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
——以“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名大学生为例
2021-03-03韩佳白海泉王荣王蕊
○ 文/ 韩佳 白海泉 王荣 王蕊
巴彦淖尔市是农牧业城市,绿色崛起是巴彦淖尔人民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亟需农牧业发展的综合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牧民,不仅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延伸,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公正观的充分体现。在国家及自治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名大学生”学历提升为核心,围绕“拓知识、学技能、强能力、提素质”为目标,通过问卷及访谈,了解大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研究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学历提升培养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契合度,分析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在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合本地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2020年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持续推进,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乡村振兴放在突出主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巴彦淖尔市面积6.5万平方公里,北依乌拉特草原,中部地区是连绵的阴山山地,南临河套平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有一区四旗两县, 59个苏木乡镇,17个农牧场,650个行政嘎查村,11个办事处,128个社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40多个民族,常住人口168.9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2.7万人。现有各级党组织4595个,共产党员10.3万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共同体大家庭[1]。
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部分农牧区嘎查村由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限制,教育发展水平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天赋河套绿色崛起,绿水青山是巴彦淖尔人民的奋斗目标,农牧业经济发展需要乡村振兴所亟需的综合基层管理人才,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牧民,不仅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延伸,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公正观的充分体现。
二、研究情况
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名大学生乡村振兴人才战略,160名学生按他们所在的地域分布、年龄比例、党员人数、职务状况、接受过学历提升的培训占比具体如下:
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五原县人数最多为119人,占比74.3%。四个旗各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嘎查分布在地理环境差异极大的广袤空间,给城乡社区大学远程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学历层次分布上,专本科60年-70年有11人,70年-90年合计132人,90年以后有17人。我国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农牧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给青年提供了圆梦的平台,留在农牧区的中青年,是目前乡村振兴建设的中坚力量。问卷中95%的学生是党员,因此,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头羊”作用。党员也要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责任和使命,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嘎查村党组织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问卷中具有行政职务的学生占43%,只有嘎查村党组织引领力提升,才能壮大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
三、研究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在探索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本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还相差甚远,为此从知晓度、契合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
调研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160位受访学生中,100%的受访学生知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为100%,其中,84.6%的受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有一定高度,且非常期待。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领头雁”,还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努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他们认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必然是人才振兴,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决定性因素。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大批高素质有技能的爱农牧区的新型乡贤农牧民,他们将成为现代化农牧业建设的主体。
(二)学历提升培养课程设置与地域乡村振兴发展的契合度
课题组分别从课程设置与地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学历提升培养的形式、内容以及将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结合所在乡镇嘎查苏木(社区)学历提升课程应该从哪些角度怎样设置符合学生所在乡村发展的要求;学历提升学习的障碍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及访谈。分类如下:
1.关于课程设置与地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本次参与调研的160位受访学生中,34.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所在乡村牧区嘎查的发展,65.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及培训方式与其所在乡村发展不适应,理论性太强,缺少乡村牧区实用的可操作性课程。受访学生认为,科学合理务实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农牧民学习兴趣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价值的关键所在。
2.关于学历提升培养的形式、内容以及将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1)学历提升形式的4个选项中,80.5%的学生选择远程网络学习,3.6%的学生选择集中课堂授课,3.1%的学生选择参观与交流,32.9%的学生选择老师深入到田间地头(此题为多选题)。
(2)学历提升培养的内容共9大类,访谈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农牧民迫切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情。在课程培训内容选择上,43%的学生选择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其中几乎全是村嘎查干部,他们认为,因长期在村嘎查工作,工作繁重,学习时间甚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系统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作为基层干部有一种时代紧迫感。所以,非常珍惜这次学历提升的学习机会,希望能通过学历提升系统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带领村嘎查亲人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43.2%的受访学生选择需要系统学习农牧业政策与法规。系统学习与农牧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环保法、宪法、民法典、经济法等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时候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对实际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于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类课程,受访学生表达意向分别为60.1%、62%、67.5%。巴彦淖尔市是农牧业为主的城市,广袤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在振兴乡村的发展中,农牧民非常迫切的希望系统学习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类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发利用资源,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
对于农业信息类、创新技术类、经营管理类、市场营销类课程,受访学生选择的比例分别是45%、40.2%、35%、20%。权重比较高,尤其是农业信息类和创新类,可以看出农牧民对这类需求的迫切性。农牧业受自然规律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牧民收集市场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都很弱,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势必会造成盲目生产经营,收入也会跌宕起伏很不稳定。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农牧民亟需掌握农牧业信息类和创新类的知识,积极开展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帮助农牧民加强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指导,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增收。
(3)在将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管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2.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技能,7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开拓视野,36%的学生认为增加农牧民收入,100%的学生认为获得学历提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与地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发展不匹配
从被访谈的学生中我们了解到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提升的课程设置与本土化乡村振兴发展的契合度很低。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
对于成人学历教育,高校应该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供给侧改革。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培养中,国家开放大学的教育供给和课程配置属于自上而下的大一统垂直管理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地域的差异化、本土化分析不足,而基层分校是课程设置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虽然有少部分课程设置分配给基层分校,也就是常说的自开课,但是因基层分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这些自开课基本是流于形式的考试而已,无法落实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农牧民的需求做到量体裁衣。所以,笔者认为真正实现地域性差异化对乡村振兴人才的供给,必须积极探索实施国家开放大学的供给侧改革,依据地域特点的发展需要,开发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地域发展规范对接,把农牧民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成果转化,使教学内容满足本土化差异化需求,提升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供给的精准性和高效性。
(二)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延伸存在困难
1.专业师资配置不足。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和内蒙古开放大学进行办学,由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关科室负责开展业务,其它部门配合。众所周知,基层分校教学师资的配置不可能是大而全的,现有教师几乎是一专多能的,农牧类专业人员极度缺乏,在教学中非专业教师尽可能把自身非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谈不上教学深度和广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这种困境下势必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无法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受自身条件的影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只能结合目前现有条件开班,难以实现因需培养人才[2]。人才培养供求不均衡是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2.特色品牌发展缓慢。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经过调研,与各个社区进行了充分的协商,确定了30个社区教育培训点,命名为:河套学院城乡社区教育培训中心;2020年12月8日河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召开了“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名大学生开学典礼;2021年5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培训班开班,来自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127个社区的134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三天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特色社区参观考察等形式进行。这些项目确实满足了城乡社区嘎查村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上述这些活动也仅限于继续教育培训的范畴,我们仅从这个角度来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品牌是远远不够的。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大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达成合力才能把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五、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一嘎查村(社区)”班子一名大学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应与地域化农牧区嘎查村现实需求相匹配
供需应该精准对接,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需求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开设的专业应该与本地域的乡村苏木嘎查的发展思路相结合,想农牧民所想,教农牧民所需。农牧民学历提升是为了增收致富,而非仅仅理论的帮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及学历提升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缺少实操性的实践教学。新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将木桶短板原理转向长板效应,补齐乡镇苏木嘎查村教育短板。实施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菜单式培训模式,做到按需施教,真正达到靶向教学,确保将学历提升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及回溯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地方农牧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如北京的激励相容的帮扶式人才培养、宁夏的重产权激励的人才激励机制、崇州的以用为本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3]。立足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农村嘎查从学历提升的针对性、教学师资的专业性、学习时间及考试具体要求的紧迫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调研及追溯,量身定制实施方案,真正做到靶向教学。坚持分层分类实施精准教学,事前与相关部门沟通链接,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和农牧区嘎查村群众需求,展开广泛的调研和座谈,充分了解嘎查村民的企盼,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设置规划。同时扬长避短与河套学院相关部系合作产教研结合,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还通过专家科普传播行活动,邀请专家组成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农牧区嘎查,实地指导和讲座。就地取才,因地制宜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将学历提升与证书培训相结合,这样既能体现地域农牧业发展的需要,也能兼顾到地方特色。
(二)构建以农村牧区嘎查为中心的创新学习模式
1.建立人才培养和培训综合体。巴彦淖尔市城乡社区大学助力乡村振兴应充分依托内蒙古开放大学及河套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开设农、牧及社区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与乡村振兴联系紧密的专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乡村振兴方向的继续教育基地,通过校企结合、聚集地方资源和社会力量建立“四位一体”培训综合体,打造适合本校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品牌,并以培训为基础向四旗两县和巴彦淖尔市周边乡镇社区延伸辐射。
2.构建以农村牧区嘎查为中心的简约化学习平台。巴彦淖尔市是全国22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当前正在用科技创新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和智慧乡村建设。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牧区嘎查村还没有达到智慧农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操作作为基本的技能,很多农牧民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很低,这是经济发展的短板。
综上,构建符合农村嘎查一体化运行的远程教育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立教学培训区,通过提供技术、管理等服务,带动更多嘎查农牧民创业致富。积极推动数字化农牧业经济发展,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牧业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