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及优化研究
2021-03-03王杉杉张怀英
□文/王杉杉 张怀英 陈 乐
(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湘西)
[提要]教育扶贫作为中国特色扶贫的重要有机组成,肩负着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对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是决胜脱贫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的发展,总结提炼出武陵山片区湘西州的发展特征以及该地区的教育现状,发现湘西州在教育扶贫中政策着力偏向,但仍然存有教育人才乏力、基础设施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以湘西州作为湖南深度贫困地区的代表,提出要优化教育扶贫在扶贫脱贫工程中的路径,即要继续加强政策偏向、优化教育布局、强化责任意识,着力塑造教师团队建设,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到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口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降低到0.6%,为世界减贫做出巨大贡献。伴随着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的贫困现状聚焦在农村,在农业自然资源承载有限的情境下,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首要途径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通过教育投资从根源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相比较一般扶贫,教育扶贫是一种社会、经济和政治逻辑的复合形式,在乡村遭遇师资主体的流动、村社传统文化的羁绊、家庭生计转型的需求等多重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下,教育扶贫通过规则、主体、资源三个维度嵌入基层治理。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教育贫困的研究:一是研究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教育能够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接受教育者通过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在受到教育投资水平和教育需求水平双层约束的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有效教育成为一种必要。贫困地区长期的贫困状态,不单单是经济贫困的问题,真正的贫困是教育的贫困,是思想意识、知识与能力的贫困,基础教育影响着农户贫困的核心人力资本要素。二是研究教育扶贫的主体。贵州省政府做出成功代表,出台了一整套积极有效的“雨露计划*助学工程”方案,对于消除剩余贫困对象和家庭的长期贫困,矫正劳动力市场结构偏差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教学经验与技术优势的供应来源,有责任和义务对教育进行扶贫,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在教育扶贫中的责任大小有所区别,高校中对教师队伍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育是高校人才输出、教育扶贫取得实效的最直接的方式。社会组织在参与连片特困区教育扶贫中存有忽视贫困者真实需求的问题。本地化企业通过优化合作平台、树立企业典范、创新教育扶贫方式等途径推进企业参与教育扶贫。三是研究教育扶贫的路径优化。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扶贫政策由基础教育偏向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扶贫范围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延伸,教育扶贫对象由区域性整体扶持转向区域扶持与对特殊人群的重点资助相结合,参与主体从单一政府向社会力量转变。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把自身的人才、智力、科研等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精准对接,全面提升地方的教育、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李俊杰以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实践为基础,总结高校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固化的几种模式,创新性地扩展五力模型的内涵,对实践中发现的难点问题提出路径优化的建议。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贫困个人可以获得经济性资本收益、符号性资本收益以及缄默性资本收益,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直接性扶贫、发展性扶贫和补偿性扶贫。
二、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现状
2020年湖南省所有的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36个贫困村出列、8.9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65%,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经三方评估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自2020年起湖南脱贫攻坚由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当前湖南省即便脱贫,其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仍然存有以下现状:
(一)经济发展滞后。自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以来,湖南省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由2013年的1,7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839.43亿元,发展增速高达62.24%,年均增速达10.37%;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GDP逐年稳定增长但增长水平远不如非贫困地区,以湘西州六年的发展为例,其GDP增长除2014年是以12%和2018年的16.6%高速发展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0%;2013~2016年湘西州与湖南省平均GDP差距由1,331.22亿元稳步递增到1,700.86亿元,每年的差距增长幅度在10%浮动,表明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异常薄弱、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同时也意味着武陵山片区增长潜力十足。(图1,数据来源:湘西州、湖南省统计年鉴)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如表1所示,除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凤凰县达到全国农村贫困的标准外,湘西州其他6县均低于全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均收入。同湖南省农村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相比,湘西州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程度更大,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显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表1)
(三)城镇化发展迟缓。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作为我国当前时期加快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现实意义。湘西州作为湖南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老少边穷”地区,城镇化进展滞后且城镇区域差异大,由图2所示,2019年湘西州七县城镇化水平均低于湖南省平均,与全国人口城镇化的44.38%相比,除永顺、保靖、泸溪三县外湘西州其他四县相对全国城镇化水平均均较低。总体来看湘西州城镇化建设与非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率偏低、城镇化水平滞后。(图2,数据来源:县域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易贫返贫风险高。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角度来评价,湘西州仍然面临着致其成为深度贫困的根深蒂固的因素,在自然环境上湘西州属于海拔较高山区,自然条件差、肥力少,人均耕地少、有效灌溉不足;在历史人文方面属于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聚集地,相对封闭落后,当地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上明显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供水、供电、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政府财力匮乏,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贫困发生率上湘西州贫困人口总数较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多,贫困学生多,残疾、低保、孤儿等特殊群体占比较高,湘西州存有较高概率脱贫不稳定户返贫、边缘易致贫户致贫的风险。
三、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现状
(一)教育扶贫的政策偏向。教育扶贫作为我国精准扶贫脱贫的核心要件,有利于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职能转变。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根据国家总意见,针对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专门的教育扶贫政策,2018年出台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总体指导文件,湖南省紧跟其后,基于该方案结合本地教育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了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2018-2020),开创性的形成了以武陵源山片区为主体区域、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倾斜于深度贫困县,以弥补教育短板为突破口、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专门打造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政策支持。
图1 湘西州及其与湖南省平均GDP之差统计图
图2 2019年湘西州7个县及湖南省的城镇化率统计图
(二)教育扶贫的人才缺乏。湖南省在2013年为深度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核编,湘西州建立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改革和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补充机制,通过公费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和教师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政府为湘西州基础教育培养、补充并留住了大批优秀教师,现如今深度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仍然存在固有的问题,一是出现有“超编和短缺”的矛盾现象,教师数量分布不均:县城义务教师缺编多,高中教师严重缺少编制,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学科专业结构失衡,音、体、美、劳学科严重不足,以体育为例,教师紧缺量是现有教师的3.6倍;三是教师学历偏低,湖南省农村平均义务教育学校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值51.25%、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46.61%、高中阶段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1.41%,湘西州的更低。
(三)教育扶贫的基础设施保障力度不足。湘西州作为武陵山片区的代表,该地教育设施和教育发展与湖南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悬殊,据湘西州7个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除了湘西州现有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各10个外,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仅各有1个。由于县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教学设备跟进不足,加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计算机等设备求进一步提高,深度贫困县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与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湘西州城镇、农村中小学均低于湖南省其他地方,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相适应,制约着湘西州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使得湘西州高中阶段教育提升乏力,高考人才输送上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相比竞争力不足。
四、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
(一)加强政策偏向,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湘西州作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优先安排基础教育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从战略上对基础性义务教育优点定位,在政策上加强倾斜,在资金上保障,加大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与新高考改革结合,政府要集中力量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带来的教育质量和结构的失衡。社会群众亦可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发展进程,统一思想、强化教育意识,举州上下齐心协力把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这一基础公益事业做大做强。
表1 2019年湘西自治州7县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与湖南省对比情况表
(二)优化教育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湘西州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偏差严重,人才吸引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首要途径是加大湘西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实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项目,建成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示范性的学校,要集中人财物,努力培养农村骨干和农村学校优质教师,要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湘西州民办教育,一视同仁,让民办教育同公办教育一起共同推动湘西州教育质量发展。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支持职业院校同企业加强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先进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
(三)强化责任意识,有力建设教师团队。建立并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制,要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政策弹性空间,自顶层设计上确保基础教育事业顺利推进。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亦然存有核心竞争力———领导层的校长和管理层的教师,故湘西州可以实施校长培养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在该州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长和老师,提高校长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有能力的校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要科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化,加强优秀教师培训,给予一线骨干教师更多提升平台,开放学校的自主权,根据城镇发展现状,争取在教师岗位及晋升平台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