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探索
——以武汉古德寺为例

2021-03-03

华中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寺庙场所

张 威

冯志敏

冯亚西

我国现有文物保护模式基本上是静态模式,其保护范围主要局限于文物本身,对于保护文物周边建筑场所的考虑较少,保护机制上,陷于单纯的技术管理,思路偏向原则性的终极蓝图式规划,文物场所的空间封闭性、功能单一性、文化均质性,成为目前许多文化遗产场所共同面临的困境[1-2]。历史文物的保护可着眼于文物活化:挖掘文物场所的历史价值后注入额外的合适功能,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人生活,适应未来发展趋势[2]。

图1 古德寺空间发展历史及空间演变

表1 古德寺空间发展历史分期表

本文以武汉古德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梳理历史脉络,提炼文化价值,分析现状困境,探索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1 武汉古德寺历史背景

1.1 武汉古德寺发展历史

百年名刹——古德寺位于江岸区工农兵路,始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初名古德茅蓬,曾是武汉市著名佛教丛林之一。1959年古德寺被立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古德寺被立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古德寺被列入辛亥百年武汉纪念地。2013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获评为“武汉城市地标之首”。

古德寺的空间发展同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不同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息息相关,1877年寺庙首创于城外泽野一间极小的道场。1911年—1934年,寺庙因援助辛亥革命得到民国政府资助,扩建形成汉传佛寺三进院落,中轴对称式院落布局(图1a),又结合新文化运动力图革新的时代背景,改建大雄宝殿为杂糅多种建筑风格的圆通宝殿,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殿堂形式,寺庙规模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德寺的空间与功能随社会制度变革而改变,逐步转化为工业场地,院落格局日渐式微。1980年—1996年随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古德寺被工业用地侵占的建筑与用地逐步返还,但整体空间已大不如以前(图1b)。新世纪以来,宗教的文化属性得以提升,2003年武汉市政府开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兴市战略,古德寺改扩建工程位列其中,如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持文化自信为时代潮流,古德寺的空间诉求日益受到重视(图1c)[3]。

1.2 武汉古德寺文化价值

(1)建筑文化价值

古德寺被誉为世界唯二,国内汉传佛寺第一奇观,拥有全国唯一仿缅甸阿难陀寺——“印度帕纳瓦风格”,是糅合印度,哥特式、古希腊、伊斯兰、缅甸等多种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佛教建筑文化群,蕴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4]。

印度和东南亚的帕那瓦建筑风格:圆通宝殿“上塔下殿”的建筑模式属南方印度教神庙特征,从建筑的墙面上可看到一些狮子,白象,孔雀等图案雕刻(图2a),这些装饰风格和印度帕那瓦建筑风格极为相似[5]。

哥特式建筑风格:圆通宝殿的廊柱间的尖形拱门,在视觉上传达给人高耸肃穆感,使整个殿堂呈现浓厚的宗教氛围。而拱门上方的玫瑰花窗更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图2b)[3]。

古希腊建筑风格:圆通宝殿的方形殿身被廊柱包围,柱头为双面螺旋式造型(图2c),为爱奥尼风格,属于古希腊神庙三大基础柱式之一[3]。

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大门的三叶型拱卷借鉴伊斯兰风格中的花瓣型卷、石材为建筑材料,对称的造型结构,整体色调较为单调,线条简单(图2d)。

缅甸建筑风格:殿顶九座塔属仿缅甸阿难陀寺风格,塔身呈流线型,竖开的三龛中塑有法身、报身、应身佛像(图2e);主塔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外围四座象征四大部洲,中间四座象征佛的四智。

圆通宝殿的整个建筑风格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子,殿顶四周分布着96个莲花方墩,柱头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望柱极为相似,有“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另外九座佛塔从任何角度看至多看到七座(图2f),暗含了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道教思想[4]。

古德寺圆通宝殿这种杂糅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寺庙建筑形式,时至今日都具有唯一性,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武汉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破旧立新的优良传统。

(2)宗教文化价值

古德寺在汉传佛寺中属于少有的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的佛寺,作为一座以净土宗为主的禅净双修寺庙,其净土宗佛学影响深远,由此被列入武汉佛教“四大丛林”[4]。

2003年武汉市政府强调文化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吹响了“文化强市”的战略口号。古德寺与同在武汉主城区的归元寺、宝通禅寺形成鼎足之势[5],一同被列入市政府文化建设工程当中,古德寺的宗教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3)红色文化价值

辛亥革命期间古德茅蓬主持昌宏法师携寺内僧众,给予起义军战地医疗援助,将烈士遗体掩埋于寺后的义举受到了国民政府的表彰和资助,孙中山先生专门前往古德茅蓬悼念革命烈士,对寺内僧众的行为进行褒奖,“古德寺”的牌匾也是这一时期黎元洪副总统亲笔所赠[4]。

2 武汉古德寺现状问题

2.1 寺庙空间短缺,院落格局破碎

古德寺狭小的寺院被周边部队、学校、居民等大量民用建筑层层围困(图3),现有场地内可供宗教人员修学生活的空间严重不足,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受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文物参观和文化修学的需求,且内外动线混杂,宗教人员的日常修学生活受到访客打扰。

古德寺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系因历史变革,中轴线断裂,现仅存“圆通宝殿”和“天王殿”(图4),严重缺失最重要的主殿及佛堂等建筑群落,亦与七堂伽蓝的历史原貌相距甚远。

2.2 入口标识模糊,形象意识缺乏

图2 古德寺建筑特色

图3 古德寺周边地区用地权属及现状建筑图

图4 古德寺现状建筑分布图

图5 古德寺现状环境

图6 古德寺规划建筑平面图

图7 古德寺规划结构图

入口是场所与外部空间的界限,入口标识是场所历史文脉与特色内涵的反映[6]。古德寺建造年代久远,寺庙原有山门形象毁于历史浩劫,早已不复存在,目前古德寺的主入口仅为简易的铁皮门(图5),与古德寺糅合多国建筑风格的艺术形象大相径庭;而古德寺的入口既无正规的山门形象又无足够的集散场所,导致一般群众很难发现寺庙位置和探寻其中的文化价值。

2.3 场所特色单一,空间活力不足

图8 古德寺规划鸟瞰图

图9 古德寺新山门形象图

图10 古德寺内部景观效果图

笔者通过对当地居民、寺院主持、游客的访谈发现现阶段寺庙功能以参佛为主,辅以一定游览功能,但游客到此参观仅仅流于建筑外观,场所缺乏针对游客的文化展示体系、禅意景观氛围、文化体验空间等,导致游客游玩时间短且难以深入领略古德寺的文化内核。

3 古德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探索

文物保护方面,规划对古德寺内古建筑进行日常监测和保养,对文物残损严重的建筑实施重点修缮工程。同时通过对寺庙文脉的追溯,提出针对寺庙历史格局的修补策略,恢复寺庙光景,传承历史文脉。

文物活化方面,针对入口标识不强,规划通过提炼文物建筑的文化特质,重构入口标识,提升形象意识。针对寺庙活力不足,功能单一的现状,规划采用创新的居游体验模式,让古德寺在传承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意义,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3.1 复原寺庙光景,修补历史格局

规划通过挖掘寺庙文脉,参照古德寺1493年完成扩建工程时的寺院格局,传承寺庙中轴线及院落式布局模式,补齐七堂伽蓝的寺庙格局,向东延伸发展(图6)。基于保护活化理念,需结合时代需求对寺庙空间格局进行新功能的诠释,故规划由西至东分别赋予古德寺复兴、传承、发展的功能设计,打造一轴三区的规划结构(图7):一轴:依托于“山门”、“三殿”形成的主轴线,其他建筑依轴线而布。三区:由西至东依次为:朝圣观光展示区、僧人生活修学区、居士文化修学区(图8)。

朝圣观光展示区:在西侧古德寺入口处重现山门、放生池、钟鼓楼、大雄宝殿、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地藏殿的寺庙光景,修复圆通宝殿、天王殿、四面佛。对寺内院落铺装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缮,完善寺庙水、电、卫生和防灾等专项规划并实施建设。对规划范围内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加强绿化配置,改善环境景观。

僧人生活修学区:规划将原有新建小学用地置换到解放大道一侧,所腾退出来的用地新建斋堂、大寮、库房、寮房等寺院配套设施,采用四合院般的庭院布局,解决现有僧人居住空间短缺,补充修学场所使其不被游客所干扰,并完善配套功能。

居士文化修学区:规划于解放大道一侧增设素食养生、禅茶书院、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新建文化区建筑风格采用与寺内原有建筑契合的民国风格。

3.2 重构入口标识,塑造城市名片

为复兴古德寺入口山门形象,规划结合寺庙本身的建筑风格和武汉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重建入口山门(图9),采用东南亚佛寺的建筑风格。两侧布置四大天王神像,为寺庙护法,佛塔与山花采用缅甸风格建筑形式,山门中央布置佛龛,供奉如来佛,两侧壁画采用印度风格雕刻,描绘出佛祖讲学的场景和一个个佛学典故,通过门楼形象重塑打造别致的入口标识空间,彰显古寺文化底蕴,给游客带来深厚的历史感悟和心灵震撼力,引导市民了解古德寺独特的建筑文化。

3.3 激发寺庙活力,打造”城市禅堂”

古德寺位于市区,同时承载城市休闲和宗教圣地两种相对隔离的功能,规划希望两者相互渗透,居游成为两者的过渡。规划通过打造丰富的居游体验,采用科技与文化、景观与禅意、产业与游览融通的方式,打造新时代的城市禅堂。

(1)科技与文化相结合

运用高新的科技,为寺庙的建筑场所添加数字化导览,使访客多角度洞悉古德寺的历史与文化脉络。引入古德寺全景漫游系统实现游客足不出户,在网络平台上游览古德寺的全景,有效提高古德寺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7]。

(2)禅意与景观结合

景观、园林、小品通过主题化、禅理化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在细节之处也能感悟禅意。

从富含寓意的诗句中提炼植物造景手法给游人启迪,如天王殿前对植雪松——“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松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圆通宝殿前对植香樟——远看像一把大伞,预示着佛祖保佑,展现博大的包容精神。卧佛殿前银杏对植——银杏是菩提树的替代树,银杏秋天满树黄叶,与僧人袈裟颜色融为一体,有着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寓意。法堂前植竹——“青青翠竹,总是法身”。人们上香、参拜的同时通过植物造景感受宁静别致的禅意氛围(图10)[8-10]。步行轴线上引入露天莲花台上的佛像,供人祈福参拜,给予行者皈依之信心,给予访客见闻随喜之机缘,引入寺庙水景以虚景的形式为整个场所提供了一个透气的空白,寓意生气灵动、循环再生。

(3)游览与产业相结合

增强旅游功能,丰富文化体验,通过核心文化项目带动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

规划通过一系列情景演绎及特色活动打造富有禅意的文化项目,举办沉香艺术展、素食养生展、茶叶展、佛教图书汇加强游客参与性;结合文化与旅游,增设素食养生、禅茶书院、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推广高僧讲课、禅茶一味养生讲座,“素食与现代生活”讲堂。开展庙市、庙会:结合三大香会及其他佛教节庆日进行;针对市民在喧嚣城市中向往宁静心灵休闲之地的需求,开展净心写经、静观禅景、静心禅修等系列禅修活动,为游客洗涤凡尘、排忧解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激发场所活力,打造城市禅堂。

结语

本文从武汉古德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出发,在古德寺保护规划中,通过挖掘文物场所的历史文脉,提炼其文化价值,梳理其现状问题,探索出历史格局重构、标识建筑营造、场所活力激发3方面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①历史格局重构:挖掘文物建筑的文化特色,通过修补文物场所的历史空间格局和改善景观环境,展现历史文物场所的特色风貌,形成浓厚的历史文化体验氛围。

②标识建筑的营造:文物遗产具有独特的空间场所和精神特质,提炼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营造有区分度的特色形象,打造城市名片。

③场所活力的激发:有趣的居游体验会拉近历史文物与民众的距离,结合文物自身艺术特点,引入科技、礼佛、产业、游览融通的方式,对居游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提升文物交互体验,更好地激发文物场所的活力。

资料来源:

图1:城市寺庙园林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武汉市古德寺为例;

表1:现代宗教活动空间历史演变刍议——以汉口古德寺为例;

图2a: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409f450102v3vu.html;

图2d:http://travel.qunar.com/p-pl5151122;

图3:武汉市政府网;

图8~10:古德寺概念规划文本;

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寺庙场所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