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土成金
——浅谈云南陶瓷与其传承保护

2021-03-03何柱成傅树铭

天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紫陶制陶建水

文 何柱成 傅树铭

一、种类繁多的云南陶瓷

“云南陶瓷”并不是单一的陶瓷类型。“云南陶瓷”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以傣族、怒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陶术为代表的慢轮堆烧土陶;以玉溪窑为代表的青花瓷器;以华宁县华宁陶为代表的高温色釉陶;还有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光工艺为特色的建水陶。

慢轮堆烧土陶,有着4000 多年的制陶历史,这种制陶技术十分古老、原始。《百夷传》有记载道:“傣族先民所用多陶器,民间器皿、甑、盆三类,惟陶之器是用。”这段话说明了傣族是最先发明和制作慢轮堆烧土陶的民族,后来他们将制陶技艺传至怒族、藏族、白族、佤族等其他6 个民族。人们在制陶之时,会将河沙掺入炊具,防止陶具烧裂,故其烧制出的土陶呈米黄色。2006 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花瓷器,虽比不过江西景德镇陶瓷的精美华丽,但也有独特之处。云南青花瓷器大多产自玉溪窑,我国云南大理、曲靖等地也曾烧制过青花瓷器。云南玉溪窑青花整体风格浑厚质朴,瓷胎呈灰色,造型饱满,是云南陶瓷杰出的典范,中国青花的代表之一。就传统工艺烧制手法来说,玉溪窑青花绝不亚于景德镇青花。2013年,“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温色釉陶,工艺独特,造型朴实敦厚,云南华宁陶是其中的代表陶窑。高温色釉陶的釉料中含有金属元素,固其呈色优美,分为高温颜色釉、中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三种,釉色是其最大的特点。2013年,“华宁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水陶,陶泥取自云南建水五彩山,其山泥含铁量高,致使建水陶器成器硬度极高,叩击有金石之声,表面富有金属质感。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美誉。2008 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云南陶瓷现状

云南陶瓷的四种类型,都被陆续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陶瓷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如今却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机。

(一)建水紫陶产品滞销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伴随着茶文化消费的兴起与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在陶器的生产与制作上得到了很大的复兴与提升,逐步走向全国市场。十余年前,借助普洱茶的热销,建水紫陶又一次实现了传统制作工艺的复兴。但是,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让建水紫陶不再变得抢手,反而产品大量堆积,建水紫陶有被沦为地摊货的潜在危机。

从陶器的装饰工艺方面来看,建水紫陶以“残贴”装饰、无釉磨光等传统制作技艺为卖点。但这些传统技艺绝非长期优势,导致低端产品、低艺术价值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中高端艺术产品不足。

(二)傣陶文化内涵的丢失

傣陶经营从业人员少,年龄一般为中老年,并且教育水平偏低。以傣泐陶茗阁为例,有7 位从业者,创始人为州级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余6 人为市场招工进入,教育水平均为中学学历。傣陶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地区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点,从业者中缺乏既懂技术、艺术,又懂当地人文历史、民风宗教的人。所以,导致其公司盈利并不可观。

民间也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有一家名叫西礼傣陶的公司,在景洪城边的傣族村寨里,成立了工厂。希望吸引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和民风习俗的村民参与,然而公司成立 3 年以来,仅有 4 位村民参与,且年龄偏高,教育水平低。

生产户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与其他同类产品的认知,经常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市场人才稀缺。有的生产户足不出户,静待商家上门,逐渐形成了一种故步自封、封闭的经营方式。再加上新老艺人的交替,技艺传承不完整……傣陶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所以,如何让傣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三、云南陶瓷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水紫陶和傣陶的事例中,我们能看出一些云南陶瓷产业的问题,大致总结如下。

1. 云南陶瓷产品同质化严重。陶瓷价格上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者在面临同品质产品时,往往会选择较为便宜的,这也是导致云南陶瓷滞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制陶人文化内涵的缺失。云南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在云南陶瓷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但是在今天,制陶人自身文化内涵的不足,导致了云南陶瓷风格雷同,从而品质下降。

3.购买渠道的分散与障碍。云南每个地方的陶瓷产品都有着自己的风格,但由于地形的限制,消费者无法在同一个地方看到品类丰富的产品。比如玉溪陶瓷的店铺只销售玉溪陶瓷的产品,建水紫陶的商铺也只会售卖紫陶的产品。

4.茶与陶的关联性弱。近年来,云南普洱茶行业迅猛发展,但是陶瓷行业却没有跟上茶行的步伐。在云南的陶瓷行业中,几乎没有企业与茶行业进行合作,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四、云南陶瓷的传承与保护

对于现在云南陶瓷的传承与保护,也许“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以政府、民间、高校三方牵头共同来进行保护”。政府已经将云南陶瓷的四个主要类型列为非遗保护名录,并推出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民间校外制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能想到更多的是高校方面的措施,大概有以下四点。

1.建立云南陶瓷传习基地。建立传习基地之后,学生可以在基地进行实践,生产与教学二者合一,传承、传播陶瓷文化。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

2.组织学生设计云南陶瓷纹饰。在民间生产云南陶瓷的同时,大学里的学生也可以进行陶瓷纹饰的设计与创作。把学生作品转换为实体经济产品,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3. 开创云南陶瓷校企合作产品研发部。把陶瓷和茶叶联系起来,两种产品互帮互助,实现双赢。

4.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整合购买渠道,让四种类型的云南陶瓷一次出现,改变跨区域购买的现状。

云南陶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变的任务,已经变得十分紧迫。如何设计好新型产品,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时代元素,成为一代云南人首要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魅力。高校长期以来对于“非遗”的研究,多以“观看式”“论文式”呈现。这就让学生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让科研成果接地气、近民情,把解决云南陶瓷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落到实处。

在民间和高校努力的同时,更应该遵循国家的政策,对具备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让“非遗”在经过市场的孵化之后,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非遗”来说,也许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将“输血”变为“造血”。

《双凤瓶》 马成林/作

猜你喜欢

紫陶制陶建水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刍议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鉴赏方式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小谈建水陶
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文旅出新意 紫陶兴故里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建水紫陶·升华
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