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路径:以江苏为例

2021-03-03郑江淮戴玮冉征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产业链

郑江淮 戴玮 冉征

[摘要]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企业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企业间联系更加牢固,整体生产效率持续提高。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也给江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厘清产业链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与机制,构建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从创新性、高端化、可持续性、协同性和自主可控性五个方面来考察2002—2017年江苏产业链发展情况,探究江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路径。文章提出应充分发挥国内创新大循环优势,打破现有技术封锁和技术依赖,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进一步发挥江苏产业链创新性和协同性优势,促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现代化;国内国际双循环

一、 引言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给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给全国及江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同年,江苏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也明确指出,未来工作中要聚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聚焦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2020年5月,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利用国内创新大循环,打破现有技术封锁和技术依赖,促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及“十四五”时期我国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就产业基础而言,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多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居于全国第二,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产业结构上看,2019年江苏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居于全国第四位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位于全国第一、第二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分别为44.55%和50.98%,产品门类齐全,三次产业发展较为均衡。但江苏仍面临着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环节受制于人、产业链两端在外等问题,产业链的安全性、高端性和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对释放江苏经济发展潜力,激活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 产业链与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

一定区域内的各企业参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转变。这一过程中,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等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企业为节点、以贸易合作关系为链接的生产网络(Chakraborty et al.,2018)。

產业链是生产网络的一部分。生产网络具有非均匀的特征,因此能够识别出以特定企业或特定行业为核心,其生产、研发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行业)围绕核心有序排列,以完成连续生产或研发为目标的组织结构,即产业链。各产业链的演变合力带来了整体生产网络的演变,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从生产网络出发分析产业链的演变机制将更为深入完整。生产或服务的企业、贸易的合作联系、限定的空间范围是构成生产网络的三大要素。生产网络中,企业从事技术研发、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拥有的技术和能够生产的产品决定了其与其他企业之间是否发生联系以及联系的强弱程度。企业成为了生产网络形成与演化的起点。

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即在产业链的演变过程中不断提升既有企业的技术能力和附加值率,将新的企业纳入生产网络中,构建更加稳定的企业间联系,以此来提高生产网络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实现生产网络整体的现代化演进。

企业层面上,产业链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内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可持续性的增强三个方面。产业链的扩张将其他企业以及它们所提供的产品与技术纳入原有的生产网络中,这些企业与生产网络中的原有企业形成贸易合作联系,在为生产网络提供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企业的技术组合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企业之间贸易合作联系的演变,归根结底是企业技术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带来的技术联系的变化。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附加值率的增加。前者依赖于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改进技术组合和中间投入品组合,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后者主要依赖企业不断向生产分工中高附加值环节攀升,通过高端化水平的提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适应产业链现代化演变的需求。

企业可持续性的增强,取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而这一能力会受到产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生产率提升空间受限,逐渐为新产品新技术所取代,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处于新兴期和成长期的产业,其中的企业处于生产扩张较为迅速的阶段,这些企业需求持续增长,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生产网络中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扩张,为产业链现代化的进程注入持续动力。

贸易合作联系层面中,产业链现代化体现于企业之间联系稳定性的提升,取决于产业链中企业的协同能力和产业链中联系的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中如果贸易合作联系两端企业间存在较大的技术水平差异,将会导致两端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产业链整体的生产效率。具体而言,上游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时,中间产品供给受损,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下游企业技术能力不足时,其吸收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利用上游企业中间产品,享受上游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生产效率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增强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协同性,构建更为稳固的贸易合作联系,保证每个企业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产业链更为稳定的同时,减少福利损失,推动产业链的现代化进程。

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主要是指当位于其他区域的上下游企业切断与本区域内企业的贸易合作联系时,本区域内企业能够及时恢复并形成新的贸易合作联系,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生产的能力。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生产网络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受政治干预,稳定性难以保证。当上下游企业的联系被切断时,本地企业的生产活动将难以为继,本地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也会被波及,严重打击本地产业链的发展演变。因此,保证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提高本地企业和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三、 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分别从产业链创新性、产业链高端化、产业链协同性、产业链可持续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这五个方面将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进行考察,其中每个一级指标下包括多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基础指标和网络权重指标共同组成。对于每个基础指标,本文依据每个二级指标在生产网络中的传导模式差异,用不同的网络指标赋予权重,最终形成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和加权平均,形成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利用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可以对江苏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1. 产业链创新性。产业链现代化要求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要能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能够掌握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刘志彪,2019;林淼等,2001)。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必须解决缺少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被“卡脖子”的问题。产业链创新的本质是产业链中新知识、新技术与现有知识、现有技术的嫁接,开发出能够给顾客带来利益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从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发现到创新产品的产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是各个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对产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每一步骤的作用都很清楚和正确理解后,才能通过技术创新系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本文用发明专利授权数来反映产业链创新性。相较于实用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发明专利质量更高,对于创新性的要求更高,且审核更为严格,因此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更能代表地区和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此外,为了缓解全国专利数量爆发式增长对于产业链创新性测度的干扰,本文将发明专利数占比纳入产业链创新性指标,用江苏产业链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与全国该产业链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之比进行表征。

单个产业的创新对于产业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通过中间产品输出刺激下游产业创新,而且要求上游产业为该产业的新产品提供配套的中间品,进而倒逼上游产业的创新互动。因此,本文使用加权中心度对产业链创新性的基础指标进行赋权。

2. 产业链高端化。产业链高端化是指地区在价值链层面占据中高端,其中的头部企业不仅具有一定的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力,而且可以获取较高的增加值率。产业链高端化有利于本地区企业占据产业链的“链主”位置,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自主地配置资源和要素,搭建市场网络,具有较强的市场控制和整合能力,国际竞争力强(金碚,2011)。

产业链高端化的指标包括增加值率、营业盈余占产业链总产值之比、固定资本折旧占产业链总产值之比、劳动报酬占产业链总产值之比。增加值率代表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总体能力,营业盈余占比代表价值链的盈利能力,固定资本折旧占比反映固定资本的使用规模,劳动报酬占比反映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在产业链生产活动中的投入规模和质量。高端产品源于对多种中间产品的集成,一般来说,一项产品使用的中间产品越多,高端化水平也就越高。下游产业高端化基本指标的提升,对于产业链整体的高端化水平有更强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加权接入中心度对产业链高端化的基础指标进行赋权。

3. 产业链协同性。产业协同是指打通上下游间各个环节,降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优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配置,使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能够广泛交流、相互协作,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多赢局面(吴金明等,2006;冯炳英,2004)。产业链协同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产业链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产业链协同在中间产品流程上表现为产业之间的中间产品交互,在产品或技术创新层面表现为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合作。本文对于产业链协同性的测度包括中间产品流程协同和创新协同两个层面。

流程協同的指标为中间投入产出合计,该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程度,本文通过中心度指标对基础指标进行加权来表征流程协同。创新协同性的指标为某产业链的专利数及专利占比,产业之间协同创新与产业所处生产网络的密度有关,一个产业所处的生产网络越稠密,那么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效应也会越强,因此本文用聚类系数对产业链创新协同的基础指标进行赋权。

4. 产业链可持续性。产业链可持续性是指一条产业链能够长期支撑江苏的经济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生命周期认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期,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四个阶段。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产值处于上升通道;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产值较高,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但相应的这些产业市场增长率和需求增长率不会太高;处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产业很难为地区经济提供增长动力。

产业链的形成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协同联系重构产业生命周期,缩短每个细分产业的初创期,延伸产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为处于衰退期的产业找到新的生产模式,进入新成长期。产业链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产业链总产值长期位于较高水平。

此外,中间品对外输出是一个地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他地区对于江苏中间产品的依赖,证明了江苏在该中间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发展潜力。对外输出包括出口和对国内其他省份的流出两个部分。因此,本文衡量产业链可持续性的指标包括产业链总产值、产业链出口占产业链总产值之比和产业链国内流出占比。可持续性指标的核心在于一个产业对于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重要性,当一项产品被更多地区、更多产业使用时(作为中间品或最终品),该产品的通用性、可持续性也就越强。因此,本文使用加权接出中心度对产业链可持续性的基础指标进行赋权。

5. 产业链自主可控性。产业链自主可控是指本地的生产活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依赖程度较低。在逆全球化趋势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美日欧各国政府不断提出重组产业链,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全球供应链的重组甚至“去中国化”的可能性。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全球化的某些理念,如全球产业链的建构,可能要由过去追求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改变为追求社会成本最低的原则,即在考虑经济效率的同时,把追求产业安全可控性作为生产环节、片段和工序区域配置的重要标准。这样一来,全球产业链就有可能朝着内向化趋势发展,一部分重要的关键产业可能回撤国内,或朝本国边界靠近,或进行多元化配置,原本由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可能集中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省份。

对于江苏来说,更少地使用其他国家和省份的中间产品,一方面说明江苏摆脱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控制,能够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更多地使用国内中间产品可以避免受到逆全球化的影响,更多地使用省内中间产品可以减小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本文产业链自主可控性用产业链进口和国内流入占比表征。

产业链自主可控性指标的内涵在于地区对产业链整体的控制能力。当产业链内各产业之间的传导路径较短时,地区对于单个产业的措施可以很快辐射到其他产业,这种情况下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本文使用中介中心度对产业链自主可控性的基础指标进行赋权。

四、 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从现实来看,大部分产业链由制造业产业主导,但是仍有一部分产业链主要由服务业产业构成。考虑到制造业产业与服务业产业之间的差异,本文重点研究制造业相关产业链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江苏投入产出表以及江苏专利数据,对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江苏制造业相关产业链的现代化指数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其中2007—2012年上升速度最快,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较快,2012年以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速度逐渐放缓。

1. 产业链创新性。如图2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性指标保持加速提升的趋势,上升速度越来越快,产业链的创新性提升明显。创新性二级指标的结果如图3所示,网络加权专利数和网络加权专利占比均保持上升趋势。专利数量和专利占比的基本结果显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专利数量和占比持续上升,但相比于专利数量的加速上升,专利占比的提升速度在2012年以后逐渐放缓,且放缓速度大于网络加权专利占比的速度,表明2012年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链创新性的上升主要依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

2. 产业链高端化。如图4所示,2002—2017年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化指标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其中2002—2007年上升幅度较小,2007—2012年开始加速上升,但是在随后的5年上升速度逐渐减缓。高端化二级指标如图5所示,江苏的网络加权指标均保持上升趋势,增加值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2—2012年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以后得到遏制并逐渐上升;与增加值率相反,2002—2012年江苏营业盈余占比逐渐上升,但2012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如图6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固定资产折旧占比在经历2007年的大幅下降后迅速上升,保持在较高水平;劳动报酬占比在2007年达到最低点后,并没有像固定资产折旧一样快速恢复,而是始终处于低位且变化较小,表明江苏制造业产业链对于固定资本的依赖较强。综合以上几个指标来看,虽然各项基本指标均存在波动,但是接入中心度的整体提升说明江苏制造业产业链使用的中间产品在不断增加,产品复杂度在不断提升,进而带来制造业产业链盈利能力提升,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3. 产业链协同性。如图7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协同性指标也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协同性逐渐优化。流程协同指标的结果如图8所示,中间品投入产出与网络加权中间品投入产出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江苏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在2007—2012年有较大提升,但是这一提升趋势在2012—2017年放缓。创新协同各项指标的结果如图9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创新协同能力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2012—2017年创新协同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可以看出,江苏制造業产业链的创新协同有一定优势。

4. 产业链可持续性。如图10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可持续性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可持续性在2007—2012年上升明显,2012以后上升速度放缓。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网络加权总产值在2012—2017年上升并不明显。结合加权总产值的结果,2007—2012年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总产值高速增长,并超越广东;2012—2017年,江苏的产值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产值优势依然存在。如图11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网络加权出口占比在2007—2012年开始急剧上升,但是在2012—2017年下滑明显。网络加权国内流出占比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国内流出占比在小幅上升后开始下降,总体而言波动性较小,基本维持在0.1到0.2之间,在2002—2017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5. 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如图12所示,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近年来出现了下降趋势,说明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这对地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便于进一步分析,图13分别绘制了进口占比和国内流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发现虽然江苏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进口占比和国内流入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使用国外中间品和国内其他省份中间品的份额在下降。自主可控性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产业中越发紧密的网络联系。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产业链创新性、高端化、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推动的。其中产业链创新性和协同性的提高发挥了较高的驱动作用,自主可控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打破发达国家技术依赖和技术垄断,采用更多的国内中间品是江苏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性的可行途径。此外,江苏制造业产业链表现出与国际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和技术共同驱动、中端产业链三大特征。产业链高端化发展应当重点着力于增加值率的提升和更加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本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

五、 推进江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与建议

本文考察了2002—2017年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的变动情况,发现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在创新性和协同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自主可控性方面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提出推进江苏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总路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应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产业挤压等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发挥江苏产业基础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按照长短结合、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高效安全的方针,积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产业链高端化、可控化、集群化、协同化、数字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构建若干条以江苏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卓越产业链,切实维护产业链安全,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 正确处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关系。把握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在打牢产业基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把握好产业链和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关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形成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创新合力;把握好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的关系,利用中间产品制造能力将产业链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打造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终端产品;把握好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关系,在适当区域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分工网络体系;把握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关系,构建大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作用、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活力的良好产业生态;把握好民企和国企的关系,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优势,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协作关系;把握好自主可控和国际合作的关系,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把握好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基础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2. 针对不同产业链类型进行分类引导。依据江苏重点产业链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行业创新方式分类,本文将其划分为科学技术创新密集型产业、专业化设备密集型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与供应商创新主导型产业等四种产业链类型,按照不同的发展路径进行分类引导。

首先,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密集型产业整体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密集型产业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主要包括物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等。这类产业集群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由于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产业链还不完善,在生态体系和自主可控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因此,科学技术创新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现代化重点在于培育优势骨干企业,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完善协同创新链,加速产业生态支撑。推进物联网进一步普及,促进新材料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加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自主创新,鼓励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规模应用。

其次,加强专业化设备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化转型。专业化设备密集型产业包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特点是成长缓慢,发展比较稳定。专业化设备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链现代化重点在于科技化转型,需要做粗产业链条,对接国际高端要素,提升产品科技水平和附加值,促进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技术升级,引导新型显示、工程机械产业智能化发展,助力新能源装备品牌优化,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拉长新型电力装备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创造新的增长点。

再次,推进规模密集型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规模密集型产业是产业链现代化的主体,一般体量巨大,在全国占据重要份额,拥有龙头企业和一批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智能制造深入开展,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链现代化重点在于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完善生态体系和开放合作发展。具体来说,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国际化竞争,积极培育和扶持本土品牌,加大企业研发创新力度,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推动供应商创新主导型产业价值链攀升。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建设境外生产研发基地、培育自主品牌,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工业技术中心,加大对自主品牌的跟踪培育,提升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扩大自主品牌的影响力,着力强化品牌、价值链及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率,促进产业价值链攀升。不断完善产业政策环境,积极推进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提高产业链配套支撑力,形成上下游协作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坚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做精做优,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3. 聚焦产业链发展薄弱环节克难攻坚。针对江苏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本文提出需要从组织领导、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要素支持等方面采取针对性举措。

组织领导方面,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加强产业链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编制产业链现状图和全景图,明确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关键环节。强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的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地区、企业协同,尝试实践产业链链长制或领导挂钩联系制度。

技术创新方面,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遴选部分产业链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产业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信息化服务支撑,提高产业链数字化水平。

产业生态方面,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打造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形成全产业链创新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链合作。推进产业链区域集群化发展,维护本土产业链安全,谋取新形势下产业链重塑的新优势。

要素支持方面,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做到多链无缝结合,释放创新发展最大合力。整合财政资金,加强部门协同,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业链能级。加快推进产业链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产业决策治理水平,增强产业发展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kraborty A, Yuichi K, Hiroshi I, et al. Hierarchical communities in the walnut stru- cture of the Japanese production network[J]. Plos One,2018(8):13.

[2] 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12):5-13.

[3] 林淼,苏竣,张雅娴等.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理论分析与政策含义[J].科学学研究,2001(4):28-31.

[4] 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1(7):5-14.

[5]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6] 冯炳英.企业要重视产业链整合[J].经济论坛,2004(8):40-41.

[7] Pavitt 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6):343-373.

[8] Bogliacino F. and Pianta M. The Pavitt Taxonomy, revisited: 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ervices[J].Economia Politica,2016,33(2):153-180.

[9] 汪先永,刘冬,贺灿飞等.北京产业链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6-21.

The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is a continuous dynamic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the enterprise's own ability i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more firm, and the overal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continuously improved.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s a downtown pressure on the economy of Jiangsu. It has a good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scalation of Sino US trade friction, the spread of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and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domestic economic pressure have also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Jiangsu's industrial chai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 the index system of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industrial chain from 2002 to 2017 from five aspects of innovation, high-end, sustainability, synergy and independent controllability,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dustrial chain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cycle, break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blockade and technology dependence, improve the independence and controllability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further give play to the innovative and collaborative advantages of Jiangsu industrial chai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form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domestic large cycle as the main bod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promoting each other.

Key Words:industrial chain;industrial chain;modernization;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作者簡介:郑江淮(1968-),男,江苏省盱眙县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创新、结构变迁和发展;戴玮(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创新、结构变迁和发展;冉征(1994-),男,江苏省盱眙县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创新、结构变迁和发展。

(收稿日期:2020-11-01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十四五产业链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中国区域发展七十年暨“十四五”区域发展展望
浅谈“十四五”背景下湖南高职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