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叙事修辞批评
——以英国埃塞克斯货车惨案为例

2021-03-03和纪翠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华春莹外交部记者会

和纪翠

(上海大学,上海 宝山 200444)

一、引言

2019年10月23日,英国埃塞克斯郡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货车藏尸案,有39人遇难。受害者身份还未核实,英方“权威媒体”BBC却不负责任的报道:均为中国人。这种刻意损害中国形象的行为令国内民众颇为愤怒。为缓解国内公民的激愤情绪和维护国家形象,在10月24日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给予理性而又客观的回应:中方坚持事实真相,拒绝和谴责任何肆意抹黑中国的恶性行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主要负责国家的重要外事新闻工作,权威回应各种国际问题,维护国内外观众的事实知情权。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一种叙事语篇,也是来说服和影响受众的修辞行为。本研究将主要运用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理论及Loyd Bizter的修辞情境理论和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对此次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进行叙事修辞批评,分析其叙事修辞行为及效果。

二、叙事修辞理论

叙事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就是叙述事件。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受众的修辞行为。美国著名的叙事修辞学家Walter Fisher(1984:2)认为叙事是“一系列象征行动(包括言语和行为),对创造及理解这些象征行动的人而言,叙事是有序且有意义的象征行动”[4]。由此可见,叙事是象征行为,叙事的事件之间有时间顺序和因果联系,且叙事对于叙述者和受众来说都具有意义。Gerald Prince(2008: 19)认为,叙事是“对至少两个互不包含或互不暗含的、非同步发生的事件的表述”[6]。由此可见,叙事是由两个(含)以上的事件构成,且事件之间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例如:澳大利亚多地山火频发,导致超过2万只考拉死亡。句中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属于叙事表述。而“2万只考拉在山火中死亡了”则无法构成叙事。除此之外,“叙事”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述,还可以用非语言符号传达,如纪录片的叙事。叙事修辞本质上也是叙述者运用叙事修辞话语来说服和影响听众的。邓志勇教授指出,修辞者通过叙事与受众在认知方式上达成统一,从而诱导受众得出修辞者所希望的结论[7]。

那什么是修辞?古典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中提出,“修辞学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下寻求可能获得劝说手段的功能”[1]。美国著名修辞学家伯克(1950:172)指出,“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3]。也就是说,实现说服的任何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述都具有修辞意义。任何修辞行为都涉及修辞者、听众和修辞话语这三大因素,叙事修辞本质上也是叙述者运用叙事修辞话语来说服和影响听众的。

关于叙事修辞批评,Foss(2004)提出,要考察叙事的场景、人物、叙事者、事件、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听众、主题等要素[5]。邓志勇(2012)指出,叙事修辞批评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对叙事修辞情境进行分析[8]。修辞情境理论的创始人Lloyd Bitzer(1968)认为,修辞情境是修辞文本产生的必要条件,情境往往决定修辞文本反应[2]。修辞情境包含紧急情况、听众、限制因素这三种成分。紧急情况是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听众指受修辞话语影响并能够做出改变的人;限制因素是影响修辞者和受众的限制性因素。

三、此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叙事要素分析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面对紧急状态做出的修辞反应。此次记者会的回应面临两种紧急情况:一是英国埃塞克斯郡发生39人偷渡死亡案,西方媒体直指为中国公民;二是面对西方媒体的蓄意抹黑,中国公民愤懑不平。记者会的回应是缓解社会大众情绪,维护国家形象的必要行为。在此次记者会上,受众包括英国政府、中国各族人民以及全世界事件关注者。但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认知和西方圈子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荒谬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记者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此次记者会的目的是要正面回应有关西方媒体的负面舆论,是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展现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权威形象的关键行为。这场严肃的记者会、发言人华春莹的严肃神态和十足的话语力,肯定会影响受众,使其认知发生转变。国内受众能感受到具有威严的政府是不会被西方舆论牵着走,之后会更加理性客观信任政府。国外受众也会积极寻求事实真相,不会相信子虚乌有的假新闻。

根据叙事修辞理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本文运用Foss(2004)提出的八大要素,对此次记者会进行叙事要素分析。记者会的场景聚焦在英国埃克赛斯郡,其实记者会会议本身也是叙事场景,即,国外国内两大场景。此次记者会涉及的人物,包含两大角色,一是中国政府,二是西方媒体。主要是这两种角色的参与。此次记者会的叙事者为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作为叙事语篇,记者会必然包括两个以上事件,事件1是英国埃塞克斯郡发生一起偷渡惨案,39人遇害。事件2是西方媒体在未得到确切消息的情况下,咬定遇害者全部为中国人。事件3面对西方媒体的蓄意诬陷以及国内人民的关注,记者会针对此次案件进行严肃回应。事件1、2、3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且具有因果逻辑关系。正是因为惨案发生和西方媒体的故意报道,记者会才回应此迫切问题。此次记者会是面向国内外各界关注者的,尤其是国内民众和西方媒体,因此其受众包括英国政府、中国各族人民、西方各国家、全世界事件关注者。叙事都是在一个特定主题下进行的。此次记者会的主题就是缓解社会大众情绪、维护国际形象的。以下表格是对记者会叙事要素的总结分析。

表1 记者会的叙事要素分析

四、此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叙事修辞分析

根据以上对记者会叙事元素分析,记者会的回应缓解了社会大众的愤懑情绪,维护了国家形象。为探究此次记者会进行叙事修辞运作机制,本研究根据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来分析记者会是如何进行劝说和影响国内外受众的。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有三种诉诸方式,即:理性诉诸、情感诉诸和人品诉诸。

理性诉诸是指修辞者运用理性逻辑来说服听众的方式。记者会上的三个相关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运用理性逻辑方式都给出了客观回应。一是记者提问是否确认受害者是中国公民。华春莹指出:首先中国第一时间向英国方核实遇难者身份,以期获得真相;其次中驻英国使馆立即赴现场核实;结果是英警方目前暂时无法确认。39人的惨案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凭空确认身份国籍的,这个过程的确需要核实。二是CNN记者将中国举行70周年国庆活动与“中国公民”偷渡恶意联系一起。华春莹直指问题所在:首先,既然尚未确认受害者身份,又何来中国公民逃离一说;再者,中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多外国友人喜爱中国,那充满幸福感的中国又怎会做出“偷渡”这一出力不讨好的行为。三是记者追问,《环球时报》认为英国及其他欧盟国家必须为39人遇害的悲剧负责,是否也是中方观点。华春莹回怼:很明显这是别人的观点,不能与中方意愿挂钩。华春莹的理性客观的回应让国内民众大呼爽快,缓解了大众情绪。同时也让西方媒体切实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威严,维护了国家形象。

情感诉诸是情感共鸣式说服,从情感角度出发来打动和影响受众。华春莹在记者会上的回应也运用了情感诉诸。西方记者将问题都预设在中国上,想方设法将中国扯进这场震惊世界的偷渡惨案。对于这场惨案,各国应该本着人类同胞之情来悼念他们,但是西方媒体毫无人道主义之心,故意与中国打舆论战,损害中国形象。华春莹指出,遇害者不分国籍,理应值得同情,国际社会应该对非法移民问题进行重视并采取措施来防止悲剧重演。运用“人类同胞”这一情感诉诸,展现出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不仅回击西方国家的恶意揣测,还有助于引导其他关注国来看到问题的实质,关注事件本身。

人品诉诸与修辞者的可信度有关。记者会的发言人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其话语的权威性和信度都非常高。此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成功维护了国家威严和国家形象。

五、结语

此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做出的修辞反应。记者会是完整的叙事语篇。叙事者希望通过记者会的形式来缓解听众情绪,维护国家形象。本研究主要运用Walter Fisher 的叙事修辞理论,同时以Lloyd Bitzer 的修辞情境理论以及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为辅,对英国货车39人遇难案件情景下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进行修辞分析。此次记者会成功维护了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华春莹外交部记者会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品图
总理记者会奏响最“强”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