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构建与表达机制研究

2021-03-03徐玲玲

华中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活力景观特色

徐玲玲

郑志元

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进行,街区的微更新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历史街区,老旧街区等的保护利用。文化创意街区是城市微更新下的产物,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城市的再发展。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创意街区,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多元的经济业态与创意的空间装置,忽略了景观各要素在街区中的作用,缺乏对“空间活力”的深入探讨[1]。

活力是力量的象征,是生命的延续,学者给予景观活力的定义是在城市景观范围内,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对话,休闲娱乐的场所,该场所对使用者的吸引力或是从参与者对场所产生的自发主动性、社会性活动的程度以及驻留时间的长短可以间接地判断景观活力[2]。景观活力的构建与表达是文化创意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文创街区景观构成的要素为依据,通过综合梳理得出街区景观活力构建模式并相应地提出文创街区景观活力表达机制,从空间、设计、生态、精神四个维度进行阐述,为后续街区建设发展及活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

图1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构建与表达分析

文化创意街区是城市特色街区发展的一种模式,相比较普通街道而言,更多地注入了地方的文化,增添了艺术的气息,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特色。它对于活力的再生、历史的保护、风俗的延续、产业的集聚、文化的提升以及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3]。文化创意街区景观不是单一的形式,新时代的产物要求它必须是多元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它结合了历史文化、人文工业、艺术创意、多元业态等多种元素,满足周边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不同需求。

表1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类别

表2 文化创意街区内部空间布局形式

1.1 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文化创意街区是文化与创意相融合的现代街区,是古与今的巧妙结合。张玲玲认为广义的“创意街区”指的是集历史文脉、创意产业、艺术聚集、时尚商业、休闲观光、景观环境塑造于一体的具有一定文化与创意内涵的步行街区[4]。杨泊与[5]从范围空间、旅游文化、商业功能、建筑特色几个角度对城市特色街区分别加以定义。本文对于文化创意街区的理解是指基于一定文化背景或艺术创作,对现有建筑及其立面、构筑物、景观空间等改造利用,激活场地的空间活力,以多元化的参与度丰富居民及游客的生活,可供人“慢游”的街区。街区重要的是对其中每条街道赋予多元的功能与景观形式,以视知觉最直观的感受吸引使用者,这才是一个文化创意街区需要营造的生活氛围[6]。

1.2 景观特点

文化创意街区与特定功能性质的街区如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相比较而言,它融合了各种业态形式,是商业文化旅游业的结合体。从城市特色元素进行划分,城市特色街区景观可分为历史特色街区景观、人文特色街区景观、功能特色街区景观、综合特色街区景观这样四类[5]。这也使得文化创意街区景观具有历史人文性、艺术创意性、多元综合性等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类别对文创街区景观的特点进行归纳(表1)。工业时代影响下的工业遗址景观,以工业厂房等建筑为依托,通过改造利用打造出工业风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三百多项旧工业地段得到更新,其中作为创意产业区是比较常见的做法[7];岁月年代积淀下的历史建筑景观,指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群形成的景观风貌,具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历史文脉与价值,进而吸引各类人士的入驻形成街区历史建筑景观;民风民俗孕育下的人文风情景观,指由地方的居民长期生活形成的一种“土”文化景观,从地方的手工艺、作坊、物质文化中展现出来的景观;时尚创作作用下的现代艺术景观,这是现代都市中以快时尚艺术为主打特色,吸引眼球的一种景观形式。

2 文化创意街区的景观活力构建模式

文创街区景观因依托的要素不同致使其建设模式的不同。景观活力的构建需要人的行为去表达,通过“人本”的思想,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注入人的活力。文化创意街区主打的就是创意,是符合现代青年兴趣爱好的地方,挖掘自身特色的建设模式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是精神上的愉悦与升华。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构成要素包括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其中有形要素包括历史(工业、商业、居住等)建筑、自然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路网等;无形要素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民风、情感记忆等。以街区景观构成要素为依据,将文创街区景观活力的构建模式分为特色建筑活力构建、生态环境活力构建、艺术空间活力构建、历史人文活力构建等四种模式(图1)。景观活力作为中间的媒介连接着建筑、环境、艺术、人文与空间于一体,使得街区变得更加鲜活有魅力。

(1)特色建筑活力构建

以历史建筑与工业建筑为主要构建形式,街区建筑风格奠定整个街区的基调。充分保留利用原始建筑风貌,辅以改造更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历史气息的留存。目前改造利用的建筑类型较多的为历史建筑与工业建筑。历史建筑可通过“微改造”,小规模循序渐进提升景观活力,因遗存建筑的现状比较复杂多变,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8]。特色建筑活力的构建保护了历史,保留了工业,是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构建的基础。

(2)生态环境活力构建

重点打造绿色生态,弹性环境的街区形式。街区的空间有限,生态绿化不易操作,对此需要利用新技术解决新老建筑的冲撞。倡导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工程,利用景观织补手段形成景观立体空间格局,针对不同的空间布局如点状、线状、面状等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技术手段[9]。合理地构建场地地形,处理好降水排水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对整个街区品质的提升,因此它是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构建的持久动力。

(3)艺术空间活力构建

以艺术创作与空间设计为主导因素,构建文创街区的景观活力。从提升艺术感、增强设计感出发,有平面的绘画、广告牌设计、艺术小品、创意品牌、趣味景观等多种实体要素。空间设计中充分利用街角转折空间,从交通流线与街道小品建筑的分隔来提升空间的活跃度。对于线性空间可适当利用植物,小品建筑划分空间,在不改变原来街巷风貌的基础上,根据周边人群的分布来适当组织空间。因此艺术空间的构建对于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起到点缀升级的作用。

(4)历史人文活力构建

以历史文化与当地居民共同构建出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活力模式。历史文化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需要后人的流传,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以及当地居民长期活动形成了邻里之间的相处模式。人的活力与物的活力相互融合,没有人的传承环境就只是一种形式,如同在当地土著居民身上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面貌,体验感才是最深刻的。也只有展示出原真的文化,才能反馈出最真诚的欣赏与赞美。因此历史人文的构建是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的灵魂。

3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表达机制

3.1 空间维度

维护建筑空间,提升交通空间活力。人视觉的舒适度直接反映街区空间的形式与尺度是否合宜,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与《街道的美学》在空间尺度给予了量化的分析,街道外部空间通过高迪建筑侧界面与道路底界面形成围合空间[10]。斯蒂芬·马歇尔总结了街区四种空间类型,分别为老城、对等型、互联型和干线支流型[11],通过与外部空间的对照,将街区内步行空间分为鱼刺状、平行状(线型)、网格状、综合式街区内部空间形式,从我国典型创意街区代表进行分类(表2),结合典型案例对其分析[12]。

图2 思南公馆建筑外墙绿化

图3 深圳南海意库创意园垂直绿化

图4 思南公馆垂直绿化种植槽

街道空间是城市活力集中体现的地方,使用者游走的路线间接体现空间的吸引度。侧界面即建筑外立面,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赋予极具艺术特色的装饰。因不同业态的发展,在视觉上给游客带来极大的冲击,琳琅满目的招牌、新奇的物品,丰富了侧界面的空间形式。保证通达性的前提下,由底界面向上延伸的街道空间,以有序的空间划分形成多样的游走线路,尽量多地保证人流的通过[13]。因此空间维度上注重的主要是建筑立面空间与外部交通空间两个方面,保证街区空间与外部道路流畅统一。

3.2 生态维度

利用场地资源,打造生态弹性街区。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资源条件,包括建筑及其构筑物,软质与硬质景观以及废弃材料等可再利用的资源,建设出“完整街区”。完整街区是一种生态设计策略,包含街区结构平衡、网络公平合理、环境生态宜居和空间活力复兴[14]。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的构建应从小尺度空间着手,进行“见缝插绿,弹性发展”的生态营建,在有限的空间内,将扎根地表的绿化分散到各个空间,即垂直绿化(图3~4)、屋顶花园,最终要与周边绿化建设贯穿于一体,形成街区内部微循环[15]。在保护原有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构建新的绿色网络,保证场地排水与集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街区的生态更新是在满足居民安全、舒适、便捷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设计师随性的设计改造。遵循原场地的气候环境特点,站在人的需求角度去提升整个环境的空间活力,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以地方环境特点融入新的技术与生态措施。因此在生态维度下的创意街区景观活力的表达是构建微循环水网络、街区绿化系统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体系[16]。

3.3 设计维度

注入艺术创作,提升空间设计感。许多创意街区是源自于一群艺术家的入驻,有了艺术创作就如同外来的文化入内,为片区注入了活力与发展的生机。街区的艺术创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效果,视觉疲劳会让人兴趣消失,猎奇心理是受众心理的一种。对此,景观活力的表达需依靠艺术创作的不断更新,从初始的创意工作室慢慢发展到专业的艺术展览再到属于地方的文化艺术节,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配合不同时期的发展设计不同的艺术元素,展开不同的活动[17]。

整个街区空间硬质景观的设计包括地面的铺装、街头的座椅、夜晚的灯饰、构筑小品、置石等各类元素。软质景观的设计应考虑符合地方特色,特别是场地原生树种的保护,自然花境的设计要考虑植被的适宜性与后期管理维护的成本。水景观设计方面,已有的水资源应充分保护加以适当的节点活动,人工建造的可通过水池的形态细划空间,结合喷泉、植物以及水体生物丰富游走空间的趣味性。因此从设计维度考虑的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表达体现在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两个方面,软硬结合,设计在其中作为粘结剂将二者紧密粘接在一起。

3.4 精神维度

挖掘历史文化,凝聚人文风情,流露情感记忆。地方精神就是地方的历史文脉,是人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从个体中出发找到共性,挖掘出文脉并让其延续下去。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丢掉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经济,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中的人是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建立场所精神,让冰冷的建筑有人情的温度需要历史文脉的注入与延续[18]。激发街区新活力需要抓住历史文脉,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利用社会事件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艺术节、地方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

城市中的人是整个景观活力的“催化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升市民的精神面貌与文明素质是整个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政府在大力宣传保护与传承时,首先从使用者抓起,培养大众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这才是文化延续,经久不衰的必经之道。因此,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在隐性因素上的表达从人与文化两个方面出发,挖掘传承精神文脉与人产生精神共鸣。

结语

文化创意街区景观活力的表达依附于历史文化、空间设计、生态环境等各类要素的融合,四个维度的表达是交织相融的,无论从哪个维度去考虑,它的载体都是人的活动,目的是服务于人。周边环境多是诱发创意街区后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状的创意街区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现状融合几种构建模式,提炼出有效的表达机制,从而弥补建设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植根于文化,旺盛于创意,持久于管理。景观活力的构建与表达是发展街区的重要部分,需要精心的维护管理以及对外的宣传才能让使用者带动着创意街区的活力永驻。在有限的街区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让人文历史感透过空间设计,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中经济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设初期以带动经济发展为前提,提升景观活力作为后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资料来源:

图3:https://timgsa.baidu.com;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活力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火山塑造景观
活力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