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王品味下明代官窑青花之演变

2021-03-03陶林琛

天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洪武青花瓷青花

文 陶林琛

真正意义的青花瓷在元代“世界瓷都”景德镇烧制而成,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巨大帝国,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并存,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器的发展,青花瓷在透明釉下绘制精美的蓝色图案,因此在世界舞台上争奇斗艳,享誉国际。然元明易鼎,青花在明代时空环境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演变之路。

一、洪武青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早丧,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生活,只得以乞讨为生。这样一位农民皇帝通过多年的战争经营,走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顶端,自然对过去贵族铺张奢华的风气极其厌恶。“洪武元年四月戊申,上命画古孝行及身所经历艰难起家战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1]朱元璋基于这种心态设立御窑厂,在“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明青花便开创于此。元明朝代更迭之际,景德镇的工匠尚在人世,然而曾经辉煌的元青花所展现的鲜明蓝色已经一去不复返。

明洪武青花从其发色与纹样较元代都略显单调。洪武青花的底色呈色以黑或者黑灰为主,也有小部分蓝灰色。在清宫廷收藏的67 件洪武青花中,80%左右都是黑灰色,剩下的小部分也蓝地发灰。在明洪武期御器厂发现的废物堆中,有元青花或其后的永宣青花般翠蓝色彩的各色青花,却都被砸碎深埋,反而是底色蓝到发黑的瓷器,被送进宫廷。洪武时期的青花瓷以自然花纹为主,也有动物纹,主要是龙凤纹。“洪武十五年七月庚戌……所以然者,只为视民轻也……惟能知民与己相资则必无慢视之弊。”[2]大明初创,百废待兴,朱元璋要求凡事从简,不得张扬,应体察民情,也正是这样刻意低调的心态,明洪武青花的龙纹比元时龙纹要收敛,一般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与元代视觉审美做诀别,另立新视觉审美标准,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位乞丐皇帝所独具的视觉品味与政治抱负。

二、永宣青花

朱棣是明朝最具魄力的一位皇帝,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是为明成祖。执政期间横扫北方蒙古,令郑和七下西洋,声名远播,治下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将朱元璋所定“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推到了巅峰。朝贡制度虽然未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却同时为以中国为一元中心的朝贡体制确定了一个广大的共同市场,赋予该市场共通货币,界定主流品位,为青花的扩大外销奠定了极为关键的基础,是青花瓷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

明永乐青花一般用“苏麻离青”进口钴料,呈色艳丽,一改洪武青花朴素简练的底色,因为朱棣在篡位之前被封为燕王,北京是他的大本营。在登基后,朱棣迁都北京,而北京原是旧时元大都,这深深影响了他,所以他对青花颜色的审美又回到了与元青花相似的风格上。其装饰一般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纹样,器型却受到西亚的影响,在传统的梅瓶、玉壶春瓶、执壶、梨形壶、盏托、渣斗、香熏、笔盒、碗、碟、罐、钵、高足杯等器型的基础上,出现了双系扁壶、双系扁瓶、鸡心扁瓶、扁瓢形瓶、折壶、藏草壶、水注、花浇、盘座、烛台等异域风情十足的新造型。此外,永乐时期还有本土的创新,比如大型天球瓶、尖底莲子碗等[3]。

明宣宗28 岁时即位,正值年轻气盛,他爱好广泛,能诗擅文,精通琴棋书画。他的书法作品如《重阳节诗》等都极富文人气息,其书风轻巧、工整端庄,直追当年宋徽宗。因宣宗其人,自然影响了宣德青花的发展。“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4]

明瓷一般只讲究器型质地,而宣宗偏爱奇形器状。“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5]此外,宣宗喜龙纹与海水纹双纹并绘,瓷器上的画也在宣宗品味之下有了变化:“宣窑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余见御用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萤’者,其人物毫发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敝帚斋余谈》,沈德符)因为皇帝本人出色的文艺天赋,使这个时期的青花瓷深受中国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影响,端正典雅、风韵流秀、造型丰富,纹样细腻,釉色也更加晶莹。“诸料皆精,青花最贵。”宣德青花先以细线勾勒,再施以粗线纹饰,多为一笔勾成,似随意为之又颇具雅致,线条流畅,纹饰精致,盖非一日之功可成,足可见宣德青花的顶级水平。此时有国产与进口钴料两种,依据纹饰不同决定使用哪一种钴料,而两种钴料的运用使宣德青花具有浓淡之风变化,拥有一种舒朗有致的士大夫气息。其纹饰不比前代洪武、永乐那样颇具霸气,多了一丝灵动缥缈的典雅风尚。“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6](《清秘藏》,张应文)在款识上,永乐基本没有年款,极少数有款之物如青花瓷款类器,都是把年款书写在青花的内心 ,宣德青花一改洪武青花低调的时代风格,款识装饰开始盛行,“宣德款识满器身”一说便是由此而来,永宣青花成为当时最好的瓷器,在帝王的宫殿中,大明盛世与辉煌青花的传奇正一点点展开。

三、晚明青花

晚明时期,在商品化与商业化社会的发展下,明代经济不但超过了唐朝,甚至相当多的经济指标超过了北宋。晚明的几个皇帝曾多次下令增加御窑的供应,据《江西省大志》载,从明世宗开始,共烧制689666 件,年均约3 万件,多个年份甚至超过10 万件。隆庆下令江西烧造瓷器10 余万。至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明史七》,卷58)。除了皇宫对青花需求的旺盛外,进口青料也在此期告罄,“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四夷大小进贡,置之甚难”。明御窑厂不得不改用浙产钴料与江西石子清,这样烧出来的青花器是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总体色泽淡雅。青花绘画的风格也开始转向写实。

晚明青花虽然有精品,但总体上瓷量大而质低,尤其是此时所使用的钴料变化与提炼技术的不同导致发色较之前的情况更加复杂,不同青料的使用导致各瓷器呈色差异明显,一种蓝中透紫,一种蓝中发灰。“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7]由此可知,晚明官窑青花确实不如之前了。终于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御窑不堪重负停止了烧造。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在宫内的一棵树上自缢,官窑青花也随着明王朝一同落幕。

然而,青花的传奇在此时地球的另一端才刚刚上演。荷兰人在马来亚附近抢走的“Santa Caterina”号载有10 余万件中国瓷器,1604 年这批货在阿姆斯特丹销售时引起轰动。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04 年的这次买卖中发现其间有利可图,因此极力推动。在巴达维亚收集中国瓷器,再运往阿姆斯特丹,以满足当地的“瓷器热”。[8]16—18 世纪,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欢迎,青花瓷通过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大量销往国外市场。蓝白纹样与光洁透明的瓷器使得欧洲的中国热悄然登场。

洪武青花岁寒三友大盘

四、结语

明太祖朱元璋是地道的农民,因此他钟爱黑灰青花简单朴素的艺术风格,与元代青花瓷的视觉元素相差甚远。而他的子孙们,在华丽的青花上彰显了他们宏伟的政治抱负和经济理想,进口钴料不易、制作技巧的下滑使晚明官窑走向没落。景德镇的炉火持续百年,在朝贡体系的支持下,青花瓷成就了一个天朝上国的美妙世界,而这个美妙世界直到19 世纪才开始破碎。

猜你喜欢

洪武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书法
书法作品
青花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