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规划设计

2021-03-03李兵杨智莹

装备维修技术 2021年45期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李兵 杨智莹

摘 要:近年来,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壮大,市政道路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且道路硬化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在此影响下,城市道路的雨水渗透能力逐渐较低。随着雨季多发,城市通常会出现内涝现象,给人们的出行及城市进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事实上,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保障,提升市政道路的雨水吞吐能力,需要合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对水生环境的进一步破坏,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率,保证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理念;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1.1海绵城市概念

简单来讲,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设设计与施工中要注重提高城市路桥基质的吸水性,打造一个“海绵”路桥体,提高城市抗洪抗涝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基于各类的基础设施,在保障其功能性与安全性充分展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水循环性能,增强城市的排水、蓄水能力,重视循环利用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要求的新型设计理念。

1.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优势

城市建设中主要矛盾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政府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打造海绵城市来缓解城市排水蓄水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利用海绵城市的海绵效应从根本上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充分循环利用城市丰富的水资源,同时还可以起到防雨防洪的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内容

2.1道路低影响开发系统方案

系统方案一:道路断面由机动车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利用绿化带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净化初期雨水、滞留雨水,同时人行道、非机动采用透水铺装减少雨水径流系数,满足径流控制指标要求。

排水系统流程如下:路面雨水→路缘石开口→砂滤池→植草沟→雨水花园→溢流井→市政管网。

系统方案二:道路断面由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且无侧分带,道路红线外侧无绿化带,利用设置环保型雨水口净化初期雨水,同时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减少雨水径流系数,满足径流控制指标要求。

排水系统流程如下:路面雨水→环保型雨水口→市政管网。

2.2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种类多样,市政道路常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

(1)植草沟:一个开放式的缓坡植被通道,用于传递雨水;同时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通过草叶及其连生植物过滤雨水径流,并通过草和植被覆盖增强对污染物的吸附和沉淀,做到去除初级污染物。

市政道路设计时将植草沟设置于市政道路边,利用侧石开口或平缘石的形式,让雨水径流排入植草沟内;边坡坡度不应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下凹深度不宜大于600mm,宽度一般为600~2000mm,面积需根据汇水面积和设计传递流量计算。

植草沟分为滞蓄型和转输型,其中滞蓄型结构自上而下通常由100~300mm下凹层、300~500mm种植土层、透水土工材料、300mm砾石/级配碎石排水层、防渗土工膜和密实土基组成;转输型结构通常由100~300mm下凹层和密实土基组成。

(2)雨水花园:一个种植洼地,一种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本土植物的修复过程过滤污染物,主要用于过滤雨水径流,不用作贮存雨水,具有较强的削减雨水峰值以及较强的净化雨水的功能。市政道路设计的时候将雨水花园布置在侧分带及后排绿地范围,用于处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雨水。

雨水花园应分散布置,规模不适宜过大,单个面积宜为30~40m2,汇水面积与其面积比一般为1:(20~25);需要包裹防渗土工膜以及设置排水层,不允许雨水花园雨水下渗;表面应设置溢流井,超过调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井直接溢流进入雨水系统。

雨水花园结构自上而下通常由100~300mm下凹层、300~1200mm换土层、透水土工材料、250~500mm砾石/级配碎石排水层、穿孔排水管、防渗土工膜和密实土基组成。

(3)环保雨水口:包含拦污组件、过滤组件及溢流组件,保证在净化雨水的同时雨水又能顺畅排放。

2.3排水系统

市政道路设计中的排水系统核心标准要求不但要能够在发生降水时,可以立即把产生的水资源优先排出,同时该系统也要承担较大的承载能力,尤其是在降雨量和降水量较大的城市区域,更需要通过排水系统的合理建设,使市政道路上所产生的积水可以被立即排出。此外排水系统的建设阶段,也要保持均匀性、平衡性和稳定性,此时才可使建立的道路排水系统本身更好地应用于针对各类资源的合理处理工作。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前段分散式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地表径流以及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实现对暴雨“削峰”的目标,针对立交低洼段、人行车行地通道区域,应适当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配置排水泵,防止城市内涝情况的发生。

2.4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

内涝防治和雨水的利用设计过程,主要采用储水系统,实现对这类水资源的削峰填谷作用,其中内涝的防治过程,由于在路面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各类水资源的传递,那么需要在系统内建立配套设施,通过管道系统将城市道路空间内所聚集的雨水直接存储到储水设施内。如果雨水量过多,则必须要对雨水本身进行处理。另外如果道路靠近周边的自然水环境,如河流、湖泊等,则可以通过管道系统直接把这类水资源排放至周边的水环境内,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存储。经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就地用于绿地绿化和其他杂用水,涵养、补充地下水源。

3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市政道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響。海绵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市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提高雨水的循环利用率,从根源上减少城市内涝情况的出现,保证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和人们日常出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8,496(20):270-271.

[2]林晓翡.探析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J].决策探索(中),2019(5):22-23.

[3]罗国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69-170.

[4]莫明琼.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J].丝路视野,2017(31):173.

猜你喜欢

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对高层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的探讨
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控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节能节水原理及其措施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