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2021-03-03雷文广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丝织品龙纹宫廷

雷文广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明代丝织品龙纹织绣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具有文化学及断代史研究价值。尽管诸多学者对传统龙纹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相识,但总的来看,单独对明代宫廷丝织物中的龙纹进行研究的不多且比较片面,有待学者进行更深入及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从历史文化角度对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与考察,为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1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概述

龙纹是明代宫廷服饰中重要的纹样之一,广泛应用于宫廷礼仪服饰及便服中,其使用对象、数量、形制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龙纹在宫廷服饰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龙纹数量上。龙纹数量在明代帝王丝织品纹样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且在一件服饰中反复出现,例如在定陵墓中出土了177件整匹匹料及各式衣服300件保存较为完好的精美服饰等纺织品,涉及有龙纹图案的袍料及服装近110件[1],其中出土的十二章衮服,龙纹数量共12个,远超其它纹样的数量。明武宗画像中衮服中龙纹也是12个,与定陵出土衮服一致;(2)龙纹位置分布上。明代龙纹在服饰中面积大且分布在服饰醒目的位置,常在服装及袍料的前胸、后背、及肩部饰有较大型的团龙纹,在袖口、衣领及襟饰有相对较小的龙纹;(3)龙纹的使用对象上。明代龙纹通常用于帝王、皇后的服饰中,且等级越高的服饰龙纹数量越多。因此,明代龙纹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不论从数量及位置上在明代帝王服饰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

2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的艺术特征

2.1 构图严谨有序

明代丝织品龙纹构图形式有居中式、对称式、边缘式三类,其中对称式是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的主要布局方式,在纹样布局上呈现出对称、均衡的艺术美感。

2.1.1 居中式

在明代丝织品服饰中,居中式布局的龙纹常与云纹、山水纹组合成方形、圆形的团窼样式,装饰在服装的中轴线上,如帝王服饰的胸前、背部、肩部、腹部等位置。如图(1)中画像,在服饰的前胸的中心位置画有龙纹圆形适合图案,龙纹造型为侧面行走状,整体弯曲成C字型,在龙纹周边装饰四合如意纹、云气纹、火纹构成圆形团窼图案。

图1 明成祖画像

2.1.2 对称式

(1)左右均衡式对称。服装由于人体的对称性,决定了许多服装款式的对称[2]。明代帝王服饰纹样多以对称均衡式进行布局,对称均衡纹样在前胸、后背中间作中轴线,进行左右水平镜像绝对对称,具有平衡及稳定的视觉效果,显得庄重、威严。如表1万历朝无袖方领字纹刺绣比甲。(2)喜相逢式。喜相逢式是指在柿蒂形装饰区内装饰两条过肩龙,龙头一个位于前胸,龙头从前胸部盘绕过肩部到后背,另一个龙头位于后背,龙头从后背部盘绕过肩部到前胸[3]。两龙纹呈现对称式布局,龙头均正面形,龙头面积大而且呈威怒状,龙的头部分别在前胸和后背各一。(3)十字型对称。十字型构图即纹样以服装领口为中心,进行左右、前后对称排列,在视觉上呈“十”字。如图2定陵出土衮服,以领口为中心点,在左右两肩各饰团龙一个,在前胸、后背沿服装中轴线各纵列三团龙,在服装左右两侧各排列两团龙,形成以领口为中心的“十”字型对称,其服饰中纹样在数量、距离都绝对对称。

图2 明定陵衮服

图3 明仁孝文皇后画像

2.1.3 边缘式

边缘式布局由于面积狭小,长度较长,行龙似行走状,整体造型细长,因此,龙纹多以行龙造型。如图3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仁孝文皇后画像,画中霞帔以红色为地,左右两边装饰金色龙纹及云纹,龙纹呈奔走状态,体型细小身长。边缘式行龙纹样常运用刺绣、织造的手法运用在宫廷服饰的衣领、门襟、霞帔及袖口边缘。

2.2 色彩明艳富丽

明代龙纹是帝王服饰专用纹样,又兼礼仪等级功能,所以颜色华丽庄重,主要以金线织造,黄色、红色是龙纹的主要底色,龙纹的颜色以金黄色为主,点缀红色、黑色、蓝色。据定陵出土实物分析龙纹的底色与纹样色彩具体龙纹三种组合搭配方式:(1)明黄色底色搭配金黄色龙纹。黄色即明黄色,是明代皇室专用色,非皇帝赐服不得使用,明黄色与金黄色色相明艳,金光闪闪,显得富丽高贵;(2)红色底色搭配金黄色龙纹。红色即赤色,意涵明代主火德。在定陵出土的大量的节日应景纹样,在祝寿服、喜字纹服等纹样中,其色彩均以红色为底,而龙纹均用黄色或黑色。红色与金黄色、黑色搭配视觉醒目、喜庆,通常红色用于明代宫廷节庆服饰中,以衬托节日喜庆气氛;(3)红色底色搭配黑色。黑色即漆黑,黑色的龙纹常用金线进行间隔,黑色与金黄色都是无彩色系,在红色的衬托下黑色、金黄色显得更加富贵堂皇、稳重大气,体现明代皇家风范。

明代丝织品龙纹的点缀色主要是红色、蓝色、绿色,多用于龙纹的须发、龙腹下方线条部位,常使用普蓝、湖蓝、白色、红色、粉红色进行反复循环,丰富龙纹的色彩搭配。

表1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的用色分析

2.3 造型威严有力

明代宫廷龙纹不仅重视对头部造型的刻画,且整个躯体呈婉转扭曲状,形象生动具体,充满力量及律动感[4]。龙纹主要以金线或孔雀羽线织绣,衣饰用金随着纺织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北宋时衣饰用金已达到18种,到明代则发展到33种[5]。在具体细节刻画上:龙纹头部偏大、头型较方正、脸颊凸出、头长鹿角;龙眼呈瞪视,龙眉多相连,多为5个尖角构成,尖角朝上,边缘角尖短小,中间尖锐细长;龙嘴张嘴吐舌、露齿、下颚较长,上颚的肌肉发达,且凸起,造形像猪嘴;龙鼻多作如意形且向上翘,如图4所示;龙腹部比较粗壮,婉转弧度大,动感有力。龙身有翻转、环绕、肢体相交等不同的姿态,从龙腹到龙尾逐渐变细,龙尾上扬,尾尖有长鳍[6];龙尾有的自然弯曲,有的由内向外弯曲,有的呈锯齿状与龙鳍部位相连接,塑造出动态的美感;龙爪的腿部造型粗壮敦厚,龙爪锋利有力,龙爪形态呈抓举、行走,升腾状,配合躯体的扭动,形象敦厚威严,苍劲有力。

图4 明代正面龙纹线稿

3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的文化内涵

3.1 龙纹体现天人合一的服饰观

传统服饰形制其目的既不是为了美观,也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服饰制度中,帝王服饰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最深刻,不仅体现帝王独尊的特殊意义,更有顺应天道,以德配天的文化内涵[7]。

3.1.1 以数顺应天道

一年中有十二个月,一日又有十二个时辰,所以十二这个数就成了天之大数,为了顺应天时,帝王服饰要尽可能与十二相应才能“象天”。冕服是帝王专用服饰,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敬天”思想的出现,其特点就是“象天”,通过冕服的形制、色彩、纹样与天地、乾坤相顺应,形成“小宇宙式”的独特服饰[7]。如明代定陵出土了两顶冕冠,在万历帝棺内出土的冕冠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冕板前后各垂十二旒,每旒十二玉,长约十二寸(38.7厘米),以应天数;定陵出土十二章纹样衮服,在衮服上秀十二团龙纹也取十二之天数。由此可见,根据“象天”的道理,龙纹的数量与服饰形制相配合,更能反映“王者配天”的思想观念。明代帝王服饰中龙纹的数量与天数相对应,同时龙纹的排列采用十字型布局,既符合“中庸”、“中正”传统礼制,同时又寓意江山“四平八稳”。

3.1.2 以色彩对应五方五行

按阴阳学家邹衍的“五德始终说”或东汉董仲舒的“三统说”(黑色、白色和赤色),帝王服色应按五色或三色的次序逐一更替,如此才是与天命相应或说是与“天道”相合的。五色是指红(赤)、白、黑、青、黄五种正色,可表四季及事物属性等。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主火德,服色所尚为赤色,还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8]。五行中“土居中央”的观念较早见于《吕氏春秋》,此书将五行、五方、四时、五色综合为一个时空一体德体系。其中,土居中央,主管四时、四方。《旬子.大略》:“欲近四旁,莫如中央,王者必居”,董仲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盛于黄”,从此,以中央为重、以土为贵、以黄为盛的观念在帝王服饰中逐渐表面化为一种现象。

从表1可以发现,黄色、红色是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的主要底色,龙纹的颜色主要是明黄色、金黄色,点缀红色、黑色、蓝色。红色是因明代主火德,服色尚赤色,黄色是天子专用色,表尊贵,由此可见,明代丝织品龙纹是根据五行五方进行色彩搭配,以此与“天道”相合。

3.1.3 以龙纹为祥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龙能直上云霄,又能深入水里,即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踏浪,倒海翻江[9]。龙纹受到明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在图案构思上寓吉于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在局部造型上,明代龙纹的鼻子和脸颊呈如意状,且无论龙头正、侧、俯、仰视,鼻端的如意仍保持完整形态,以增添吉祥意韵;(2)在组合造型上,出现了“团窼式”、“喜相逢”、“柿蒂形”等具有吉祥意涵的构图及组合形式。柿蒂形的图纹为莲花纹及其变体的样式,莲花纹在阴阳五行观念构成的宇宙图式表示为天穹之中的华盖,华盖星是太一常居的中宫,朝下覆盖庇荫地面的中宫,既帝王居处[10],因此,“柿蒂形”龙纹构图是仿效天穹华盖星,是“象天法地”观念的体现,希望借助天神之力庇荫帝王;(3)在纹样搭配上,为了营造吉祥氛围,明代龙纹龙爪常抓举“卐”字、灵芝、祥云、山石纹样,以衬托节日氛围,表达美好意愿。例如在定陵出土件方领女夹衣,龙纹为正面坐龙,象征江山稳定,龙两前足上托,托住莲花、万字,寓意“万寿吉祥”[11]。表 2分析了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吉祥寓意。

3.2 龙纹是皇权威严的载体

3.2.1 以龙纹体现等级秩序

以服饰分尊卑,就是用服饰标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或贵贱,并建立与宗法专制社会相应的服饰制度[7]。《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12]。”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事物的阴、阳和人的阴、阳相同,如天尊地卑、上衣尊而下裳卑,从而决定人的尊卑关系。明代龙袍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他人不得僭用,以至于出现明初将领廖永忠“僭用龙凤为不法事,赐死”之事。蟒袍在明代既为官员礼服又是赐服,关于蟒袍的款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二说:“蟒衣如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12]。”龙袍和蟒袍在款式上相同,只是在龙纹和蟒纹造型上有所不同,五爪为龙纹,一般为皇帝、皇后使用;四爪为蟒纹,一般为官员所用。虽然龙纹与蟒纹造型差异不大,但在使用对象上有着严格的限制,反映出帝王与臣子的尊卑关系,五爪龙为尊,四爪龙为卑。因此,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龙纹作为帝王专用图案,是区分等级尊卑的重要载体之一。

表2 明代宫廷丝织品中龙纹的吉祥寓意分析

3.2.2 以龙纹体现皇权威严

明代通过龙纹体现统治者权利与地位,突出皇权的威严与威慑力。明代龙纹神态威严,四肢粗壮有力,体现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性。明代正面的坐龙纹造型呈坐立状,突出头部造型,正面瞪视,须发飞扬,张口作怒吼状,南京云锦老艺人画龙的口诀说:“龙开口、齿发须眉精神有,火焰珠光衬威严”[13]。如定陵喜相逢构图形式的龙纹,龙纹正面开口,齿发须上扬,龙身及龙腿侧有火焰,龙目明亮神气直目,威猛异常;龙头从前胸部盘绕过肩部到后背,形象生动,从正面看龙纹如凌空而降、气势威严,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威慑力(如图2);龙眉、鳃棘、肘毛、龙爪均作尖锐的钉状,龙掌呈轮状,强劲有力。由此可见,明代龙纹突出龙的威猛之状,体现皇权威严。

4 结论

通过对出土丝织物中龙纹的构图、造型、色彩、工艺等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与分析,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不论从数量及位置上在丝织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明代宫廷龙纹的布局严谨有序,对称式是明代宫廷丝织品龙纹的主要布局方式,在纹样布局呈上现出对称、均衡的艺术美感;明代龙纹造型呈发怒状,身体蜿转扭曲,五爪锋利有力,整体威严有力;明代龙纹色彩多用金黄色、明黄色,点缀红色、青色、白色、黑色等,色彩明艳富丽。明代龙纹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最深刻,不仅体现帝王独尊的特殊意义,更有顺应天道,以德配天的文化内涵。明代龙纹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明代宫廷丝绸纹样的风格特征,值得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丝织品龙纹宫廷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浪漫宫廷
宫廷古法白米饭
热闹的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