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笔墨法则研究

2021-03-03杨巧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法中国画

杨巧玉

摘 要:“以书入画”是中国绘画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能使绘画彰显笔墨精神。而“金石入画”是清代中叶以来“以书入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笔墨法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金石入画”在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明析“金石入画”对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重大价值。

关键词:黄宾虹;“金石入画”;中国画;笔法

一、“金石入画”的渊源

清代金石学和碑派书法的兴起,对中国画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金石学和碑派书法所倡导的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艺术风格为文人画带来新的生机。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风格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清代中期以后许多艺术家将金石碑帖融入书画创作,代表性艺术家有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等。无论古隶、魏碑、篆籀还是金文,都可以入画,都是“以书入画”的一种形式。其中,“金石入画”追求一种质拙古朴、酣畅淋漓的笔墨境界,拓展了中国画的“笔墨”体系。

20世纪初,欧洲涌起现代美术新潮,日本出现复兴文人画趋势,海外兴起收藏中国画的热潮,这些外部革新潮流是“美术革命”的外因。自明清以来,文人画呈衰落之势,碑学兴起,这是“美术革命”的内因。内外因的交织引发了中国艺术家们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思考,一场关于改良中国画的“美术革命”由此展开。这场“美术革命”的关键点是如何在绘画时把握“形”“神”。“应物象形”的讨论由来已久,而在这场“美术革命”中,黄宾虹认为“观于形貌而精神寓焉”[1]。他在探索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寻找突破口,认为中国绘画的变革关键点在于笔墨精神,提出“清二百年中,惟金石家画尚存古意”[2]的观点,认为“道咸画学中兴”,并由此得出了自己对笔墨的认识,即“五笔七墨”法则。

二、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笔墨法则

“金石”是黄宾虹书画艺术笔墨的核心基石。他提出文人画可以从金石、铜器、碑碣和造像中吸取养分。“笔法五字诀”基本概括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用笔准则,将中国传统毛笔的空间运动特征、笔法应用特点等进行了高度提炼。黄宾虹认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其中“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高山堕石”借用的是书法用笔的术语。“如锥画沙”指的是如同用圆锥子在沙上作画,行笔缓慢,强调用笔中锋枯中求蕴的视觉效果。“如折钗股”要求笔毫平铺不偏斜,如钗股弯折仍圆韧。在书法的用笔上“折钗股”要求在行笔转折处做到中锋浑圆,笔锋虽经转折,却要一气贯穿、无滞碍,笔墨线条形质要遒劲刚劲。“如屋漏痕”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雨水在土墙留下的漏痕,由于雨水有侵蚀作用,这种痕迹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呈垂直状。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3]起笔涩行,笔头的力要足,运行速度要缓慢,这样产生的线条往往不间断,产生一种非光滑且有运动感、力量感的线条。当墨干时,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称为“飞白”(“锥如沙”也有)。故“平”“圆”“留”三种笔法分别概括了在书写时毛笔平动、旋转、提按三种空间运动的形式。“如高山坠石”体现了笔法之“重”,“重”是金石笔法的显著特征,是线条苍劲的要法。后来,黄宾虹在此基础上再添一“变”字,建构出“五笔”系统。“变”是指同笔求异。黄宾虹认为在创作时应不拘一格,灵活变换笔墨章法。“重”和“变”是对用笔的重要要求(图1)。

黄宾虹认为“用笔用墨之法,递经甲骨、铜器、石刻、革、绢、纸之蜕变,因有历代之不同。龟甲文字为殷商最古物,三代玉石花纹亦可见其笔洗,由此而知艺术作品愈古愈厚”,“唐宋大家最著名之图画笔法均取自钟鼎”[4]。黄宾虹将夏、商、周、两汉的金石图式和象形字意象融入绘画,使其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从夏、商、周三代铜器和玉石上的纹样中总结出一勾一勒、圆劲满足的线条结构,并且认为“上勾下勒,此从云雷纹及玉器中悟得。写字作画都是一理,所谓法就是这样。此亦中国民族形式绘画之特点,与各国绘画不同之處”[5]。笔向左行为勒,笔向右行为勾,一勾一勒所形成的线性结构是黄宾虹“五笔”法则在创作实践中的典型体现,他大量存世的“勾古画稿”便是由此创作而成。黄宾虹曾经说:“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而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当游山中,途中车轮之迅,并以勾古画法为之,写其实景。因悟有古人之法,以写实而得实中之虚;否则,实而又实,非滞碍阻隔不可。”[6]从黄宾虹合乎太极理趣的画法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山川的情感,他的作品达到了“造法自然”的艺术境界。无论是一勾一勒的古劲线条,还是“凝而不浮,流而不滞”并具备“凹凸之形”的古厚线质,都是使黄宾虹山水画具有浑厚华滋之美的重要因素(图2)。

黄宾虹在提出“五笔”法则的基础上又充分研究了历代画家对墨法的应用,并根据清代中叶以来艺术家们对金石墨法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七墨”理论。“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焦墨、宿墨、泼墨。他认为运用“七墨”可以把金石质拙古朴之感表现得恰如其分。“五笔七墨”是黄宾虹笔墨法则的品评标准,是他对中国画笔墨、对金石笔法的系统深度提炼。金石拓片黝黑斑驳的视觉效应,也颇为契合西方现代艺术印象派的绘画思想和理念,这也是黄宾虹从那些具有金石斑驳的抽象视觉和意象中所能够获得的与其笔墨意象的完美互证(图3)。由于极其喜爱篆书凝重质拙的风格、曲绕变幻的结字,黄宾虹以篆书笔法入画为终身“引书入画”之基点。

三、“金石入画”的影响及意义

清代金石学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金石学派提出的古拙浑厚美学理念一改明清以来传统文人画浮靡的绘画风格,开启了中国画新纪元,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成就显著书画大家。金石学派在绘画品评上把金石的审美观念移入绘画,使“古意”的审美评判标准贯穿绘画品评的每一环节,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以金石为基石的绘画理论体系。不论是宋代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元代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草书意象”,明代自由纵逸的“青藤白阳”,还是清代中叶至近代的“金石入画”,“以书入画”自古代文人画兴起之后逐步演变成为艺术的“自觉行为”,这充分体现了文人追求笔墨的共性,也反映出东方文化影响下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经过20世纪涅槃式的“美术革命”,如今的中国绘画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艺术风格更加多元化。在中西方文化相交融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对“金石入画”的研讨或许可以给当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4][5]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65,76,472.

[2][6]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9,203.

[3]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6.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法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书画名人汇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