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山石雕创作中禅宗美学的运用

2021-03-03

天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空灵

文 叶 子

寿山石集天地之精华,聚自然之神奇,千姿百媚,色彩斑斓,富有灵性。寿山石雕以其独特的意蕴和技法,在方寸之间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会贯通,气象万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颂。

寿山石雕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受到禅宗美学的影响,雕刻家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并逐渐渗透到了自己的艺术领域,从而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因而,要使作品充满禅意、禅境,就必须深入了解禅宗美学的精神要义,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读懂每一块寿山石。

谈及禅宗美学对寿山石雕刻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寿山石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自三国的吴、晋之际传入福州,至唐、宋时期已十分鼎盛,当时寿山一带也大兴寺院,在不及10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广应寺、九峰寺、林阳寺、翠微寺、芙蓉寺等禅寺相继建成,后人称之为“寿山五大古刹”。而坐落于寿山村外洋的广应寺独占地利之便,僧侣在诵经礼佛之余,至附近的矿山凿洞采石,并用它雕刻佛用器具馈赠四方香客,或研磨成粉给周围百姓治病,还把未用完的石头储于寺内。日积月累,寺中藏石甚丰,但后来该寺因火而废,寺内所藏之石经火炙后与残灰废渣齐埋土中,经过近千年土壤和水分的侵蚀,其色彩转暗,犹如古玉,自成特色。明清以来,当地村民偶尔从广应寺废墟遗址中挖掘石头,所得之石称为“寺坪石”。其种类繁多,涵盖田坑石、水坑石以及山坑石,以田坑石和水坑石最为常见。其古貌盎然,且灵气、石韵远胜新产之石,故备受藏家珍重。

应该说,佛教的兴盛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在僧侣的参与下,寿山石雕也得以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因此,佛教僧侣与当地石农可谓是早期寿山石文化的拓荒者。从寿山石矿洞及石种的名称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受佛教的影响,如“和尚洞”“尼姑寮”“无头佛坑”“寺坪石”等。相应地,佛教故事也是寿山石雕艺人百刻不厌的题材,如观音、弥勒、罗汉、达摩等,甚至寿山石雕艺人在“禅”与“蝉”的谐音上大做文章,以表达观石意禅的旨趣。这些历史都指明了佛教与寿山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些,更能让我们怀着对寿山石悠久历史的感叹,去潜心探索并领悟禅宗美学对寿山石雕刻艺术的指引。

禅宗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从它产生的那时起,就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禅宗美学较好地吸收了佛教的“空静”观,把追求“虚静”和“空灵”的艺术意境作为禅宗审美境界的精髓所在。而创作寿山石作品的过程,正是由禅宗的“顿悟”变成艺术审美的“妙悟”的过程。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由此可见,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

寿山石不论是它的质地、色彩还是纹理,无一不透露着闲适淡雅、空灵变幻的禅韵,只要用心体会,就能进入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精神境界。作品《清风朗月》是根据寿山石的石种特质,结合禅宗美学“空灵”“静谧”的意趣导向而创作的。

纵观中国的文学作品,月亮一直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文人对其亲人、友人、爱人的思念之情,正是通过这千年的月光而得以抒遣。而这组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透着寂静的画意,不仅刻画描写了“月印万川,独照我心”的境界,还以诗赋名篇作为作品的主题背景。

《清风朗月》

《空山幽水一行僧》

例如,《清风朗月》这一组雕作品中,左侧这一件作品刻画了一位诗人迎着浩浩江水,面对一轮江月静静地思考着,心中满怀感慨的景象。这件作品的主题背景是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以诗意入画,借石材之色入境,将心中的理想世界描绘得幽美恬静,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观者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在创作者的刻刀下,月光世界的空明澄澈之意境与寿山石的洁白质地相映成趣,观者仿佛被带入了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纯净世界,瞬间心生沉静,并思索生命的人生哲理,所以作品充满了禅意。

中间这件作品,石材上黄下白,色彩明艳,如晚霞映空。除此之外,石材通体还交织着透明的结晶体,呈自然流动状态,在视觉上有一种烟波浩渺之感。这种石色与石纹相互交织形成的水天一色之景,使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到天之涯、海之角。清夜悠悠,月光皎皎,在如烟似雾的芦苇丛中,一叶孤舟自横,随风荡漾,舟中高士仰躺其上,在梦境中享受着江风与朗月带来的惬意,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又是那么和谐空灵。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取自王维的诗《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王维被称为“诗佛”,一生创作了大量富含禅理、禅趣的诗词作品,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诗中,王维以“清与静”为笔触,绘就了一种和光一片、浑融无迹的禅宗意境。

右侧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李白的《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从道的角度看,李白的诗句最能体现空灵之美。李白的诗歌创作以气运神,冲口而出,一气呵成。所以,尽管他的写景诗有那么多的夸张、比喻、神话和传说,却仍然是“天然去雕饰”之作。也正是在这神奇无常、飘飘欲仙的山水境界中,诗人那自由恣肆、不受拘束的生命活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找到了寄托。这件作品以明月高照、柳条垂悬来烘托高士月下独酌的场景,寥寥数刀便让人身临其境,而对于饮中高士则进行细腻逼真的雕琢,以体现其高洁脱尘之态,从而突出其与明月间那种气质上的默契。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引发了人们的空灵情怀,而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思。作品通过对人与月的表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是短暂的,其间不免有坎坷、曲折、孤独、寂寞相伴,但只要心如明月、幽寂虚静,就能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了。作品以禅境入画,了无痕迹,为了能更好地表达禅宗理趣,在选材上更是费尽心机,特意选取石材的绿色晶体表现高远澄静的天空和纤尘不染的池水,境界空灵且缥缈,不染一丝俗尘。另外,在雕刻技法方面,尤其是在雕刻柳树时,借鉴中国画的画树之法,树干的雕琢以转折为主,以表现树木的苍劲之感,而对于枝条的刻画则显得柔美很多。你看那枝条倒垂且迎风飘动,无不体现出灵动与飘逸,作品于刚柔、动静中透出一股浓浓的古意,在画面的背后,则隐藏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等待人们用心去感悟。

因以月喻禅是禅家的传统,故在禅宗哲学里充满月的意象。年复一年,随着千年的明月,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独有的一方净土,承载着月亮,承载着思念。

因此,对禅宗美学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读懂寿山石雕刻艺术,深化对寿山石作品意境的体验,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对原石的观赏上。至于如何才能准确地捕获每一块寿山石材自身的意蕴,这是需要大家为之探索的。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空灵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