整合与统一,以及对“人单合一”和各组织要素产生反向的颠覆和重塑。“正向整合”与“反向颠覆”是“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彼此协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善的正反馈循环,共同推动着“人单合一”的持续演化。

2. “人单合一”“飞轮效应”的形成。波粒二象性由经典意义向互补原理以及波函数的概念转化,不仅意味着现象描述的视角变化,更代表着思维主体的认知变革。“人的价值实现”在揭示“人单合一”核心主旨的同时,更象征着其背后的管理和思维方式由二元走向一元、由分立走向统一、由初级走向高级的创新和提升。以“价值实现”为核心,以“人单合一”为基点,同时也带动了海尔的产品、员工、客户等各组织要素发生了颠覆式变革,形成“飞轮效应”(如图3模型的直观描述)。如果说“人的价值实现”构成了“人单合一”时间层面的演化逻辑,“飞轮效应”则描述了“人单合一”空间层面的拓展体系,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持续推动着海尔生态体系的持续优化和迭代。

(1)对产品的颠覆:构建“产品—员工—用户”反馈循环。海尔认为员工和用户是组织最重要的两类人,两者的持续交互作用是实现产品创新的核心。“产品—员工—用户”的正反馈循环构成了海尔产品哲学的内在逻辑:员工和用户的零距离交互是实现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在交互过程中获取用户想法,满足用户体验;通过对用户需要的持续满足倒逼产品迭代,由此进一步创造和实现更多的用户价值和员工价值。基于这一循环逻辑,海尔自身的定位也由为员工提供岗位转变成为员工提供机会,由“制造产品”转型为“制造创客”。

(2)对员工的颠覆:员工创客化,人人都是CEO。“人单合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充分确立了员工的“自主人”和“自我实现人”的身份。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和互动。海尔将决策权、用人权、薪酬权充分让渡给员工,鼓励他们以一种集中的方式去相互协调他们出于自愿而做出的活动。通过鼓励员工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持续牵引员工动力,使他们由执行者变成创业者,由被雇佣者变成合伙人,让CEO们自然涌现。

(3)对客户的颠覆:将权利让渡给用户。海尔将用户交互和用户价值置于整个管理的核心位置,用户不仅可以参与产品的创意、设计,甚至可以参与后端的制造、营销、定价和评价,用户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实现了与组织的共创共赢(李海舰等,2018)。依据交互次数的多少,海尔将用户分为“客户”“用户”和“终身用户”三种类型,其中“客户”强调交易,“用户”和“终身用户”强调体验。“客户”上升为“用户”再上升为“终身用户”的过程也是产品价值上升为用户交互价值再上升为生态价值的具体过程。

(4)对组织的颠覆:平台组织建设。“人单合一”决定了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市场,而要形成与市场的紧密连接,就需要将组织打造成为一个灵活协作的网络整体,用节点替代中心,用平台替代层级。基于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海尔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平台+小微”式的开放网络,其核心思路即是把对资本的注意力转移到由“人”构成的知识共同体上,将传统的串联流程变为并联流程,线性模式转化为非线性模式,通过组织赋能以及个体间的相互协作,让每一个节点都能自我进化、持续成长。

(5)对战略的颠覆:人是目的,企业即人。海尔用“人”的概念替代了“效益”和“规模”,将它置于“人单合一”的核心位置。海尔过去5个阶段的发展战略都充分地体现出“人是目的”的核心主旨:名牌战略阶段,高品质的产品出自高素质的人;多元化战略阶段,盘活资产先盘活人;国际化战略阶段,欲创国际品牌先创人的国际化;等等(刘成,2020)。在创业35周年纪念大会上,海尔宣布集团进入了第六个即“生态品牌战略”阶段,同时将“人是目的,有生于无”定位为这一阶段的战略主题。“人是目的”“企业即人”“人的价值最大化”始终贯穿于海尔的每个发展阶段,已经固化成为海尔的企业使命与战略宗旨。

(6)对激励机制的颠覆:竞单上岗、按单聚散、用户付薪。“人单合一”强调将权利充分地让渡于用户,同时将依据激励相容性原理规划设计薪酬。在这一原则的规定下,海尔员工的薪酬完全由他们所创造的用户价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传统的岗位级别或工作資历。竞单上岗、按单聚散中的“单”,不是指订单,而是指用户需求,每个员工和“小微”都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满意度就是绩效评价,当绩效超过设定的标准时,增值部分就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享,一切都由用户价值来裁定。

(7)对文化的颠覆:自以为非。“人单合一”的精髓可以概括为“自以为非”的组织文化。张瑞敏强调,平台型组织中的各个节点随时都处于生成和变化中,过去的成功只会阻碍组织发展,“自以为非”才能使企业获得重生。创立发展至今,海尔经历了多次迭代——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到让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生态化模式”,海尔每个阶段的战略主题和发展目标都紧紧跟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始终走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

(8)对商业模式的颠覆:创建生态化商业模式。“人单合一”模式的主语永远都是“人”,但这个“人”的身份却不是固定和局限的,可以是员工、用户,也可以是海尔平台上的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海尔将平台建设的基础定位为由“人”构成的知识共同体,通过组织赋能,让“人”重新塑造企业的边界,使组织变成一个带有生命循环能力的生态系统。海尔平台的发展目标即是通过自我裂变,演化生成多种多样的小微群落,通过“小微”成长壮大后的进一步裂变和拆分,使其形成“小小微”或继续发展为平台,最终将平台打造成一个类似亚马逊的原始森林——“不用过多干预,然而各类物种都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9)对全球化与国际化的颠覆:对外输出价值观。“人单合一”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更代表了一种可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普世价值。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张瑞敏在强调国际化时,用“人单合一”取代了“海尔”,这意味着“人单合一”排除了地缘政治和管理意识形态的局限,进入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语境,将“市场”与“人”的关系作为唯一的管理尺度(郝亚洲,2018)。海尔倡导“沙拉式”的跨文化并购概念,认为在并购过程中不需要改变对方企业,只需要让他们接受“人单合一”这一具有粘合性的“沙拉酱”即可。张瑞敏强调,“人是目的”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把握住这一根本就具备了国际化的自信,通过输出这个根本的价值观,就能开启未来企业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

五、 结论与启示

1. 研究结论

(1)波粒二象性为发现揭示“人单合一”的内涵观点及其运行演化规律提供了机理解释。“人单合一”与波粒二象性之间的对应契合关系以及海尔的成功实践也进一步说明,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理论(思想)完全可能与管理学理论相结合,两者的交流对话在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引申出适合于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思维体系与方法论框架。

(2)类似于波函数对波和粒子的重新定义和反向塑造过程,“人的价值实现”也为重新理解“人单合一”以及“人”“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和维度坐标。“人的价值实现”不仅串联起“人单合一”不同阶段的内涵意义,揭示出其底层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演化机理,同时也可能演化成为一种具有整合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管理思维方式,为组织的发展变革提供方法路径。

(3)在强调“价值实现”对“人单合一”以及组织要素反向作用的同时,基于“人”“单”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价值实现”过程也同样重要。正如波函数的提出是建立在波和粒子经典内涵的基础之上,“价值”“意义”等抽象的概念思想也不能脱离现实的事物基础凭空产生。只有从“员工”“用户”“订单”“市场”等经典概念的现实观点和实践意义出发,切实把握、扎实行动,才能充分领会“价值实现”的确切内涵和方法,全面发挥“人单合一”的作用与价值。

(4)现阶段的“人单合一”并未达到其发展的终点,随着“人单合一”的继续深入,“价值实现”的整合创新意义将更加凸显,同时也会在海尔的更多组织层面和业务领域体现出来。具体而言,“人的价值实现”将会整合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关联互动将更加紧密,人的主体意识会得到更大发挥,以“价值实现”为核心的“飞轮效应”也将充分展现,同时会进一步引发更为深刻的组织创新和变革。

2. 研究启示

(1)“人的价值实现”不仅是组织发展的根本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借鉴“人单合一”的实践经验,可以将“人的价值实现”作为组织效率提升、工作方式改进的具体标准,进行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此同时,可以将员工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表现具体展开,基于两者之间的关联紧密程度,即通过辨别它们是处于“对立”“互补”还是“整合”关系的哪一个层次,来判断组织所处的不同发展和变革阶段。以此为基础,通过促进员工、用户、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和协作共赢,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2)管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充分尊重人性需求,追求人的价值最大化。围绕“人是目的”的核心理念,对内,将员工作为最重要的组织资源,通过价值引导、授权信任等手段实现员工赋能,明确其市场主导地位;对外,基于对用户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足,持续创造各方价值,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利用“价值实现”的颠覆性力量,倒逼组织的管理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创新与变革。

(3)“人”与“单”,员工与用户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为组织能力提升提供了能量和张力,而消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发现其背后统一整合要素的过程更为组织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本质上,员工、用户、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都会随着他们在价值实现定位中的变化而变化。从“价值实现”的整合视角出发对各主体角色进行重新界定,通过满足各方主体的价值需求,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深入互动和转换融合,有助于为组织共同体的统一协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价值实现”对“人单合一系统”的反向塑造作用及其“飞轮效应”以持续的用户交互为基础。这就要求组织的建设者彻底摆脱存量思维和既有利益的束缚,开放思维、自以为非,在识别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创造用户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员工、用户和利益相关者都视为组织建设的共同建设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各方主体之间多角色、大规模的非线性互动和紧密协作,持续拓展交互场域,使得个人发展和组织进步在“人”“单”交互的作用下呈现为一个不断生成、无限拓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任玉平.波粒二象性与劳动二重性[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27-30.

[2] L.德布洛意.物理学与微观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杨志.马克思二重分析方法——理解资本二重性的方法论基础[C].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2002.

[4] 何文天.量子时代的组织与领导力——专访“量子管理”奠基人丹娜·左哈尔[J].清华管理评论,2018(12):6-10.

[5] 桂起权.量子逻辑对应原理对辩证逻辑的应用[J].江汉论坛,1983(2):8-12.

[6] 张平安.论武术中“势”所存在“波粒二象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4):18-22.

[7] 李宏芳.量子理论对于物理实在的结构表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879- 883.

[8] 桂起权.大学物理中的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教法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1994,9(4):79-82.

[9] 吴国林.波函数的现象学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4.

[10] 洪宗国.波粒二象性的哲学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100-105.

[11] 陈晓平.互补逻辑与辩证逻辑——兼评关系实在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3(2):38-44.

[12] 波尔.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3] Bohr.Chemistry and the quantum theory of atomic constitution[J].Journal of Chemical Society,1932(26):349-384.

[14] 毛素華,郑贵海.德布罗意波的提出及波粒二象性解释[J].物理通报,1995(4):5-6.

[15] 刘克杰.如何正确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4):46-47,58.

[16] 张天才.走进单量子世界[J].科学,2013,65(1):3-9.

[17] 桂起权.析量子力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波尔互补性构架之真谛[J].哲学研究,1994(10):54-60.

[18] 郝亚洲.海尔转型笔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9] 李海舰,李文杰,李然.新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以海尔制管理模式为例[J].经济管理,2018(7):5-19.

[20] 刘成.创业35年海尔再出发[N].经济日报,2020-01-03(12).

The Evolution Path and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Haier's Management Mode of“Ren Dan He Yi”:Based on the Theory of “Wave-particle Duality”

Abstract:The evolution path of “Ren Dan He Yi”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ff” and “order”. This path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value” emerges from scratch, then form an independent force influence and shape the original “Ren Dan He Yi”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al elements reversely. “Wave-particle duality” and “Ren Dan He Yi” have close correspondence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wave-particle” and “staff-order” on the surface, as well as the levels of connotation, evolution path and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wave-particle duality” and “Ren Dan He Yi”, and by center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differentiation and opposition” to “interactive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n to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between “staff” and “order”,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ath and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Haier's “Ren Dan He Yi”. “Wave-particle duality” not only provides a mechanism explanation for the connotation change and evolution path of “Ren Dan He Yi”, but also help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reform of organizations from 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Key Words:ren dan he yi;wave-particle duality;evolution path;value realization;Haier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项目“基于量子思维的平台型组织建设:核心理念与实践策略——以海尔为案例”(项目编号:2020M67056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嵌入式对新疆少数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适应性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XMZ093)。

作者简介:马晓苗(1979-),女,甘肃省嘉峪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彭剑锋(1961-),男,江西省萍乡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收稿日期:2020-06-07 责任编辑:顾碧言)

猜你喜欢

价值实现海尔
新版《海尔兄弟》第一季有望暑假上线
你瞧人海尔
海尔自曝频上热门背后的运营秘密
传统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三条路径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
解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下“微课”应用价值的实现
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营销策略分析
海尔:阿姨我们可以约
海尔:阿姨我们可以约
海尔:自力更生的全球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